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微生物菌種的結果 展開
- 微生物菌種
- 能降解污水的微生物菌群
微生物菌種
微生物菌種
微生物菌種分飼料發酵菌種和生物肥發酵菌種。該產品不但可以彌補常規飼料中容易缺乏的氨基酸,而且能使其它粗飼料原料營養成份迅速轉化,達到增強消化吸收利用效果。
發酵飼料是以微生物、複合酶為生物飼料發酵劑菌種,將飼料原料轉化為微生物菌體蛋白、生物活性小肽類氨基酸、微生物活性益生菌、複合酶製劑為一體生物發酵飼料。
發酵對象與分類
1、發酵全價飼料、濃縮料
取出全價飼料(使用濃縮料的按配好的全價飼料計算)按下面配比進行發酵。
2、發酵棉粕菜粕脫毒代替豆粕,另見說明書。
3、發酵生物豆粕代替魚粉:可以適當加大菌種使用量,直接發酵豆粕轉化成生物活性小肽后添加,另見說明書。
發酵方法
(以發酵1000公斤發酵飼料為例)
1、發酵飼料原料與配方:配製好的發酵飼料1000公斤,水350-400公斤(夏天350,冬天400),菌種飼料發酵劑5公斤,100-200克納豆菌。2、製作稀釋活化發酵液:將菌種5公斤飼料發酵劑和100-200克納豆菌倒入350-400公斤水中攪拌均勻製成活化發酵液。3、將製成的活化發酵液與1000公斤發酵飼料混合均勻,濕度以手捏成團不滴水,一觸即散為宜。有攪拌機的大型養殖場將活化發酵液慢慢加入飼料中攪拌均勻即可;沒有攪拌機的養殖戶將活化發酵液慢慢少量噴到飼料上,用鐵鍬攪拌均勻,注意:不能有團塊、水結塊,用手將團塊、水結塊搓散攪拌均勻。 4、大型養殖場可以將配置好的飼料在地面壓實堆成垛或者裝入水泥池壓實,用塑料薄膜密封或者使用厚實的不透氣的塑料碎團塊、水結塊。
使用功效:
1、本品佔全價配合飼料的5-30%,一般情況下為10%合適,配製母豬飼料時,建議用量不超過20%。本品按比例配合均勻后飼餵,現配現喂,可干喂也可濕喂,自由飲水。
2、打開包裝袋一角可與粉料或顆粒料等不同料型搭配飼餵。
3、本品可作為乳豬斷奶前後的誘食飼料,飼餵后乳豬可平穩度過斷奶期,防止出現應激反應和腹瀉。
5、母豬產後不食或泌乳不足或乳豬黃白痢,可將母豬飼料中發酵飼料添加比例增加至20%。
注意事項:
1、開袋后儘快用完,本品顏色稍有變化、有結塊不影響使用性能;
2、初始飼餵時,因適口性好,而乳豬仔豬消化機能尚不健全,要防止乳豬仔豬採食過飽而引起消化不良,採用少喂多餐3-5天過渡即可;
3、5-9月份高溫天氣,現配現喂,1-2天用完;如混本品后存放時間較長,請將發酵飼料添加比例減少到5%,以防止水分超標發熱。
生物肥發酵菌種
生物有機肥是有機固體廢物(包括有機垃圾、秸稈、畜禽糞便、餅粕、農副產品和食品加工產生的固體廢物)經生物肥菌種發酵、除臭和完全腐熟后加工而成的有機肥料。
農家肥:堆肥,沼渣等。
商品生物有機肥:商品化生產的生物有機肥。即農家肥商品化生產後的產物。
1 生物有機肥與化肥相比:
1)生物有機肥營養元素齊全;化肥營養元素只有一種或幾種。
2)生物有機肥能夠改良土壤;化肥經常使用會造成土壤板結。
3)生物有機肥能提高產品品質;化肥施用過多導致產品品質低劣。
4)生物有機肥能改善作物根際微生物群,提高植物的抗病蟲能力;化肥則是作物微生物群體單一,易發生病蟲害。
5)生物有機肥能促進化肥的利用,提高化肥利用率;化肥單獨使用易造成養分的固定和流失。
2 生物有機肥與精製有機肥相比:
精製有機肥是畜禽糞便經過烘乾、粉碎后包裝出售的商品有機肥。
1)生物有機肥完全腐熟,不燒根,不爛苗;精製有機肥未經腐熟,直接使用后在土壤里腐熟,會引起燒苗現象。
2)生物有機肥經高溫腐熟,殺死了大部分病原菌和蟲卵,減少病蟲害發生;精製有機肥未經腐熟,在土壤中腐熟時會引來地下害蟲。
3)生物有機肥中添加了有益菌,由於菌群的佔位效應,減少病害發生;精製有機肥由於高溫烘乾,殺死了裡面的全部微生物。
4)生物有機肥養分含量高;精製有機肥由於高溫處理,造成了養分損失。
5)生物有機肥經除臭,氣味輕,幾乎無臭;精製有機肥未經除臭,返潮即出現惡臭。
3 生物有機肥與農家肥的區別:
1)生物有機肥完全腐熟,蟲卵死亡率達到97%以上;農家肥堆放簡單,蟲卵死亡率低。
2)生物有機肥無臭;農家肥有惡臭。
3)生物有機肥施用方便,均勻;農家肥施用不方便,肥料施用不均勻。
