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成珪
方成珪
方成珪(1785—1850)清代學者。名一作成圭,字國憲,號雪齋,又號寶齋,浙江瑞安人。嘉慶二十三年舉人。官海寧州學正,升寧波府教授。精研小學,尤勤於校讎,官俸所入,購藏書萬卷。有《集韻考正》、《字鑒校注》、《韓集箋正》、《寶研齋詩鈔》等。
方成珪像
嘉慶十三年(1808),方成珪中戊辰舉人,1817年33歲時,考取內務府為滿清八旗上三旗子弟設立的景山官學漢學教習一職。道光年間,歷任海寧州學正、寧波府學教授。他當官數十年所得的俸祿全用於購書,一生品行正直、清貧樂道,陋巷老屋別無長物,唯有積聚了滿滿一屋的圖史。這般珍愛典籍的程度,在當時瑞安也是很出名的。然而,他不局限於單純的古籍收藏和管理,而是為藏書而校書、為校書而著書,在校讎、考證方面的貢獻和成就最大。
方成珪以為文辭研究的基本功是識字,主張不僅要通其讀音,還要“必深明乎原流正變,訓詁異同,與夫點畫之不同少譌,行用之不可稍紊,而後謂之能識字也”。其次,他的校勘思想注重版本依據、提倡版本對校,通過辨明多種版本源流及文字、篇籍的互相比勘,實事求是才能糾正訛誤。
比如,唐五代王定保撰寫的《唐摭言》是記述唐代科舉制度和名士佚事的筆記小說。方成珪認為此書歷代流傳下來的版本不是芟削內容,就是譜印人非讀書種子,導致傳寫刊印過程中出現了較大錯誤。遂對照家藏善本,在道光十四年(1834)六月,完成他最早的一部校勘學著作《唐摭言校正》。同時,他認為文字上的差錯容易以訛傳訛,以致父傳子、師傳弟,形成“千手一狀、萬嘴同聲”的景象,從而對古籍文獻的傳承與學術研究造成阻礙。為此,他從未間斷過對校勘和考證的研究,直到皓首白頭也不顧休息,仍然日夜不休地執著從事。1843年端午之日,第二部著作《字鑒校注》五卷編纂脫稿。
1847年,方成珪校證被許多學者稱為韻書佳作的《集韻》,纂成他校勘著作中的最重要的古籍《集韻考正》十卷。《集韻》成書於宋代仁宗年間,是一部由國子監頒布全國通行的用於科舉考試,並供文人雅士寫作詩賦的規範韻書的工具書。成珪的《集韻考正》參校曹刻本和宋槧本《集韻》,收錄段玉裁、嚴傑、汪遠孫、陳慶鏞等4家校本,又悉心對核《經典釋文》、《方言》、《說文》、《廣雅》、《類篇》等諸書,察證字體異形和點畫變化“訂其訛誤,補其疏漏”。因此,《集韻考正》的貢獻實則已超出《集韻》,是小學類韻書影響至今的集大成之作,在中國學術史上佔據著重要位置。
方成珪《學集韻考正》
另外,方成珪還有《韓集箋正》(附《外集》和《昌黎先生詩文年譜》)、《王右丞詩箋注》、《干常侍易註疏證》(附《集證》)、《呂祖謙讀詩記》、《王應麟困學紀聞》、《敬業堂詩校記》等校正本,以及關於瑞安鄉邦鬼怪軼事的著作《守孔約齋雜記》。
道光三十年(1850),成珪以老病歸卒於瑞安,葬在十二都北門外聖壽寺之側,其墓表為邑人陳謐所寫。方氏歿后,他的萬卷藏書和遺稿皆盡散出流於民間。今人可在瑞安玉海樓、溫州圖書館、北京圖書館等,閱覽到瑞安校勘、考據之學奠基人方成珪的部分古籍著作。
【題秀水陸烈婦傳后】
女陽亭邊杵聲歇,冤禽南飛夜啼血。生平弱質那禁愁,肝膽早為稟碪裂。
天路獰飆苦常攪,瓊樹一枝又吹折。裊裊遊絲空所依,淚流到水水嗚咽。
晨猶上堂拜公姥,面無蹙容心永訣。精剛繞指鬚眉羞,高義而今見不櫛。
道光辛卯十一月,十有八日天欲雪。竹泣松號人語絕,陰風慘澹砭肌骨。
素帷開處一縷香,乃自梅花閣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