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大公國

歐洲君主制國家

立陶宛大公國(全稱“立陶宛、羅斯和薩莫吉希亞大公國”;拉丁語:MagnusDucatusLituania,立陶宛語:LietuvosDidžiojiKunigaikštystė),是一個存在於13世紀至1569年間的歐洲君主制國家,隨後該國成為了波蘭立陶宛聯邦的組成部分,直到1793年《五三憲法》被頒布,其獨立地位被廢除,以使聯邦統一。該國由立陶宛人所建立,而立陶宛人是起源於奧克什泰蒂亞的波羅的語族部落之一,皈依天主教前信奉多神教。大公國後來向基輔羅斯故土與其他斯拉夫土地擴張,其國土涵蓋現今的立陶宛、拉脫維亞、烏克蘭、白俄羅斯,以及愛沙尼亞、波蘭、摩爾多瓦和俄羅斯的部分地區。15世紀,該國領土達到頂端,是當時歐洲的最大國家。它是多民族多信仰的國家,在語言、宗教和文化傳統上體現出很大的多樣性。

公國簡介


立陶宛大公國國徽
立陶宛大公國國徽
立陶宛土地的統一自12世紀開始。大公國的第一位統治者明道加斯在1253年獲加冕為天主教立陶宛國王。這個多神教國家在北方十字軍時成為條頓騎士團利沃尼亞騎士團的靶心。直到格迪米納斯統治時期的後期,這個多民族多信仰的國家才嶄露頭角,並在其子阿爾基爾達斯治下繼續擴張。阿爾基爾達斯的繼任者約蓋拉在1386年簽訂克雷瓦聯合,給立陶宛大公國史冊上留下濃重的兩筆:其一是立陶宛昄依天主教,另一是奠定了立陶宛大公國與波蘭王國(1385年-1569年)的王室聯合。
在維陶塔斯統治時,大公國處在最大規模的領土擴張時期,並在1410年格倫瓦德之戰中挫敗條頓騎士團。這個時期還標誌著立陶宛貴族的崛起。維陶塔斯死後,立陶宛與波蘭王國的關係極度惡化。包括拉齊維烏家族在內的立陶宛貴族試圖破壞與波蘭的君合關係。但是,莫斯科-立陶宛戰爭的失敗使得這個聯合毫髮無損。
1569年7月,波蘭與立陶宛在盧布林重新簽訂聯盟條約,規定兩國有一個共同的議會、共同的選王制和執行一致的對外政策,原來屬於立陶宛的烏克蘭地區直接併入波蘭版圖,立陶宛大公國保留其政治獨立性,擁有自己的政府、法律、軍隊和國庫,史稱盧布林合併。從此兩國正式合併,建立波蘭立陶宛王國。16世紀後期和17世紀初,波蘭權貴企圖繼續向東擴張,與俄國發生了衝突。在一系列毀滅性的戰爭后,波蘭立陶宛聯邦在1795年遭俄羅斯帝國、普魯士和奧地利大公國瓜分,滅亡。