4 生物有機肥與生物菌肥的區別:
1)生物有機肥價格便宜,每噸在800元左右;生物菌肥價格昂貴,每噸上萬元。
2)生物有機肥含有功能菌和有機質,能改良土壤促進被土壤固定養分的釋放;生物菌肥只含有功能菌,通過功能菌來促進土壤固定肥料的利用。
3)生物有機肥的有機質本身就是功能菌生活的環境,施入土壤后容易存活;而生物菌肥的功能菌可能不適合有的土壤環境。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行業標準(NY 884—2004)
生物有機肥
2005-01-04發布 2005-02-01實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 發布
本標準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提出。
本標準起草單位:農業部微生物肥料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廣州益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術部。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申望平、沈德龍、李俊、姜昕、陳慧君、曹鳳明、關大偉、李力。
可根據當地的原料進行製作,如城市生活垃圾和各種農作物秸稈、樹葉雜草、瓜藤、稻草、松殼、花生殼、鋸木屑、穀殼粉、統糠、水果渣、干蔗渣、食用菌渣、酒糟、啤酒糟、糖渣、醋渣、澱粉渣、木薯渣、檸檬酸渣、醬油渣、味精渣、粉渣、豆腐渣、藥渣、油渣、油餅粕、糠麩、棉菜粕、霉變飼料、污泥、糖廠啤酒廠渣泥、屠宰下腳料、潲(泔)水、剩飯菜、人動物糞便等廢棄物。發酵肥料操作過程:
1、菌種曙光一號一般用量為0.2%--0.5%。
2、原輔料及要求:主要物料:水果渣、干蔗渣、食用菌渣、酒糟、啤酒糟、糖渣、醋渣、澱粉渣、木薯渣、檸檬酸渣、醬油渣、味精渣、粉渣、豆腐渣、藥渣、油渣、油餅粕、糠麩、棉菜粕、霉變飼料、污泥、糖廠啤酒廠渣泥、屠宰下腳料、潲(泔)水、剩飯菜、人動物糞便等大宗物料。輔料:各種農作物秸稈、樹葉雜草、瓜藤、稻草、松殼、花生殼、鋸木屑、穀殼粉、統糠等乾燥、粉碎、高碳即可。
3、原輔料配比:主料∶輔料=5:1-3:1。
4、水分控制在60-65%,手抓物料成團剛好出水。
5、按要求將菌種、主料和輔料全部混合均勻。
6、環境溫度15℃以上,一次堆料不少於4方,堆成寬1.5~2米、高0.6米左右、長度不限的堆,並用棍在堆內打通氣孔。
7、堆溫升至50℃時開始翻倒,每天一次,如堆溫超過65℃,再加次翻倒。溫度控制在70℃以下,溫度太高對養分有影響。
8、腐熟標誌:堆溫降低,物料疏鬆,無物料原臭味,稍有氨味,堆內產生白色菌絲。
9、腐熟的原肥:直接使用,生產商品有機肥、生物有機肥、有機無機復混肥、生物有機無機復混肥等。
注意:①視水分多少增減配比,發酵混合物的總水分應控制在60~65%。過高過低均不利於發酵,水過少,發酵慢;水過多會導致通氣差、升溫慢併產生臭味。水分合適與否判斷辦法:手緊抓一把物料,指縫見水印但不滴水,落地即散。②如果按每噸添加1公斤尿素或10公斤過磷酸鈣發酵效果更好。
我國是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由於歷史的原因,從微生物資源的保藏數量、保藏質量,遠遠落後於日本、美國等生物多樣性不豐富的國家,對微生物資源的研究也與資源大國的地位不符,微生物資源收集、保存、研究的積累量偏低將成為微生物學研究及產業發展的瓶頸。微生物的類群多樣性最豐富,功能也多種多樣,微生物新種屬的發現認知,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從巴斯德研究酵母發酵開始算人類有意識利用微生物資源開始的話,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20世紀50年代后,則是大規模利用微生物資源的黃金期,並且取得了輝煌的成就。80年代以後,由於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才意識到我們所認識的微生物僅僅是實有數的1%~10%,甚至不到千分之一。例如,我們所知道的真菌僅佔5%,實際可能有150多萬種,所知道的細菌僅佔12%,實際可能有4萬種。如果說我們所認識到的微生物資源僅占實有數的10%,實際被人們利用的不到0.1%,對微生物功能多樣性的認識有待於進一步加強,微生物的開發利用有巨大的提升空間。ICCC-11會議上的微生物生態型(phenotype)的提出,對於理解、研究微生物資源的多樣性具有深刻意義。
