戴汝為
戴汝為
戴汝為,男,生於1932年12月31日,雲南石屏人,曾任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信息技術科學部副主任、道德委員會委員。
現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學位委員會主任、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長、國際自控聯委員。
1951年考入清華大學,195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工作,師從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後到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工作至今。
1956年將錢學森教授1954年在美國出版的經典著作《Engineering Cybernetics》譯成中文《工程式控制制論》(1958年出版)。
60年代,他解決了用極大值原理解最速控制、終值控制的數值計算問題。
70年代,他最早在國內開展模式識別研究。
80年代初,他在美國普渡大學與國際著名模式識別專家K.S.Fu教授合作,把統計模式識別與句法模式識別結合起來,提出了語義、句法方法。
80年代後期,他率先在國內開展了人工神經網路研究,並主持完成了“人工神經元網路軟體包”,從而將模式識別和人工神經網路及形象思維聯繫起來,並應用於手寫漢字的識別,形成具有特色的學術思想。
90年代,他從事開放的複雜巨系統及處理這類系統的方法的研究,把綜合集成的構思用於模式識別,提出集成型模式識別的學術觀點。
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戴汝為教授至今發表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的論文近180餘篇,是多種學術刊物的主編、編委。他於1991年當選為中科院院士,1993年至1998年任中科院技術科學部副主任。現擔任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自動化學科評審組召集人等工作。他應聘為清華大學、汕頭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近三十餘所高校的兼職教授或名譽教授,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與青島大學共建“系統醫學與中醫藥科學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
長期從事自動控制、系統科學、思維科學、模式識別、人工智慧等方面研究工作。
2016年,中國系統工程終身成就獎
2012年,“西蒙SIMON”國際信息技術與決策傑出貢獻獎
2012年,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傑出貢獻獎
2010年,中國模式識別科技終身成就獎
2002年,“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
2001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9年,《智能自動化叢書》(主編共6冊)獲國家圖書獎
1991年,中科院自然科學一等獎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 學位委員會主任
中國自動化學會 理事長
國際自控聯(IFAC)委員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國際聯盟委員
《模式識別與人工智慧》主編
《複雜系統與複雜性科學》主編
1.綜合各種模型的專家系統設計,《模式識別與人工智慧》,Vol.2,No.1,2,1989。
2.一種聯想式語言記憶模型(英文),《國際神經網路會議論文集》,美國聖地亞哥,1990。
3.中國在漢字識別方面取得的一些成就(英文),《國際模式識別與人工智慧》,Vol.5,No.1,2,1991年。
4.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Hetasynthesis)-------開放的複雜巨系統的方法論,《來自科學前言的報告》,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
5.認知科學進展,《自然科學基金》,Vol.11,No.1,1997.
6.由部件的動態模板引導下的聯機手寫漢字識別(英文),《國際模式識別與人工智慧》,Vol.12,No.1,1998。
7.複雜巨系統科學——一門21世紀的科學,《自然雜誌》,Vol.19,No.4,1998。
8.21世紀組織管理途徑的探討,《管理科學學報》,Vol.1,No.3,1998.
9.模式識別系統的集成,國際系統工程會議特邀報告,北京,1998。
1.《智能系統的綜合集成》,浙江科技出版社,1995。
2.《漢字識別的系統與集成》,浙江科技出版社,1998。
1.《開放的複雜巨系統》,浙江科技出版社,1996。
2.《系統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中科院戴汝為院士漫談複雜性科學
【郭桐興】各位觀眾、各位網友,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們請到的嘉賓是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戴汝為先生。戴老師您好,歡迎您!
【戴汝為】您好,謝謝。
【郭桐興】我們今天談的內容是有關複雜性科學的一些問題。首先我們 請戴老師介紹一下什麼是複雜性科學?
【戴汝為】因為我自己是做這方面研究的,什麼是複雜性科學?提這個複雜性,往往有時候會引起誤解,在國內曾經有一個情況,有的說要做複雜性,領導聽了以後就說“你們做複雜性,我們做的是簡單性了?我們做的這些更複雜,因為要管好一個單位。”我們是作為一門科學來談論複雜性科學德國著名物理學家普朗克認為:“科學是內在的整體,它被分解為單獨的整體不是取決於事物本身,而是取決於人類認識能力的局限性。實際上存在從物理學到化學、通過生物學和人類學到社會學的連續的鏈條,這是任何一處都不能被打斷的鏈條。”面對這一現狀,許多研究者開始探索從整體出發的研究方法,試圖尋找那條被打斷的“溝通鏈條”。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複雜性科學開始孕育、萌芽,並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
【郭桐興】我聽說複雜性科學被人譽為是21世紀的科學。
【戴汝為】是的,慢慢的人們對這樣的說法越來越多了。當然是講現在科學的發展所面臨的最大的挑戰是什麼,科學的最大挑戰有人說了,但是這不只是一個人的觀點。就是說,不僅僅是西方的,大家對這個也很感興趣,認為面臨了挑戰,但不僅僅是這個,同時也不僅僅是生態學。而對整個科學的發展來講,對於複雜系統的精確更完整的描述,認為是對整個科學最大的挑戰。
【郭桐興】戴老師,您給我們介紹一下國際上,像一些發達國家,對複雜性科學的研究情況,好嗎?