歷史


建國

立陶宛大公國於15世紀的領土
立陶宛大公國於15世紀的領土
史書上第一次提到立陶宛是在奎德林堡編年史中,這個編年史記載日期從1009年開始。12世紀,東斯拉夫編年史將立陶宛記載為羅斯人攻打的地方。起初立陶宛異教徒向波洛茨克進攻,但隨後勢力增強,並組織自己的小規模襲擊。在1180年至1183年的某一時刻,事態發生變化,立陶宛人開始連續不斷地進襲東斯拉夫地帶,襲擊波洛茨克公國和普斯科夫,甚至威脅到了諾夫哥羅德。這樣星星點點的軍事襲擊體現出立陶宛人在奧克什泰蒂亞的領土的鞏固。
軍事修士會利沃尼亞騎士團和條頓騎士團出現於這一地帶,前者在1202年建立於里加,後者1226年紮根於普魯士。基督教騎士團形成了對信奉異教的波羅的部落的重大威脅,並進一步促使這一地區形成國家。簽訂於1219年的與加利西亞-沃里希連的和約證明了立陶宛人與薩莫吉希亞人的合作。這份條約羅列出21位立陶宛公爵,其中包括5位來自奧克什泰蒂亞的高等公爵(日溫布達斯、道約塔斯、維利凱拉、道斯普倫加斯和明道加斯)和幾位來自薩莫吉希亞的公爵。儘管立陶宛人和薩莫吉希亞人雙方此前彼此交戰,但他們得面對共同的敵人。可能日溫布達斯擁有最大權力,至少幾位公爵來自同一家族。對共同利益的正式承認,和建基於條約簽署人的統治階級的建立,預示著一個新生國家的興起。
南立陶宛公爵明道加斯在與加利西亞-沃里希連的條約中被提到,是5位高等公爵中一位。根據利沃尼亞押韻編年史,到1230年代中期,明道加斯就已得到統治整個立陶宛的最高權力。1236年,維金塔斯領導的薩莫吉希亞人在蘇勒戰役中擊敗利沃尼亞騎士團。該騎士團被迫成為普魯士條頓騎士團的一個分支。這意味著,薩摩吉希亞這一將利沃尼亞與普魯士分隔開來的狹長地帶成為了兩大騎士團的主要目標。這場戰役讓騎士團和立陶宛在戰爭期間得以喘息,而立陶宛利用此機會向魯塞尼亞地帶進攻,吞併新格魯多克和格羅德諾。
12世紀的波羅的部落
12世紀的波羅的部落
1248年明道加斯與他的侄子陶特維拉斯和埃迪維達斯之間爆發內戰。后兩者與維金塔斯、利沃尼亞騎士團、加利西亞的丹尼爾和沃里希連的瓦西里科結成反明道加斯的前大同盟。明道加斯利用內戰與利沃尼亞騎士團結盟。他保證昄依基督教,並獻出西立陶宛的部分領土以換取騎士團對他的侄子的軍事打擊和王位。1251年明道加斯受洗,教宗英諾森四世發布教宗詔書,宣布成立立陶宛王國。內戰結束后,明道加斯在1253年被封為立陶宛國王,開始10年的相對和平時期。明道加斯試圖將其影響力向道加瓦河岸重要商業中心波拉茨克與平斯克蔓延。條頓騎士團利用這一時期在薩摩吉希亞和利沃尼亞加強地位,但卻在1259年的斯庫奧達斯戰役和1260年的杜爾貝戰役失利。這兩次失利激起瑟米加利亞人和普魯士人反抗騎士團。
在特萊尼奧塔的鼓動下,明道加斯撕毀與騎士團的和約,可能重新信奉他的舊神明,並與諾夫哥羅德的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結盟。他希望將所有波羅的部落聯合在立陶宛的統治下。因為軍事行動不成功,明道加斯和特萊尼奧塔的關係惡化。特萊尼奧塔與道曼塔斯在1263年刺殺明道加斯和他的兩個兒子魯克利斯和魯佩基斯。立陶宛此後陷入多年的內戰陰霾之中。
特拉凱島城堡
特拉凱島城堡
自1263年到1269年,立陶宛出現3位大公——特萊尼奧塔、瓦伊什維爾卡斯和斯瓦爾恩並存的局面。但是,國家沒有分裂,特萊德尼斯在1269年掌權。他加強了立陶宛在黑魯塞尼亞的控制權並與利沃尼亞騎士團交戰,取得了1270年卡魯塞戰役和1279年艾茲克勞克萊戰役的勝利。至於在1282年特萊德尼斯死後到1295年維特尼斯宣稱擁有大公之位之間的這一段時期,立陶宛大公是誰當代仍存較大爭議。這一時期騎士團定下他們的征服行動。1274年大普魯士起義結束,條頓騎士團繼續征服其他波羅的部落:1274年到1277年征服納德魯維亞人和斯卡爾維亞人,1283年征服約特溫吉亞人;利沃尼亞騎士團則在1291年繼續征服立陶宛最後的波羅旳盟友塞米加利亞。騎士團可以將注意力全部集中於立陶宛了。由其他波羅的部落構成的“緩衝地帶”消失,立陶宛大公國被迫自己與騎士團作戰。
格迪米納斯王朝統治立陶宛大公國已歷幾個世紀,而維特尼斯是該王朝第一位統治者。他的統治時期被看做是與騎士團、波蘭王國和魯塞尼亞之間的連年交戰。維特尼斯被捲入與波蘭王權繼承權相關的鬥爭之中,他在鬥爭中支持馬佐夫舍的博萊斯瓦夫二世,後者與立陶宛女公爵高德蒙達結婚。在魯塞尼亞,維特尼斯試圖收復在明道加斯遇刺后失去的土地,攻下平斯克公國和圖羅夫公國。在與騎士團的衝突中,維特尼斯與里加市民結盟。里加利用其穩固的地位鞏固了貿易路線,並為進一步的軍事行動提供根據地。大約1307年,重要商貿中心波洛茨克被軍隊包圍。維特尼斯也開始在尼曼河沿岸建設防禦工事網。這條防禦工事網逐漸成為對抗條頓騎士團的重要防線。

