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測

詞語

蠡測,典故名,成語“以蠡測海”的略語,典出《漢書》卷六十五《東方朔傳》。語曰“以管窺天,以蠡測海,以莛撞鐘”,用蠡(貝殼做的瓢)來量海,比喻見識短淺,以淺見量度人。

詞目


蠡測

拼音


lí cè

引證解釋


比喻見識短淺,以淺見量度人。
《漢書·東方朔傳》:“以筦闚天,以蠡測海。”
李商隱《詠懷寄秘閣舊僚》:“典籍將蠡測,文章若管窺。”
杜甫《贈特進汝陽王二十韻》:“且持蠡測海,況挹酒如澠。”
秦觀《李端叔見寄次韻》:“一斑縱復為管窺,萬派終難以蠡測。”
清昭槤《嘯亭雜錄·太宗伐明》:“明人罔知深謀,如姚希孟輩,反謂本朝夙無大志,真蠡測之見也。”
柯靈《香雪海·真實、想象和虛構》:“可是對歷史動向的蠡測,他卻表現出嚴重的色盲症。”

典源


原文

《漢書》卷六十五《東方朔傳》
“今世之處士,魁然無徒,廓然獨居,上觀許由,下察接輿,計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與義相扶,寡耦少徒,固其宜也,子何疑於我哉?若夫燕之用樂毅,秦之任李斯酈食其之下齊,說行如流,曲從如環,所欲必得,功若丘山,海內定,國家安,是遇其時也,子又何怪之邪?語曰‘以管窺天,以蠡測海,以莛撞鐘’,豈能通其條貫,考其文理,發其音聲哉!繇是觀之,譬猶鼱<鼠句>之襲狗,孤豚之咋虎,至則靡耳,何功之有?今以下愚而非處士,雖欲勿困,固不得已,此適足以明其不知權變而終或於大道也。”

譯文

“當今世上的隱士,孤獨無友,空寂獨居,上觀隱士許由,下察春秋疇的隱士接輿,計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太平無事的時候,只得與義相導,無所表現,寡合少友,本來是理所當然的事。您對我的個人品德又有什麼可懷疑的呢?至於燕國任用樂毅,秦國任用李斯、酈食其勸說齊王田廣歸漢,不戰而得齊地七十餘城,遊說像流水那樣順利,說服別人放棄自己的意見而聽從說客,像環子那樣自由地轉動,所想的必定能得到,功高如山,海內平定,國家安寧,這是他們遇上了能施展才能的時機,您又有什麼感到奇怪的呢!俗語說:‘用竹管看天,用瓢來量海,用草桿撞鐘,這樣做怎麼能夠通曉星象,考究海情,發出聲響呢?由此看來,譬猶地鼠襲擊狗,小豬咬老虎,就只有被吃掉而已,那還有什麼用呢?現在憑你這樣愚笨的人來責難我,要想不受窘,那是辦不到的,這正好足以用來說明那些不知道隨機應變的人為什麼終究不明白真理啊。”

人物簡介


東方朔(前161或162-前93),字曼倩,平原厭次縣(今山東省陵縣神頭鎮,一說山東省惠民縣何坊鄉欽風街)人。西漢辭賦家。漢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東方朔上書自薦,詔拜為郎。後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職。他性格詼諧,言詞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談笑取樂,“然時觀察顏色,直言切諫”《漢書·東方朔傳》)。武帝好奢侈,起上林苑,東方朔直言進諫,認為這是“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國家之用,下奪農桑之業,棄成功,就敗事”(《漢書·東方朔傳》)。他曾言政治得失,陳農戰強國之計,但武帝始終把他當俳優看待,不得重用,於是寫《答客難》、《非有先生論》,以陳志向和發抒自己的不滿。東方朔很有才能,但經常諷刺漢武帝因而只擔任太中大夫等小官,沒有得到漢武帝的重用。他寫一篇《答客難》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心情,他把自己與蘇秦張儀比較,他認為有才能的人不能管窺蠡測,要注意自己的行為與節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