我國的微生物菌種資源保藏開展時間較早,但發展過程比較曲折。我國近代微生物菌種保存始於上個世紀20年代,但只有零星的菌種存放在有關釀造實驗室,建國之前,國家一直處於戰亂時期,對微生物種質資源收集、保藏工作不重視,沒有專門的機構,菌種保藏、檢測、鑒定技術及設施相當落後,將數量比較多的菌種資源加以收集、保存,則是30年代後期方心芳先生在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進行的。建國后一些研究單位相繼成立了微生物菌種保藏組,如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收集以根瘤菌以微生物肥料、農用抗生素等農業微生物菌種中國醫藥生物製品檢定所,收集醫學細菌微生物菌種等。1979年,在原國家科委的組織領導下,召開了第一屆全國菌種保藏會議,成立了中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委員會,成立了6個專業性保藏管理中心。1984年7月,召開了第二屆全國菌種保藏會議,成立了第七個專業性保藏管理中心,分別是普通微生物、農業微生物、工業微生物、獸醫微生物、林業微生物、醫學微生物、抗生素(后改為藥用微生物)菌種中心,7個中心在各自專業領域內收集、鑒定、評價、保藏、供應微生物菌種,並承擔國際交流任務。此後教育部與國家海洋局成立典型培養物和海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在我國除分佈有以上9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外,一些大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也從事專業、特色微生物菌種資源的收集、鑒定、保藏工作,如中國農業大學根瘤菌微生物菌種保藏中心等。自2003年開始,在微生物項目組的組織協調下,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了以9個中心為核心,以專業特色收集、保藏、鑒定為支撐的微生物菌種資源共享服務網路,多次出版菌種目錄,開發建設了10個網站,以及資料庫檢索系統,長期以來,一直有專門的科技人員從事微生物菌種的鑒定、保藏、評價、供應以及共享交流等服務。
參與項目建設的單位隸屬於農業部、教育部、中國科學院等8個部門,參與項目建設的80餘個課題單位,分佈於23個省27個城市。共計約有970餘人參與項目工作,在項目人員組成中,其中,高級職稱人員470餘人,中級職稱人員280餘人,初級職稱人員140餘人,其他人員80人,其中博士260餘人,碩士240餘人,學士280人,其他學歷180餘人。
根據《微生物菌種資源共性描述規範》,結合微生物菌種保藏工作的需要,並參考OECD的BRC工作組建議的微生物菌種數據信息內容,由項目承擔單位完成與E-平台對應的統一數據結構、統一功能的微生物菌種資源信息管理模塊系統的開發工作,提供項目參加單位使用。該模塊包括微生物菌種資源信息資料庫、培養基資料庫、文獻資料庫和資源管理單位信息資料庫,共包括111個數據項,涵蓋了菌種名稱、來源、生物安全、用途、培養及保藏方法、共享利用、文獻、分類學特徵(形態、理化性狀、化學和分子特徵)、以及資源管理單位信息等多個方面,80%以上的資源進行了數據化管理。並根據實際應用情況、共性描述標準的修訂、以及E-平台的需要,不斷進行調整和功能完善。此外,項目組根據“擇需擇重”的原則,項目組開發了細菌、酵母、放線菌、小型絲狀真菌、食用菌、病毒等資料庫資料庫。
傳代保存法