領土擴張

領土擴張在格迪米納斯治下達到高潮,此人建設了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政府,並建立了一個國土由黑海向波羅的海延伸的帝國。1320年,西羅斯人的公國不是向立陶宛稱臣,就是被立陶宛直接吞併。1321年格迪米納斯攻下基輔,流放統治基輔的最後一位留里克王朝成員斯坦尼斯瓦夫。格迪米納斯重建了立陶宛大公國的永久首都維爾紐斯,這個首都可能是在1323年從特拉凱移過來的。包括16世紀的馬切伊·斯特雷伊科夫斯基在內的部分學者認為新格魯多克是13世紀立陶宛的首都。
維爾紐斯的格迪米納斯塔
維爾紐斯的格迪米納斯塔
立陶宛是基輔羅斯西部和南部的理想繼承者。幾乎周圍的所有國家被蒙古人劫掠或擊敗,但是蒙古的鐵騎卻在當代的白俄羅斯邊界停了下來,立陶宛大公國的大部分地方未受荼毒。立陶宛的擴張浪潮也加快了,因為蒙古人對他們征服的地方統治薄弱。羅斯諸公國從未被直接編入金帳汗國。相反,它們一直是附庸國,享有程度尚可的獨立性。立陶宛的擴張在東斯拉夫人的領土上只受到非常微弱的抵抗,而蒙古人對他們的抵禦也非常有限,立陶宛的崛起進入理想狀態。
但是立陶宛大公國不只建基於赫赫武功,外交與軍隊對立陶宛而言一向同樣重要。立陶宛所征服的絕大多數城市,但非所有城市雖然在戰場上未被打敗,但也情願向立陶宛大公國稱臣。因為它們中的大部分此前已向金帳汗國或莫斯科大公國稱藩,對它們而言這樣的決定不是放棄獨立,只是換了個主子而已。在諾夫哥羅德可以看出這一點,這個國家經常進入立陶宛的勢力範圍,但只是偶爾附庸立陶宛大公國。一定程度上,立陶宛的統治是城市內部鬥爭的結果,這些城市試圖避免向馬佐夫舍投降。但是這樣建國並不穩固。城市內部政策的變化可能會將其拉出立陶宛的統治範圍,諾夫哥羅德和其他東斯拉夫城市多次出現這種情況。

