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

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院水研所總工

陳立,女,漢族,1962年2月生,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院水研所總工。

個人信息


性 別: 女
民 族: 漢
籍 貫: 山西
出生年月: 1962年2月
文化程度: 研究生
參加工作時間: 1988年6月
職 務: 所總工
專業技術職稱: 教高
學 位: 博士
何時何校畢業: 2005年7月南開大學畢業
擅長領域: 水處理

簡歷


1981-1985:就讀於天津大學土木工程系環境工程專業,獲工學學士;
1985-1988:就讀於北京工業大學環境化學系環境化學專業,獲工學碩士;
2002-2005:就讀於南開大學環境工程系環境工程專業,獲工學博士;
1988-1991: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院水研所,助工,從事給水排水科研、設計;
1991-1998:水研所,工程師,從事污水處理、回用科研;
1996-1997:作為訪問學者赴丹麥,獲丹麥外交部頒發“污水處理培訓”合格證書;
1998-2003:水研所,高工,從事污水處理、再生利用科研、諮詢以及環境影響評價;
2003-現在:水研所,正高,從事污水處理、再生利用、海水處理、飲用水處理科研、諮詢;
2002-現在:水研所,總工。

獲獎情況


曾獲2006年天津市規劃建設系統優秀黨員、天津市建設科技進步先進個人,2004年院級先進個人和2000年院級優秀黨員;
2006年首屆“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二等獎1項,作為國標《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景觀環境用水水質》的主編;
華夏建設科學技術一等獎2項,2005年作為“十五”科技攻關課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政策、標準和技術研究示範”標準板塊的主要負責人,2003年作為“九五”科技攻關專題“城市污水處理技術集成與決策支持系統建設”的主要負責人之一;
2004年天津市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作為“十五”科技攻關課題“再生水作為景觀環境用水的準則研究”的負責人;
2003年全國十大建設科技成就獎1項,作為“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研究與示範”項目的主要完成人;
1997年建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作為“八五”“城市污水回用於景觀水體成套技術”專題負責人之一。

主持的科研及工程項目


2004-2006年,主持“十五”科技攻關課題“降低建築水耗的綜合關鍵技術研究”,驗收專家一致認為該課題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2005-2006年,作為課題負責人之一參與主持完成了“松花江水污染應急科技專項”中的“受硝基苯污染松花江原水強化處理應急技術研究”;
2002-2005年,作為編委之一參與主持編寫《城市供水行業2010年技術進步發展規劃及2020年遠景目標》;
2002-現在,作為總工主持完成了北京亦庄開發區再生水規劃,河北圍場和河南寶豐污水處理工程可行性研究,石家莊(50萬m3/d)、銀川(10萬m3/d)、椒江(5萬m3/d)、唐山等污水處理工程的調試;
2002年,主編國標《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景觀環境用水水質》的編製,獲2006年首屆“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二等獎;
2001年,作為亞行諮詢專家組成員——環境工程專家,在亞洲開發銀行河北省水污染防治項目前期技術援助中,針對河北省5個城市的6個污水處理廠及管網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提供技術諮詢;
2000-2002年,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完成了寧波(10萬m3/d)、黃岩(5萬m3/d)污水處理工程調試;
1999-2000年,作為項目負責人參與主持完成了“上海竹園污水處理工程投標(120萬m3/d)工藝方案試驗研究”和主持完成了“椒江城市污水處理工程(5萬m3/d)工藝方案試驗研究”;
1998-2000年,作為“九五”科技攻關專題負責人之一,參與主持完成了“城市污水處理技術集成與決策支持系統建設”研究,獲華夏建設科學技術一等獎;
1992-1996年,作為專題負責人之一參與主持完成了“八五”“城市污水回用於景觀水體成套技術”研究,獲1997年建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學術論文著作


談《景觀環境用水水質》國家標準的制定,中國給水排水,2003年第11期,為EI收錄;
二段法改良工藝處理高濃度難降解城市污水,中國給水排水,2001年第8期,獲金州優秀論文二等獎;
城市污水回用於人工水體的探討,中國給水排水,1999年9月;
EFOR程序的模擬模擬功能應用研究,中國給水排水,1998年9月。
其他:
1999年參與主持完成的“上海竹園污水處理工程投標工藝方案試驗研究”,完成了藥劑選擇,最佳投藥量/投藥點、污泥產率的確定,以及工藝機理的解釋,為方案最後中標奠定了基礎,所開發的新工藝具有投藥量低、污泥產量低、靈活性強的特點;其結果用於該工程的工程投標,華北院作為投標方以總分第一的成績奪標,
目前該工程已投產運行,與化學絮凝工藝相比,運行費每年節省700萬元;
2000年,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完成的“椒江城市污水處理工程工藝方案試驗研究”,推出的“二段法改良工藝”,針對工業廢水比例高的城市污水,開發了兩段法的改良工藝,成功地解決了硝化菌難以存活,有機物去除率低,生物除磷先天不足的問題,與單段法相比,年運行費節省58萬元;目前該工程已投產運行,穩定達標,並將推廣應用在二期工程上(10萬m3/d),還可繼續推廣應用在三期工程上(屆時椒江岩頭污水總規模將達36萬m3/d)。該工藝處理效果好,運行調節靈活,抗衝擊負荷能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