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楨

張伯楨

張伯楨,男,字子干,號滄海,又號篁溪,東莞篁村勝和村人。

人物經歷


伯楨19歲在廣州府學讀書,21歲時成為康有為的“萬木草堂”弟子,曾助康纂輯《孔子改制考》、《新學偽經考》,25歲始卒業。光緒三十年(1904年)和三十三年,兩度赴日本留學,獲東京法政大學法律專科畢業。在日期間,曾參加陳天華、秋瑾等發起的留日中國學生罷課運動。
1909年學成,參加日本高等研究所的畢業考試,獲第五名。光緒三十四年回國,應聘為兩廣方言學堂教授。
1910年,廷試中政法科舉人,分派任刑部主事。中華民國成立后,改任司法部僉事,后應聘兼任清史館名譽協修。民國17年(1928年),因政府南遷而解職,以著述鬻文為業。
張伯楨先後捐資在北京左安門廣東新義園建造袁督師(袁崇煥)廟,在北京廣渠門內廣東舊義園重修袁督師墓。1919年,又在袁督師廟南一里許修建袁督師故居,自建房屋於旁,時人稱為“張園”。新中國成立后,由其子張次溪捐獻給北京市龍潭湖植物園。
他一生致力於文史資料的搜集、研究和編著。著有《張篁溪遺稿》、《南海先生全書》、南海康先生傳》、《焚余草》、《篁溪筆記》、《同盟會革命史料》、《興中會革命史料》、《宗社黨史料》等書。刊刻《滄海叢書》五輯,廣收袁崇煥、張家玉等的文學史料。他晚年信奉佛教密宗。1946年在北京病逝,臨終前,把珍藏康有為、梁啟超的書牘墨跡以及有關袁督師的文物、齊白石等名人字畫共1300餘件,捐贈給北平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