與波蘭聯合

1386年至1434年的波蘭和立陶宛
1386年至1434年的波蘭和立陶宛
立陶宛在1387年昄依基督教。此次改宗由約蓋拉發起,而此人又將基督教祈禱文譯為立陶宛語。立陶宛在維陶塔斯大帝統治時期(1392年到1430年)國力達到頂峰。維陶塔斯是立陶宛大公國最著名的統治者之一。他在1401年到1430年是大公,此外還是格羅德諾(1370年-1382年)與盧茨克(1387年-1389年)王公。維陶塔斯是科斯圖提斯之子,約蓋拉堂兄,和瓦西里二世祖父,他的堂弟約蓋拉在1386年成為波蘭國王。1410年,維陶塔斯親帥大公國軍隊參與格倫瓦德之戰。此戰波蘭-立陶宛聯軍對條頓騎士團取得決定性勝利。維陶塔斯支持國內的經濟發展,進行了多次改革。維陶塔斯在統治時期內在立陶宛大公國逐步推行中央集權,他用忠於自己的地方長官取代那些與大公有著血緣關係的本地王公。這些地方長官為富有地主,形成了立陶宛大公國的貴族階層。維陶塔斯治下,拉齊維烏家族和戈什陶塔斯家族開始獲得影響力。
但是,莫斯科大公國因其影響力的迅速擴張成了立陶宛大公國的敵人,在1478年吞併諾夫哥羅德后,莫斯科大公國確實是東北歐最突出的國家。1492年至1508年間,伊凡三世在關鍵之戰維德羅沙戰役取勝后,收復了基輔羅斯故土,譬如切爾尼戈夫和布良斯克。
波蘭立陶宛王國鼎盛時期版圖
波蘭立陶宛王國鼎盛時期版圖
立陶宛的領土遭到莫斯科的侵佔,以及後者對立陶宛國家產生威脅的局面,迫使立陶宛與波蘭走得更近,1514年立陶宛在波蘭支持下取得奧爾沙會戰的勝利。立陶宛與它的西部鄰國在1569年的盧布林聯合中合併為波蘭立陶宛聯邦(“兩國聯邦”)。根據聯合,過去由在很大程度上被魯塞尼亞化的立陶宛大公國的諸多領土被轉給波蘭王國領地,立陶宛自身在波蘭的統治下也逐漸被波蘭化。大公國在聯邦仍保留諸多權力(包括也已擁有自己的政府、國庫和軍隊),直到1791年五三憲法通過。
波蘭立陶宛王國成立初期,開始對周圍各國展開侵佔,如拉脫維亞與愛沙尼亞,並與沙俄君主伊凡雷帝於1558年展開維持25年的拉脫維亞戰爭,爭奪拉脫維亞。戰爭中王國雖獲勝,但之後又與沙俄及瑞典持續戰爭與衝突,國力因此日漸消耗。16世紀中期開始,沙俄以蠶吞方式逐漸入侵該王國,併兼並大片土地,王國搖搖欲墜。18世紀,普魯士崛起,最終,該王國土地遭沙俄、奧地利和普魯士三國瓜分。1795年,波蘭立陶宛王國正式滅亡。
1387年立陶宛改宗,揚·馬特伊科繪帆布油畫
1387年立陶宛改宗,揚·馬特伊科繪帆布油畫
在瓜分波蘭立陶宛聯邦后,前大公國的大部分領土被俄羅斯帝國直接吞併,而不置入波蘭會議王國(由聯邦的剩餘部分構成,君主是俄羅斯沙皇)但是,在1812年,在俄法戰爭前夕,前大公國領土發生反抗俄國的暴動。在拿破崙抵達維爾紐斯后,他宣稱成立立陶宛大公國臨時代表政府,並相應地重建波蘭立陶宛聯合。但是,因為僅半年後拿破崙的“大軍”被俄國擊退,並繼續向西撤退,聯合從未實現。1812年12月,維爾紐斯被俄軍重新佔領,將所有重建大公國的計劃畫上句號。

