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馬兜鈴

台灣馬兜鈴

台灣馬兜鈴(學名:Aristolochia shimadai)為馬兜鈴科馬兜鈴屬下的一個種,分佈於台灣山地。

形態特徵


多年生藤本。全株皆被毛。莖綠色,細長,葉互生,柄長1~4cm,葉片紙質,長披針形至卵狀長橢圓形,先端鈍或尖,基部耳形,葉面密生短絨毛,葉被亦密被淡褐色毛,尤以脈部居多而稍長。花單性,腋生,中間具苞葉一枚,半圓形或卵形,外被絹毛,花冠彎曲呈胃囊形;雄蕊6枚,緊貼花柱外側。蒴果球狀卵形,呈楊桃狀。春至秋天開花結果。

基本信息


台灣馬兜鈴
台灣馬兜鈴
種 名:台灣馬兜鈴。
學 名: Aristolochia shimadai
科:馬兜鈴科。
屬:馬兜鈴屬。
類 別:理氣葯
藥用部位:根;果實藥材名馬兜鈴,見馬兜鈴;莖藥材名天仙藤,見天仙藤。
產地分佈:分佈於台灣山地、江蘇、浙江、安徽。
生長習性:生海拔400~1000m陰濕山溝、灌叢及林緣。
採收加工: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及泥沙,曬乾。
性味歸經:寒;辛、苦;歸肝、胃經
功能主治:平肝止痛,解毒消腫。用於眩暈頭痛,胸腹脹痛,癰腫療瘡,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0克;研末,2~3克。外用:適量,搗爛外敷,或研末調搽。
禁 忌:脾胃虛寒者慎服。用量過大可引起噁心嘔吐、胸悶腹痛等症。
園林用途:在園林中宜成片種植,作地被植物,任其蔓延。亦可用於攀援低矮柵欄作垂直綠化材料。

藥材性狀


本品呈圓柱形或扁圓柱形,略彎曲,長3~15cm,直徑0.5~1.5cm。表面黃褐色或灰棕色,粗糙不平,有縱皺紋及鬚根痕。質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皮部淡黃色,木部寬廣,射線類白色,放射狀排列,形成層環明顯,黃棕色。氣香特異,味苦。

中藥化學成分


1.馬兜鈴根馬兜鈴酸(aristolochic acid)A B、 C7-羥基馬兜鈴酸(7-hydroxyaristolochic acid)A,7-甲氧基馬兜鈴酸(7-methoxyaristolochic acid)A,馬兜鈴酸C-6-甲醚(aristolochic acid C-6-methyl ether),馬兜鈴酸A甲酯(aristolochicacid A methyl ester),馬兜鈴酸D-6-甲醚(aristolochic acid D-6- nethyl ether),馬兜鈴內醯胺的N-六碳糖甙,青木香酸(debilicacid)和尿囊素(allantoin)等。地下部分(即塊根)含 9個馬兜鈴烷型倍半萜(aristolane type sesguiterpenes)成分及 3-氧代馬兜鈴烷(oxoishwarane),粉防己鹼(tetrandrine),輪環藤酚鹼(cyclanoline)。
2.北馬兜鈴根含尿囊素,馬兜鈴酸A、E,木蘭花鹼(magnoflori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和胡蘿蔔甙(saucosterol)。此外,還含有4,5-二氧代去氫巴婆鹼(4,5-dioxodehydroasimilobine)和觀音蓮明(lysicam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