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方相氏的結果 展開

方相氏

舊時民間普遍信仰的神祇

方相氏是舊時民間普遍信仰的神祗,為驅疫避邪的神。是周禮規定的司馬的下屬,最高官階為下大夫。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為國家驅疫。葬禮時,方相氏則驅方良。宮廷里,方相氏驅疫的儀式叫大儺,唐朝成為為軍禮之一,隸屬太卜屬。大儺每年有三次,分別於季春畢春氣、仲秋御秋氣、季冬送寒氣。除夕夜逐疫是最隆重的一次。日本奈良時代以前,儺從中國傳入日本,叫做追儺式,由神道教神社負責。日本每年除夕和立春會舉辦追儺式。

詞語解釋


宋《三禮圖》
宋《三禮圖》
官名。《周禮》謂夏官司馬所屬有方相氏,設狂夫四人,方相,舊注謂系放想可畏 怖之貌。所謂“放想”,彷彿想象之意。 《周禮·夏官·方相氏》:“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帥百隸隸而時儺,以索室驅疫.”鄭玄曰:“蒙,冒也。冒熊皮者,以驚驅疫癘之鬼,如今魌頭也。時難,四時作方相氏以難卻兇惡也。”
方相氏,上古嫫母之後。黃帝巡行天下,其妻亡於道。黃帝令嫫母監護,立為方相氏。《史記》在這裡,方相氏的意思是“畏怕之貌”的意思。昔顓頊氏有三子,死而為疫鬼:一居江水,為瘧鬼;一居若水,為魍魎鬼;一居人宮室,善驚人小兒,為小鬼。於是正歲,命方相氏帥肆儺以驅疫鬼。按《風俗通》解:方良就是罔象,即魍魎
孔子曰:“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漢人認為“氣”是萬物之本原。《月令·孟春之月》:“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同,草木萌動。”天子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時要迎氣分別於東郊、南郊、西郊、北郊。相應的,天子則要在季春畢春氣、仲秋御秋氣、季冬送寒氣。否則“仲春行秋令,則其國大水,寒氣總至,寇戎來征。行冬令,則陽氣不勝,麥乃不熟,民多相掠。行夏令,則國乃大旱,暖氣早來,蟲螟為害。……季春行冬令,則寒氣時發,草木皆肅,國有大恐。行夏令,則民多疾疫,時雨不降,山林不收。行秋令,則天多沉陰,淫雨蚤降,兵革並起。……孟秋行冬令,則陰氣大勝,介蟲敗谷,戎兵乃來。行春令,則其國乃旱,陽氣復還,五穀無實。行夏令,則國多火災,寒熱不節,民多瘧疾。”於是需要大儺以驅疫,把遺存的舊氣攆除乾淨,可謂“逐盡陰氣為陽導也”。

說明


狂夫,沒有爵的武士。四人身披熊皮,頭套面具,上有黃金鑄成的四目,上衣玄色,下裳硃色,執戈舉盾,率領眾隸,驅逐疫鬼精怪。

形象


漢墓室磚畫
漢墓室磚畫
除了上圖中官服形象以外,漢畫像石中的方相氏通常是這樣一種形象:人身獸足,似熊非熊,瞠目張口,赤身裸體,下蹲,作奔走捉拿狀,是墓室中打鬼頭目的象徵。

大儺


大儺禮儀
根據甲骨文及《周禮》《禮記》,大儺可以追溯到商周的宮廷儺祭。《月令》曰:“季春之月,命國難(音那,下同),九門磔攘以畢春氣。仲秋之月,天子乃難,以達秋氣。季冬之月,命有司大難旁磔。”鄭玄曰:“季春之月,日行歷昴,昴有大陵積屍之氣,氣佚則厲鬼隨而出行,命方相氏帥百隸索室、驅疫以逐之。仲秋之月,宿直昴畢,昴畢亦得大陵積屍之氣;季冬之月,日曆虛危,有墳墓四司之氣,皆為厲鬼隨強陰將出害人也。”陳澔曰:“春者陰氣之終,故磔禳以終畢癘氣也。季春命國儺以畢春氣,仲秋獨言天子難者,此為除過時之陽暑。陽者君象,故諸侯以下不得難也。季春惟國家之難,仲秋惟天子之難,季冬則下及庶人,又以陰氣極盛,故云大難也。旁磔謂四方之門皆披磔其牲以禳除陰氣,不但如季春之九門磔攘而已。”熊氏引《石氏星經》:「大陵入星,在胃北,主死喪。」也就是說,季春的時候又大陵積屍之氣,與民為厲,方相氏則家家戶戶驅逐,鬼見此面目凶威,自知恐怖逃走。孔子對此非常驚恐,恐對室神有所不利,所以每到鄉里人驅儺就朝服而立,神態嚴肅,內心對室神懷著敬仰,使其有所依附。漢朝大儺季春行於國中、仲秋行於宮禁,惟季冬謂之大儺則通上下行之也。