人口特徵


1260年,立陶宛大公國所處的就是立陶宛公國的位置,且立陶宛民族在其40萬人口中佔大多數(67.5%)。因為新佔領魯塞尼亞,1340年立陶宛人的百分比降至30%到13世紀末和14世紀項羅斯土地擴張得最大的時期,立陶宛大公國領土80萬到93萬平方千米,只有10%到14%的人口屬立陶宛民族。
1493年波蘭和立陶宛大公國總人口估計為750萬,按種族分375萬人屬魯塞尼亞人(種族上可分為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325萬波蘭人和50萬立陶宛人。1569年,因為盧布林聯合,立陶宛大公國將大片領土獻給波蘭領地。
在17世紀中後期,因為俄羅斯和瑞典的入侵,整個立陶宛大公國遭到嚴重破壞,損失大量人口,其中包括維爾紐斯周邊地區的立陶宛人口。除遭到破壞,因為領土被俄羅斯帝國吞併,魯塞尼亞人人口也相應減少。到1770年立陶宛大公國佔地面積32萬平方千米,居民484萬,其中最多的是魯塞尼亞居民,大約139萬(佔29%)是立陶宛本部居民。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人口因為三國瓜分聯邦而減少。

語言


大公國法庭裁決書,用魯塞尼亞語書寫
大公國法庭裁決書,用魯塞尼亞語書寫
13世紀,立陶宛大公國中心地帶居民大多講立陶宛語,但到16世紀此語言才有相應的文字。在大公國其他地方,特別是在經濟較發達的白羅斯,那裡大多是讀寫魯塞尼亞語的魯塞尼亞貴族與平民。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的貴族會適應這個新地方,並接受當地的宗教和文化,那些遷至東斯拉夫地區的立陶宛貴族家族會很快一代代地採納當地的文化。魯塞尼亞人是立陶宛大公國的中部和東南部原住民,因為在盧布林聯合后魯塞尼亞人分佈在整個大公國超過一半的地方,在聯合以前也占較大比重,從這個意義來說立陶宛大公國是東斯拉夫國家。
魯塞尼亞語,以及拉丁文和德語被用來記載法律。在維陶塔斯統治時期,現存的用魯塞尼亞語寫成的文件比用拉丁文和德語寫成的文件少,但後來魯塞尼亞語成為記載文件和書寫的主要語言。在16世紀波蘭立陶宛聯邦時期,立陶宛被逐步波蘭化,並開始用波蘭語取代魯塞尼亞語,在1697年後者被波蘭語正式取代其波蘭立陶宛聯邦行政用語的地位。
擁有較多立陶宛人口的省份包括維爾紐斯省、特拉凱省和薩莫吉希亞公國。特拉凱省南部和維爾紐斯省東南部也有很多白俄羅斯人,在一些東南部的縣他們也是重要的語言群體。除立陶宛人和魯塞尼亞人之外,整個立陶宛的其他重要民族群體包括猶太人和韃靼人。維爾紐斯和周邊地區是多民族聚居區,在這裡居民所講的語言包括立陶宛語、波蘭語、白俄羅斯語、意第緒語、德語、以及韃靼語和卡萊姆語等。
官方語言
用魯塞尼亞語編寫的立陶宛大公國法規
用魯塞尼亞語編寫的立陶宛大公國法規
被用於立陶宛大公國官方文件和大部分文書工作的語言是魯塞尼亞語(東斯拉夫語;舊白俄羅斯語或舊烏克蘭語),拉丁語、德語和波蘭語次之(上述三種語言多用於外交通訊中)。1468年的卡齊米日法典和三版立陶宛大公國法規(1529年、1566年和1588年)都由舊白俄羅斯語書寫。立陶宛大公國法規隨後被譯為拉丁語和波蘭語。魯塞尼亞語被用來與東方國家溝通;拉丁語和德語被用於與西方國家相關的外交事務中。在盧布林聯合,波蘭影響力越來越大后,波蘭語的使用也日益廣泛。1697年,波蘭語取代魯塞尼亞語作為行政用語,但魯塞尼亞語寫成的文件仍在被抄寫,直到18世紀中葉為止。儘管立陶宛語在維陶塔斯和約蓋拉之後在大公國的地位仍存爭議,但有人相信大公亞歷山大一世會認會講立陶宛語,而最後一位大公齊格蒙特二世·奧古斯特保留了使用波蘭語和使用立陶宛語的法院。自維陶塔斯時代起,可能時間還要向前推,立陶宛語就已不被政府用作行政用語了。
自16世紀初起,特別是在1508年米哈烏·格林斯基武裝起義后,就有獎魯塞尼亞語轉為拉丁語的嘗試。但魯塞尼亞語顯得根深蒂固,魯塞尼亞語在教育結構上的地位,不僅在羅斯很強勢,在立陶宛也是如此。在波蘭語進入立陶宛大公國的背景下,立陶宛大公國宮廷總管萊夫·薩皮耶哈稱法典使用大公國自己的魯塞尼亞語編寫的。
米卡洛尤斯·道克沙在他的《后》(Postilla,1599年)的前言中,用波蘭語寫到,很多人,特別是那些貴族們較立陶宛語而言更願講波蘭語,儘管他們中大部分波蘭語講得很蹩腳。這種氣氛在1564年到1566年間的政治改革中出現,這場改革創立了波蘭式的政治法律制度:貴族構成的用於推選大瑟姆議員的地方議會、地方土地裁判所、特別法院、和上訴法院。擁護王室的大公國居民自身更願用波蘭語。