有些微生物當遇到冷凍或乾燥等處理時,會很快死亡,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只能求助於傳代培養保存法。傳代培養就是要定期地進行菌種轉接、培養后再保存,它是最基本的微生物保存法,例如酸奶等常用生產菌種的保存。
傳代保存時,培養基的濃度不宜過高,營養成分不宜過於豐富,尤其是碳水化合物的濃度應在可能的範圍內盡量降低。培養溫度通常以稍低於最適生長溫度為好。若為產酸菌種,則應在培養基中添加少量碳酸鈣。
液體石蠟覆蓋保存法
該法較前一種方法保存菌種的時間更長,適用於黴菌、酵母菌、放線菌及需氧細菌等的保存。此法可防止乾燥,並通過限制氧的供給而達到削弱微生物代謝作用的目的。其具有方法簡便的優點,同時也適用於不宜冷凍乾燥的微生物(如產孢能力低的絲狀菌)的保存,而某些細菌如固氮菌、乳酸桿菌、明串珠菌、分枝桿菌、紅螺菌及沙門氏菌等和一些真菌如卷黴菌、小克銀漢霉、毛霉、根霉等不宜採用此法進行保存。
懸液保存法
即使微生物混懸於適當溶液中進行保存的方法,常用的有:
① 蒸餾水保存法:適用於黴菌、酵母菌及絕大部分放線菌,將其菌體懸浮於蒸餾水中即可在室溫下保存數年。本法應注意避免水分的蒸發。
② 糖液保存法:適用於酵母菌,如將其菌體懸浮於10%的蔗糖溶液中,然後於冷暗處保存,可長達10年。除此之外,也可使用緩衝液或食鹽水等進行保存。
載體保存法
將微生物吸附在適當載體上進行乾燥保存的方法,常用的有方法包括以下幾種:
①土壤保存法
主要用於能形成孢子或孢囊的微生物菌種的保藏。方法是在滅菌的土壤中加入菌液,立即在室溫下進行乾燥或使菌體繁殖后再乾燥,然後冷藏或在室溫下密封保存。保存用的土壤原則上以肥沃的耕土為宜,土壤需風乾、粉碎、過篩和滅菌。
使微生物在土壤中繁殖後進行乾燥保存的方法是:取適量土壤(5克)置於塞有棉塞的試管中,加水或加入充分稀釋的液體培養基(以含水量為土壤最大持水量的60%為宜),然後高壓滅菌。再將需保存的微生物進行大量接種,培養至菌絲能用肉眼確認的程度為止,移入乾燥器中經短時間乾燥或風乾后密封,冷藏或室溫保存。
②砂土保存法
取清潔的砂,過60目篩去掉大砂粒,並用磁鐵吸去砂中鐵屑,再用NaOH溶液、10% HCl溶液和水交替清洗數次,乾燥后,置於試管或安瓶管中保持2~3cm深,再經乾熱滅菌后,加入1ml菌種培養液,經充分混勻后,放入真空乾燥器中,完全乾燥后熔封保存。也可用二份洗凈的砂(經HCl預處理)和一份貧瘠、過篩的黃土攙和后滅菌,再進行菌種保藏。
③硅膠保存法
以6~16目的無色硅膠代替砂子,乾熱滅菌后,加入菌液。加菌液時,由於硅膠的吸附熱常使溫度升高,因而需設法加以冷卻。
④磁珠保存法
將菌液浸入素燒磁珠(或多孔玻璃珠)后再進行乾燥保存的一種方法。在螺旋口試管中裝入1/2管高的硅膠(或無水CaSO4),上鋪玻璃棉,再放上10~20粒磁珠,經乾熱滅菌后,接入菌懸液,最後冷藏、室溫保藏或減壓乾燥后密封保藏。本法對酵母菌很有效,特別適用於根瘤菌,可保存長達兩年半時間。
⑤麩皮保存法
在麩皮內加入60%的水,經滅菌後接種培養,最後乾燥保藏。
⑥紙片(濾紙)保存法
將滅菌紙片浸入培養液或菌懸液中,常壓或減壓乾燥后,置於裝有乾燥劑的容器內進行保存。
寄主保存法
微生物侵入其寄主后加以保存的方法。
冷凍保存法
適用於抗凍力強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可在其菌體細胞外遭受凍結的情況下而不受損傷,而對其它大多數微生物而言,無論在細胞外凍結還是在細胞內凍結,都會對菌體造成損傷。
常用的冷凍保存法
① 低溫冰箱保存法(-20℃、-50℃或-85℃):低溫冷凍保存時使用螺旋口試管較為方便,也可在棉塞試管外包裹塑料薄膜。保存時菌液加量不宜過多,有些可添加保護劑。此外,也可用φ5mm的玻璃珠來吸附菌液,然後把玻璃珠置於塑料容器內,再放入低溫冰箱內進行保存的。
② 乾冰保存法(-70℃左右):即將菌種管插入乾冰內,再置於冰箱內進行冷凍保存。
③ 液氮保存法(-196℃):是適用範圍最廣的微生物保存法。
冷凍乾燥保存法
它的原理是首先將微生物冷凍,然後在減壓下利用升華現象除去水分。從菌體中除去大部分水分后,細胞的生理活動就會停止,因此可以達到長期維持生命狀態的目的。該方法適用於絕大多數微生物菌種(包括噬菌體和立克次氏體等)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