漢代宮廷

漢代的除夕大儺以十二月臘祭前一日為期。“先臘一日,大儺,謂之逐疫。其儀:選中黃門子弟年十歲以上,十二以下,百二十人為侲子。皆赤幘皂制,執大淺。方相氏黃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十二獸有衣毛角。中黃門行之,冗從僕射將之,以逐惡鬼于禁中。夜漏上水,朝臣會,侍中、尚書、御史、謁者、虎賁、羽林郎將執事,皆赤幘陛衛。乘輿御前殿。黃門令奏曰:“侲子備,請逐疫。”於是中黃門倡,振子和,曰:“甲作食雜,巰胃食虎,雄伯食魅,騰簡食不祥,攬諸食咎,伯奇食夢,強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委隨食觀,錯斷食巨,窮奇、騰根共食蠱。凡使十二神追惡凶,赫女軀,拉女干,節解女肉,抽女肺腸。女不急去,後者為糧!”因作方相與十二獸觶。嚾呼,周遍前後省三過,持炬火,送疫出端門;門外騶騎傳炬出宮,司馬闕門門外五營騎士傳火棄雒水中。百官官府各以木面獸能為儺人師訖,設桃梗、郁櫑、葦茭畢,執事陛者罷。葦戟、桃杖以賜公、卿、將軍、特侯、諸侯雲。”
張衡東京賦》:“爾乃卒歲大儺,驅除群厲,方相秉鉞,巫覡操茢。侲子萬童,丹首玄制。桃弧棘矢,所發無臬。飛礫雨散,剛癉必斃。煌火馳而星流,逐赤疫於四裔。然後凌天池,絕飛梁。捎魑魅,斮獝狂。斬蜲蛇,腦方良。囚耕父於清泠,溺女魃於神潢殘夔魖與罔像,殪野仲而殲游光。八靈為之震慴,況鬾蠱與畢方。度朔作梗,守以鬱壘。神荼副焉,對操索葦。目察區陬,司執遺鬼。京室密清,罔有不韙。”

唐代宮廷

唐代驅儺的場面更加宏大。《樂府雜錄》載:“用方相四人,戴冠及面具,黃金四目,衣熊裘,執戈,揚盾,口作“儺、儺”之聲,以除逐也。右十二人,皆朱發,衣白畫衣。各執麻鞭,辮麻為之,長數尺,振之聲甚厲。乃呼神名,其有甲作,食者;巰胃,食虎者;騰簡,食不祥者;攬諸,食咎者;祖明、強梁,共食礫死寄考者;騰根,食蠱者等。侲子五百,小兒為之,衣朱褶、素襦,戴面具,以晦日於紫宸殿前儺,張宮懸樂。太常卿及少卿押樂正到四閣門,丞並太樂署令、鼓吹署令、協律郎並押樂在殿前。事前十日,太常卿並諸官於本寺先閱儺,並遍閱諸樂。其日,大宴三五署官,其朝寮家皆上棚觀之,百姓亦入看,頗謂壯觀也。太常卿上此。歲除前一日,於右金吾龍尾道下重閱,即不用樂也。御樓時,於金雞竿下打赦鼓一面,鉦一面,以五十人,唱色十下,鼓一下,鉦以千下。”周代至漢代,大儺皆玄衣朱裳,唐代則衣白衣而畫之,披朱發,又以麻鞭振響製造氣氛。振子即侲子,侲子也要灑豆打鬼。
“選人年十二以上、十六以下為侲子,假面,赤布袴褶。二十四人為一隊,六人為列。執事十二人,赤幘、赤衣,麻鞭。工人二十二人,其一人方相氏,假面,黃金四目,蒙熊皮,黑衣、朱裳,右執楯;其一人為唱帥,假面,皮衣,執棒;鼓、角各十,合為一隊。隊別鼓吹令一人、太卜令一人,各監所部;巫師二人。以逐惡鬼于禁中。有司預備每門雄雞及酒,擬於宮城正門、皇城諸門磔攘,設祭。太祝一人,齋郎三人,右校為,各於皇城中門外之右。前一日之夕,儺者赴集所,具其器服以待事。其日未明,諸衛依時刻勒所部,屯門列仗,近仗入陳於階。鼓吹令帥儺者各集於宮門外。內侍詣皇帝所御殿前奏「侲子備,請逐疫」。出,命寺伯六人,分引儺者於長樂門、永安門以入,至左右上閣,鼓噪以進。方相氏執戈揚楯唱,侲子和,曰:「甲作食雜,巰胃食虎,雄伯食魅,騰簡食不祥,攬諸食咎,伯奇食夢,強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委隋食觀,錯斷食巨,窮奇、騰根共食蠱,凡使一十二神追惡凶,赫汝軀,拉汝干,節解汝肉,抽汝肺腸,汝不急去,後者為糧。」周呼訖,前後鼓噪而出,諸隊各趨順天門以出,分詣諸城門,出郭而止。”
太卜令則於“歲季冬之晦,帥侲子入宮中堂贈大儺。贈,送也,堂中舞侲子,以送不祥也。”

