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良忠

林良忠

林良忠(Jong Lin),出生於台灣省台中市,中國台灣攝影師,先後畢業於台灣淡江大學法國文學系、紐約大學電影研究所。

1991年,擔任劇情電影《推手》的攝影師,這是他擔任攝影師的首部作品,他憑藉該片入圍第28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攝影獎。1993年,擔任同性題材電影《喜宴》的攝影師。1994年,擔任劇情電影《飲食男女》的攝影師。1998年,擔任攝影師的劇情電影《上海紀事》上映。2003年,擔任劇情電影《季風中的馬》的攝影師,他憑藉該片獲得南非德爾班國際電影節最佳攝影獎。2005年,憑藉親情電影《向日葵》獲得第53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最佳攝影銀貝殼獎。2007年,擔任攝影師的劇情電影《盲山》上映。2011年,擔任愛情喜劇電影《追愛》的攝影師。2016年,擔任攝影師的喜劇電影《驢得水》上映。

人物經歷


林良忠
林良忠
1981年,從台灣淡江大學法國文學系畢業。 1985年,考取美國紐約大學電影研究所。1991年,擔任劇情電影《推手》的攝影師,該片由李安執導,他憑藉該片入圍第28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攝影獎。1993年,擔任同性題材電影《喜宴》的攝影師;同年,擔任劇情電影《如煙往事》的攝影師,該片由張艾嘉、李雪健合作主演。
1994年,擔任劇情電影《飲食男女》的攝影師,該片是李安擔任導演的“父親三部曲”之第三部曲,他憑藉該片入圍第9屆獨立精神獎最佳攝影獎。1996年,擔任劇情電影《犬殺》的攝影師,該片由彭小蓮執導。1998年,擔任攝影師的劇情電影《花橋榮記》上映,該片根據白先勇原著小說改編;同年,擔任劇情電影《上海紀事》的攝影師,該片為紀念上海解放50周年而拍攝。
1999年,擔任劇情電影《人見人愛》的攝影師。2001年,擔任紀錄片《滿山紅柿》的攝影師,該片由小川紳介、彭小蓮聯合執導。2002年,擔任愛情喜劇電影《我愛貝克漢姆》的攝影師,該片由顧倫德·查達哈執導,帕敏德·納格拉、凱拉·奈特莉等搭檔主演。2003年,擔任劇情電影《季風中的馬》的攝影師,他憑藉該片獲得南非德爾班國際電影節最佳攝影獎。
2005年,擔任親情電影《向日葵》的攝影師,他憑藉該片獲得第53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最佳攝影銀貝殼獎。2006年,掌鏡由張靜初范偉聶遠聯合主演的劇情電影《芳香之旅》 ;2月,擔任攝影師的愛情電影《上海倫巴》上映,該片由袁泉夏雨搭檔主演。
2007年,擔任攝影師的劇情電影《盲山》上映,該片由黃璐、楊幼安、賀運樂聯合主演。2009年,擔任劇情電影《我們天上見》的攝影師,該片由蔣雯麗自編自導;同年,擔任劇情電影《米香》的攝影師,影片講述了一個被丈夫虐待並拋棄的四川女人米香“嫁死”的故事;3月20日,由其擔任攝影師的劇情電影《復活的三葉蟲》上映。
2011年,擔任愛情喜劇電影《追愛》的攝影師,該片由劉怡明執導;9月23日,擔任攝影師的愛情電影《正·青春》上映,該片由趙燕國彰王子文共同主演;同年,擔任劇情電影《老明星》的攝影師。2016年10月28日,擔任攝影師的喜劇電影《驢得水》上映,該片改編自周申、劉露的同名話劇作品。

個人生活


林良忠從小生長在電影世家裡,父親是電影攝影師林贊庭。

主要作品


時間名稱導演類型
2016年《驢得水》周申、劉露電影
2011年《追愛》劉怡明電影
2011年《正·青春》趙燕國彰電影
2011年《老明星》叢曉電影
2009年《國家寶藏之復活的三葉蟲》檀冰電影
2009年《米香》王洪飛、白海濱電影
2009年《我們天上見》蔣雯麗電影
2007年《盲山》李楊電影
2006年《上海倫巴》彭小蓮電影
2006年《芳香之旅》章家瑞電影
2005年《向日葵》張揚電影
2004年《美麗上海》彭小蓮電影
2003年《季風中的馬》寧才電影
2001年《我愛貝克漢姆》顧倫德·查達哈電影
2001年《滿山紅柿》彭小蓮、小川紳介電影
1999年《人見人愛》魯曉威電影
1998年《桂林榮記》謝衍電影
1998年《上海往事》彭小蓮電影
1996年《犬殺》彭小蓮電影
1994年《飲食男女》李安電影
1993年《如煙往事》魯曉威電影
1993年《喜宴》李安電影
1992年《推手》李安電影

獲獎記錄


榮譽獎項
▪ 2005-09 第53屆 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最佳攝影銀貝殼獎 向日葵(獲獎)
▪ 2005-00 南非德爾班國際電影節最佳攝影獎 季風中的馬(獲獎)
▪ 1994-02 第9屆 獨立精神獎最佳攝影獎 飲食男女(提名)
▪ 1991-10 第28屆 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攝影獎 推手(提名)

人物評價


林良忠以文化為腳本,以故事為核心,從取景框的視野看待世界,用膠片的敏感度感受光影的變幻,以情感的密度決定膠片的密度,在男人與女人、城市與鄉野、日與夜、明與暗之間,感受慾望的味道,城市的氣息,天空的變幻,大地的色彩,影像中的陰陽。他喜歡挑戰膠片的極限,在暗的光線下,膠片依然有豐富的層次。在資金匱乏、周期倉促的情況下,用舞台般的燈效,仍然可以獲得富於質感、雕刻感的影像。他喜歡把情感高潮中人物的臉放在黑暗的陰影中,在膠片的極限和情感的極限中尋找對接點。而且,他喜歡把衝突、對恃、矛盾中的兩個人放在景深畫面中,於張力與平衡中來表現人物的情感與張力、力量的消長與轉化、陰陽的互換與平衡(《當代電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