軍事


格倫瓦德之戰
格倫瓦德之戰
儘管立陶宛主要依靠和平手段獲得其大部分的魯塞尼亞領土,但如果需要,還是可以召集軍力,且它是東歐惟一一個能夠有效抗衡金帳汗國的勢力。金帳汗國試圖抵禦立陶宛的嘗試最終常常無功而返。1333年和1339年立陶宛軍擊敗試圖從立陶宛勢力範圍重奪斯摩棱斯克的蒙古大軍。到約1355年,摩爾達維亞國成立。金帳汗國未能使此地稱臣。1387年,摩爾達維亞成為波蘭藩國,更廣泛地說,是立陶宛的藩國。到這個時候,金帳汗國直到第聶伯河為止的領土皆為立陶宛所征服。在1398年一次針對金帳汗國的十字軍中,(在與脫脫迷失結盟的情況下),立陶宛入侵北克里米亞,並取得決定性勝利。隨後在1399年,立陶宛向金帳汗國進軍,以扶持脫脫迷失當金帳汗國大汗。但在沃爾斯克拉河戰役中,立陶宛軍被金帳汗國大敗,失去東歐大草原地區。

宗教和文化


考納斯聖喬治教堂(1487年)
考納斯聖喬治教堂(1487年)
自明道加斯1252年受洗,1253年加冕為王之後,立陶宛被認為是基督教國家,直到1260年明道加斯支持庫爾蘭起義,(根據德意志騎士團的說法)並放棄基督教信仰。直到1387年為止,立陶宛貴族仍公開信仰自己的多神教。立陶宛民族對他們的信仰十分虔誠。正因為在民間影響根深蒂固,這些異教信仰才能在傳教士與外國勢力的重壓之下仍能倖存。直到17世紀,立陶宛仍有從異教信仰流傳下來的習俗,譬如餵養草蛇神,祭祖等。
維爾紐斯聖安妮教堂和聖伯納德修道院教堂
維爾紐斯聖安妮教堂和聖伯納德修道院教堂
但是居住在當代的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居民,以及這些地區的本地王公,都是堅定的東正教徒(布列斯特聯合後為希臘天主教徒)。雖然立陶宛的異教信仰足以在軍事修士會和傳教士的壓力下堅持幾個世紀,他們最終還是屈服了。1387年,立陶宛改宗天主教,而魯塞尼亞的大部分地區仍保持東正教信仰。1569年的布列斯特聯合有分化東正教徒的作用,通過這次聯合,希臘天主教徒承認教皇的威權,接受天主教教義,但保留東正教禮儀。大公國也成了宗教改革的重要中心之一。
維爾紐斯大學和聖約翰教堂
維爾紐斯大學和聖約翰教堂
17世紀後半段,加爾文教派蔓延至立陶宛,得到拉齊維烏家族、霍德凱維奇家族、薩皮耶哈家族和多羅霍斯塔伊斯基家族和其他家族的支持。到1580年代,立陶宛議員大多是加爾文派信徒,甚至還可能是阿里烏斯派信徒(揚·基什卡)。
1579年,波蘭國王暨立陶宛大公斯特凡·巴托里成立維爾紐斯大學,這是東歐最古老的大學之一。因為反宗教改革中耶穌會會眾的努力,該大學隨後發展為該地區最重要的科學與文化中心,與立陶宛大公國最有名的科學中心。耶穌會的工作和立陶宛議員家族的昄依改變了時代的潮流,到1670年代加爾文主義失去了它舊有的影響力,儘管它在立陶宛族農民和一些當時徹底波蘭化的中等貴族中仍有一定影響。