【戴汝為】
戴汝為 談到複雜性科學,裡面有很多階段。早期對複雜性的關注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歐美,出現了圍繞著從整體看待問題的整體論(holism),心理學領域中提出完形性(gestalt),以及創造性進化(creativeevolution)等學說。第二個階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戰爭的需求,人們關注的項目是:信息(information)、反饋(feedback)、控制論(cybernetics)、一般系統(generalsystems)等。整體論(holism)和還原論(reductionism)的抗爭以前所未有的情形進行起來。第三個階段是近些年來的情況,提到複雜性研究,人們往往會聯想到美國新墨西哥州“規模小、主意大”的聖菲研究所(SantaFeInstitute)。
我首先從整個的大的方面來說,以美國方面作為一條線。美國人認為,科學的發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當時是整體論引入到了美國。從中國文化來講,我們是講究整體的,從整體看待問題,看待科學,從整體考慮。而西方一直是所謂的從還原論,就是在處理一些問題的時候,把一個問題分成若干個問題再來加以解決,所以不斷的去分。
戴汝為
戴汝為
【郭桐興】他是哪國人?
戴汝為【戴汝為】因為他在維也納,可能是奧地利人。他認為生物有機體,像動物、人,這樣生物有機體一類的系統,他提出來了。這跟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不一樣,二次世界大戰所謂的一個系統往往是機器和電子所形成的系統。後來出現了控制論,才會把一些機器的東西跟人類的某些東西進行一個類比,當然機器是不如人了,包括靈活性和適應程度。那時候人並沒有很大的注意,注意到有機體有這樣一個系統。
【戴汝為】這是1928年的時候提出來的,這位科學家喚起了大家對複雜性的興趣。在他之前還有一個數學家懷特海(AlfredNorthWhitehead),他在“科學和現代世界”上以“有機體的哲學”一文,描述了相類似的見解,這是與人和動物都有關係的。
自此以後的20年,在這方面發表著作,做出實質性貢獻的人和著作有:馬卡洛赫和匹茨(McCullochandPitts)的神經網路(neuralnetwork)、馮。諾依曼(JohnVonNouma)的元胞自動機(cellularautomata)和複雜性(complexity)、以及維納(N.Wiener)的控制論(Cybernetics)。到了50年代以後,儘管普里高津(Prigagine)及哈肯(Haken)做出過重要的貢獻,然而進展緩慢。控制論的提出還有一個小故事,維納是1935年在清華大學做訪問教授,而且他當時是清華大學的電機系跟數學系兩個系的教授,清華後來還有人考證,控制論的思想最初可能是他在清華的時候想出來的,是不是還不一定,但有這樣一個說法。維納有著很好的數學基礎,他提出的控制論講的是機器和動物之間一些相同的關係等等。他提出控制論的時候,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有人認為是偽科學什麼的。那天有一位搞物理的人士還跟我說,在蘇聯大百科全書上寫了一個控制論,說控制論是偽科學的,是編出來的。所以控制論的發展還需要經歷一個過程,並不是一提出來大家都認可。後來維納的工作,也就是控制論變得很有名了。我們國家還有工程式控制制論,這是講工程方面的,所以大家接受起來比較容易。
戴汝為
說起來的話,跟複雜性科學有關的主要內容有這樣一些部分,一個是整體論與還原論,有這樣一些說法和研究。這一點我剛才也說了,西方是主張還原論的,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早主張、提倡的是整體論,整體來看問題。
【郭桐興】整體是不是從宏觀的角度看問題?
