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熱內盛

一種病症

濕熱內盛是一種在雨水多、濕氣旺盛的氣節,是人氣機升降失常、經絡阻滯不暢的癥狀,多發於夏季,但四季均可發生。

簡介


濕熱內盛主要與脾胃等臟腑相關聯。濕熱病,一作濕溫。見於《溫熱經緯·薛生白濕熱病篇》。一年四季內均可發生,以夏秋為多見。
臨床以始惡寒,后但熱,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飲為提綱。其病因感受濕熱之邪而發,故名。
病變屬於陽明、太陰兩經。胃為戊土屬陽,脾為己土屬陰。濕土之氣,同類相名,所以濕熱之邪,始雖外受,而終點則歸於脾胃。病在脾胃二經之表者,多兼少陽三焦;病在二經之里者,每多兼厥陰風木。
由於少陽和厥陰同司相火;陽明,太陰濕熱內郁,郁甚則少火皆成壯火。壯火為亢陽的暴氣,充斥一身,耗傷元氣,因此,濕熱病邪,蒙蔽清陽則耳聾、頭重;擾及肝與脾胃,則乾嘔而痙厥。濕為陰邪,始遏其陽而惡寒;后則濕郁為熱,故但熱而不惡寒。熱在濕中蒸,騰則為汗,濕蔽清陽則胸痞,濕邪內盛則舌白,熱則液不升而口渴,濕則飲內留而不引飲,這是濕熱病的主要病機。

癥狀表現


大便干、肝腎陰虛、黃褐斑等。

診斷要點


濕熱病初起的診斷,主要依據其臨床主要癥狀,即可確立。
在整個病程中,其證候隨其病機轉變而異。因此應加註意。如濕遏衛陽,則見惡寒無汗,身重頭痛;濕郁肌肉,則見惡寒發熱,身重關節疼痛;濕侵經絡,則見口噤,四肢牽引拘急;邪灼心包,內壯熱口渴,舌黃或焦紅,發痙神昏譫語;濕蘊胸膈,則發痙神昏妄笑,脈洪數有力。邪戀三焦,則壯熱煩渴,舌焦紅或縮,斑疹,胸痞自利,神昏痙厥;濕遏膜原,則寒熱如瘧,舌苔膩白,口不知味;胃液受劫,膽火上沖,則口大渴,胸痞欲絕,乾嘔不止,脈細數,舌光如鏡;毒入營血,則斑疹透露,上下失血;熱傷元氣,則氣短倦怠,口渴汗多。
預后:濕熱病的病程較長,往往纏綿難愈,但一般可以治癒。若在病程中變證蜂起,兼證過多,如邪戀三焦,毒入營血,濕蘊胸膈,邪灼心包,神昏痙厥,上下失血者,治不如法,常可危及生命。

致病特點


濕邪致病具有重濁,黏滯,趨下等特性,屬於外邪。濕為長夏的主氣。長夏即夏至至處暑五個節氣,時值夏秋之交,陽熱尚盛,雨水且多,熱蒸水騰,潮濕充斥,為一年中濕氣最盛的季節。
若濕氣淫勝,傷人致病,則為濕邪。濕邪為病,長夏居多,但四季均可發生。濕邪侵人所致的病證,稱為外濕病證。多由氣候潮濕、涉水淋雨,居處潮濕、水中作業等環境中感受濕邪所致。
濕為陰邪,易損傷陽氣,阻遏氣機:濕為重濁有質之邪,與水同類,均為水氣所化而屬陰邪。陰邪侵人,機體陽氣與之抗爭,故濕邪侵人,易傷陽氣。因濕為重濁有質之邪,故侵人最易留滯於臟腑經絡,阻遏氣機,使氣機升降失常,經絡阻滯不暢。
濕性重濁,易下趨、襲陰位。因濕有形,狀類水,性屬陰,濕邪侵人一則下部先受濕為病;二則其為病多有留滯趨下,襲陰位之表現,如水腫以下肢為甚,濕腳氣、小便淋濁等。
濕性黏滯,易兼他邪。濕邪致病黏膩停滯的特點主要表現在癥狀的黏滯性和病程的纏綿性等兩個方面。
濕為有形之質,其性重濁黏滯,他邪易於粘著依附,其中以寒、熱、署邪居多,濕與熱合則為濕熱,與寒結則為寒濕,為臨床最常見的濕邪致病證類。

熱(火)邪


熱(火)邪是指凡致病具有炎熱、升騰等特性的外邪,稱為火熱之邪。火熱旺於夏季,但火併不像署那樣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也不受季節氣候的限制,故火熱之氣太過,變為火熱之邪,傷人致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火熱之邪侵入所致的病證,稱為外感火熱病證火外火證。
熱(火)邪,其為陽邪,其性炎上:火熱之性磐灼。升騰,故為陽邪。火性趨上,火熱之邪易侵害人體上部,故火熱病證多發生在人體上部,尤以頭面部為多見,如目赤腫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糜爛、牙齦腫痛或耳內腫痛、流膿等。
熱(火)邪,易擾心神:火熱與心相通應,故火熱之邪入於營血,尤宜影響心神,輕者心神不寧而心煩失眠;重者可擾亂心神,出現狂躁不安,或神昏譫語等症。
熱(火)邪,易傷津耗氣火熱之邪侵入,熱淫於內,一方面迫津外泄;另一方面則直接消灼煎熬陰津,從而耗傷人體陰液。
熱(火)邪,易生風動血:“生風”,是指火熱之邪侵犯人體,磐灼肝經,耗劫陰液,筋脈失養,易引起肝風內動的病證。由於此肝風為內熱甚引起,故又稱“熱極生風”。“動血”,指火熱入於血分,易迫血妄行。
熱(火)邪,易致瘡癰。火熱之邪入於血分,可聚於局部,腐蝕血肉,發為癰腫瘡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