影響


根據一些歷史學家(特別是在俄羅斯的歷史學家)的見解,立陶宛統治的最大貢獻就是將前基輔羅斯的居民進行了民族劃分。由此看來,立陶宛大公國的成立在對東斯拉夫人劃分的方面上起主要作用。在征服羅斯后,蒙古人試圖保持東斯拉夫人的統一,並使對魯塞尼亞大部分土地的征服取得成功。
因為(波羅旳語系的)普魯士部落攻打馬佐夫舍,馬佐夫舍的康拉德公爵邀請條頓騎士團在普魯士附近紮根。普魯士和條頓騎士團之間的衝突使得關係更為疏遠的立陶宛部落有時間統一。因為南北都有強敵,新成立的立陶宛將其大部分軍力和外交工作放在向東擴張上。
魯塞尼亞剩餘土地(白俄羅斯諸國)在很早時就併入立陶宛大公國。而烏克蘭的部分未被蒙古征服的領土隨後也被立陶宛收為藩屬。兩大勢力對東斯拉夫人的征服使得這個人種內部產生巨大的差異,並延續至當代。根據這種說法,在基輔羅斯時期,魯塞尼亞內部肯定有巨大的地區差異,而立陶宛對魯塞尼亞西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區的吞併使得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和俄羅斯人之間有著永遠無法消除的差異。
其他人則爭論稱,魯塞尼亞居民之間的民族和語言差異並非自蒙古和立陶宛對這個地區的瓜分開始出現,這種差異早在立陶宛大公國成立之前就有。他們稱在二十世紀之前,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和俄羅斯人的種族和語言範圍與政治版圖並不一致。
儘管如此,在明道加斯於1253年被羅馬教皇有條件性地加冕后,立陶宛才成為一個王國。格迪米納斯和維陶塔斯大帝雖稱擁有國王頭銜,但並未加冕。1918年,立陶宛國會試圖恢復立陶宛王國,並舉烏拉赫親王為王,但這次嘗試並不成功。

立陶宛大公國(1236–1569)