宋代除夕

南宋皇家“禁中以臘月二十四日為小節夜,三十日為大節夜,呈女童驅儺,裝六丁、六甲、六神之類。”“十二月八曰為臘曰。諺語:“臘鼓鳴,春草生。”村人並擊細腰鼓,戴胡頭,及作金剛力士以逐疫。”民間驅儺加入了燃放爆竹的方式。“正月一曰是三元之曰也。《春秋》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

明代除夕

“除夕逐除,俗於是夕具牲禮,札草船,列紙馬,陳火炬,家長督之,遍各房室驅呼怒吼,如斥遣狀,謂之逐鬼,即古儺意也。”

裝束


“方相之士蒙玄衣朱裳,主索室中毆疫,號之為狂夫。”方相氏狂夫所服玄衣朱裳,左右同色,不得為偏衣也。”

葬禮


如遇大喪,舉行葬禮,也由方相氏出馬,率領眾神獸,以上述同樣的方法在墓地驅趕一種叫"方良"(即魍魎)的"好食人肝腦"的厲鬼。送葬時打鬼有專制的四馬拉車;打墓室的鬼就是先入墓室,用戈在墓室四角趕打。
《周禮》:‘方相氏葬日入擴,驅魍象。’魍象好吃亡者肝腦,人家不能常令方相立於墓測以禁御之。“人家不能常令方相立於墓側,而罔象畏虎與柏,故墓前立虎與柏。或說秦穆公時,陳倉人掘地得物若羊,將獻之,道逢二童子,謂曰:『此名謂蝹,常在地中食死人腦。若殺之,以柏東南枝捶其首。』由是墓側皆樹柏。”

儺舞


日本平安神宮追儺式
日本平安神宮追儺式
方相氏是中國古代儺祭(一種驅鬼巫術儀式)的主持者。在遠古時代,原始先民對於人類自身的疾病、瘟疫和死亡充滿著迷惑和畏懼,以為是某種厲鬼作祟。每遇此事,便要舉行隆重的儀式:點燃火燭,戴著恐怖的如同"饕餮"(傳說中一種貪婪兇殘的猛獸)面具,跳著勇猛激烈的舞蹈,嘴裡不住地發出"儺"、"儺"的吶喊聲,以嚇退厲鬼,這種驅鬼儀式就叫"儺"。方相氏就是"儺祭"的司儀官。
後人把帶著面具的方相氏形象直接認為是方相氏本人的形象,如今的儺戲面具中,大部分都是以方相氏作為原形。

日本追儺式


日本吉田神社驅儺式
日本吉田神社驅儺式
在古代日本,每年的十二月祭都有追儺儀式。至今,日本傳統節日"節分" (每年二月三日; ) ,仍以追儺為主要內容。寺廟儺與神社儺的出現,可能晚於宮儺。寺廟儺在修正會(正月)和修二會(二月)舉行,屬佛教與追儺的結合。神社儺則是日本本土神道教與儺的結合。日本的儺,「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結合各地民俗傳統,出現了許多追儺品種和不少名稱,如追儺會、追儺式。后醍醐天皇(御極凡二十二年,相當於元仁宗延祐六年至元順宗至元五年,公元1319 ― 1339 年)撰《建武年中行事》"十二月"條曰:追儺,大舍人寮裝鬼,陰陽寮持祭文至南殿邊讀之,上以下追之。嚴上人皆立御殺上,以桃弓蘆矢射之。"土牛"在中國的《禮記》中早有記載,它是驅邪咒術的一種方法。在日本於大寒前夕,為了驅散瘟疫,陰陽師在宮城各門前豎立泥塑牛像。

傳說


臨川郡陳臣的家裡很富裕。永初元年(公元107年),陳臣坐在書房中,他住宅內有一畦筋竹,白天忽然看見一個人,長一丈多,面孔象驅疫辟邪的神象方相,從筋竹林中走出來,徑直對陳臣說:“我在你家中好多年了,你一直不知道,今天要離開你了,應該讓你知道我。”這人走了一月左右的某一天,陳家被大火燒了,奴婢一下子都被燒死了。不到一年,陳家便非常貧窮了。
原文:
臨川陳臣家大富,永初元年,臣在齋中坐,其宅內有一町筋竹,白日忽見一人,長丈余,面如“方相,”從竹中出。徑語陳臣:“我在家多年,汝不知;今辭汝去,當令汝知之。”去一月許日,家大失火,奴婢頓死。一年中,便大貧。
傳說來源——《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