戴汝為【戴汝為】還不只宏觀,有一個問題可以看出,就是中國的中醫,不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而是根據整體來看。
【郭桐興】有了病症,然後綜合起來、全面的看問題。
【戴汝為】對,而且還要根據中醫大夫的經驗,而且他的經驗也是從總體來看。而在西方就不是這樣的,我就遇到過這樣一件事,有一個朋友到美國去,在高速公路上遇到車禍了,就送到了醫院,他住院了,然後大夫給他開刀,就是從肩膀上給切了一刀,然後再接上去,我都沒有想到會這樣,這就是腳疼醫腳,頭疼醫頭的問題,而中國的中醫就不會這樣考慮問題。這就是整體論和還原論。另外就是控制論和一般的系統。剛才說的那位科學家,他在維也納做論文的時候,就是生物有機體的系統,這比做控制系統或者是做信息系統(還要複雜),我到騰訊來看,有很多人都是做信息系統的,這方面大家都比較熟悉,但不僅僅是這些方面。很複雜的還是生物有機系統。
【戴汝為】後來通過不斷的發展,在研究複雜性和混沌的理論,這也是從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有好幾個步驟,一個是數學方面的,還有混沌理論,其實混沌理論有很多數學研究基礎,實際上就是一個非線性的定常系統,這類系統與它的初始條件,比如說一個方程,除了方程之外還有一個初始條件,如果初始條件變的話,那麼解就會變動得很大。這跟複雜性的研究很有關係,當時氣象學家舉了一個例子。比如說在一個很遠的地方,像在美洲或者是歐洲,就講氣象系統是一個很大的系統,而且這個氣象系統裡面會出現混沌的現象,既然是混沌現象,那麼跟初始條件很有關係,初始條件一變化,那麼系統的解也會有很大的變化。比如說在歐洲,一個蝴蝶扇一扇翅膀,可能就會引起另外一個地方的暴雨。就是說這類系統是很龐大的,與它的初始條件很有關係,如果初始條件變了的話,這個解就會有很大的變化。
【戴汝為】當時關於複雜性有一本很有名的書,就是在美國那邊寫的,裡面講“在混沌跟有序的邊緣上所產生的一門新的科學,就是複雜性科學”。複雜性那本書在台灣已經翻譯出來了,在國內也有賣的。但國內售書有一個毛病,賣過了就沒有了。早期它把混沌看的比較重,實際上對混沌的研究後面也比較清楚,在一些工程等應用上,就不像對氣象方面的影響,就是蝴蝶扇一扇翅膀會引發另外一個地方的暴雨。後來要使它的影響不要那麼大,變成一個系統裡面的雜訊就行了。早期也是從複雜性科學裡面發現了這樣的問題。後來複雜性根據進化也有一些研究了。後來美國一個心理學家提出了遺傳演演算法,就是人種的進化,怎麼進化得好了,他有一個演演算法,這個工作跟複雜性研究的關聯度也比較多一些。
戴汝為還有一個方面就是元胞自動機,這是一位有名的科學家提出來的,就是說這個機器能不能繁殖,聽起來有一點神,當時他提出了,一般人很難理解,但是在搞複雜性的一些人,就已經作出了這樣的例子。
戴汝為
【郭桐興】這個怎麼理解呢?
【戴汝為】以前都是人的社會,人的組織,可是這個社會,有些是機器可以來代替的,比如說代理(Agent),很多工作可以用機器人代替人來做。還有就是人工智慧的研究,有些需要有高度智能性質的一些東西,也有人去研究了。人工生命跟人工社會是研究中的很熱門的東西,在國外開展這方面的研究也很多。還有一個方面,就是大網路的動力學的問題。比如說網際網路,光說這個網和技術問題,這是一種看法,實際上網際網路在跟用戶合在一起來看,這就是一個很複雜的了,又有人文的,又有科技的,因為每天都有網民在寫網頁放在網上,這是以前沒有過的。還有所謂的跟複雜巨系統相聯繫的一些問題,這些都是在研究的。同時我們國內也在做所謂的複雜巨系統的有關問題,比如國民生產總值(GDP)預測的問題,這是在社會經濟系統裡面要考慮的一個問題,所以它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複雜性方面的內容,就是我剛才列的這樣一些內容,實際上複雜性科學研究的範圍很大,比如說人工生命、人工社會、機器的自我繁殖,這些問題都是很新的,也是很複雜的,這些都是屬於複雜性科學的問題。這是第三次熱潮。
我們做的這些更複雜,因為要管好一個單位。由於多學科交叉的發展,大家都認為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且自然科學跟社會科學不斷的融合,兩個也是交叉的。由於這樣,一門比較新興的科學,也就是複雜性科學被提出來了。這也就是我們進行了所謂複雜性科學的研究。
對整個科學的發展來講,對於複雜系統的精確、更完整的描述,是科學最大的挑戰。所以把這個複雜性科學提到了這樣一個高度。相當一部分人是贊成這樣的觀點,也還有一部分人不太同意。但這個趨勢是這樣的。
中國的複雜性科學研究
國內舉行過很多活動,84年成立的研究所,1991年中國科學院開過一次複雜性討論,92年香山會議也開過生命的複雜性與複雜性進展討論會。後來的1993年,石油大學成立複雜性研究中心,94年還有一次香山會議,就是開放複雜性與方法論的討論會。97年開放的複雜系統理論與實踐的討論會,99年開過一次培訓討論會。到了2000年基金會開始設立了複雜性研究基金,錢不是很多。到了2001年基金會成立了一個中德基金,而且第一次活動就是在北京,是中德雙邊關於複雜性科學的討論。2001年基金委又派了一個代表,中法社會認知複雜性科學討論會。後來我們成立了複雜性研究中心。這些事情在國際上很熱的,包括人工生命、人工社會。在歐洲來說,作為複雜性科學的重要成果就是原理平衡態的開發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