主條目:立陶宛大公國
頭銜:大公(立陶宛語:didysiskunigaikštis;白俄羅斯語:vialikikniaź;波蘭語:wielkiksiążę),明道加斯除外,他后即位為立陶宛國王(立陶宛語:Lietuvoskaralius)。
明道加斯王朝(1236-1285)
● 明道加斯(Mindaugas;約1236年-1263年)
● 特萊尼奧塔(Treniota;1263年-1264年)
● 瓦伊什維爾卡斯(Vaišvilkas;1264年-1267年)
● 斯瓦爾恩(Švarnas;1267年-1269年)
● 特萊德尼斯(Traidenis;1269或1270年-1282年)
● 道曼塔斯(Daumantas;1282年-1285年)
格季米納斯王朝(1285-1440)
● 布蒂蓋迪斯(Butigeidis;1285年-1291年)
● 布特維達斯(Butvydas;1291年-1295年)
● 維特尼斯(Vytenis;1295年-1316年)
● 格季米納斯(Gediminas;1316年-1341年)
● 紹努蒂斯(Jaunutis;1341年-1345年)
● 阿爾吉達斯(Algirdas;1345年-1377年)
● 雅蓋沃(Jogaila;1377年-1381年)
● 凱斯圖蒂斯(Kęstutis;1381年-1382年)
● 雅蓋沃(1382年-1392年)
● 維陶塔斯(VytautastheGreat;1392年-1430年)
● 什維特里蓋拉(Švitrigaila;1430年-1432年)
● 西吉斯蒙德·凱斯圖泰蒂斯(SigismundKęstutaitis;1432年-1440年)
雅蓋洛王朝(1440-1569)
雅蓋洛王朝曾統治立陶宛和波蘭等地。
● 卡齊米日四世(1440年-1492年),雅蓋沃之子,1447年被選為波蘭國王。
● 亞歷山大一世(1492年-1506年),卡齊米日四世之子,1501年被選為波蘭國王。
● 齊格蒙特一世(1506年-1548年),卡齊米日四世之子
● 齊格蒙特二世(1548年-1569年),齊格蒙特一世之子,1529年起實際掌權。

波蘭立陶宛聯邦(1569-1795)


主條目:波蘭立陶宛聯邦
波蘭立陶宛聯邦在1569年成立,獲選的波蘭國王也會被立陶宛貴族選為立陶宛大公。
頭銜:波蘭國王和立陶宛大公(立陶宛語:LenkijoskaraliusirLietuvosdidysiskunigaikštis;白俄羅斯語:karolPolščy,vialikikniaźlitoŭski;波蘭語:KrólPolski,wielkiksiążęlitewski)。
名字在位王室註釋
齊格蒙特二世
(SigismundIIAugustus)
1569–1572雅蓋洛齊格蒙特一世之子。
瓦盧瓦的亨利
(HenryValois)
1573–1575瓦盧瓦放棄王位,逃至法國,后成為法國國王亨利三世。
斯特凡·巴托里
(StephenBathory)
1576–1586巴托里
齊格蒙特三世
(SigismundIIIVasa)
1588–1632瓦薩共主邦聯的支持者,1592年—1599年的瑞典國王。
瓦迪斯瓦夫四世
(LadislausIVVasa)
1632–1648
約翰二世
(JohnIICasimirVasa)
1648–1668退位為僧侶,瓦薩王朝最後一位君主。
米哈烏·克雷布特·維希尼奧維茨基
(MichaelKorybutWiśniowiecki)
1669–1673立陶宛貴族
約翰三世
(JohnIIISobieski)
1674–1696波蘭貴族
奧古斯特二世
(AugustusIItheStrong)
1697–1706韋廷薩克森選帝侯,又稱弗雷德里克·奧古斯都一世。
斯坦尼斯瓦夫·萊什琴斯基
(StanislausLeszczyński)
1706–1709波蘭貴族大北方戰爭。
奧古斯特二世1709–1733韋廷第二次擔任。
斯坦尼斯瓦夫·萊什琴斯基1733–1736波蘭貴族波蘭王位繼承戰爭
奧古斯特三世
(AugustIIIWettin)
1733–1763韋廷
斯坦尼斯瓦夫·奧古斯特二世
(StanislausAugustII)
1764–1795波蘭貴族在位期間,立陶宛公國和波蘭王國合併;波蘭被瓜分後退位;流亡俄羅斯並死於當地。

立陶宛王國(1918)


主條目:立陶宛王國(1918年)
1918年2月16日立陶宛宣布獨立,7月9日立陶宛委員會宣布德國的烏拉赫公爵威廉·卡爾為立陶宛國王明道加斯二世。11月2日,委員會撤銷聲明,宣布成立民主共和國。
名字圖像在位王室註釋
明道加斯二世
(MindaugasII)
100px1918年7月11日–11月2日符騰堡政府更改為民主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