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假蒟的結果 展開
  • 胡椒科胡椒屬植物
  • 中藥

假蒟

胡椒科胡椒屬植物

假蒟(學名:Piper sarmentosum Roxb.)是胡椒科、胡椒屬植物。

分佈於中國、印度、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在中國分佈於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及西藏(墨脫)各省區。生長於林下或村旁濕地上。

假蒟可以藥用。根治風濕骨痛、跌打損傷、風寒咳嗽、妊娠和產後水腫;果序治牙痛、胃痛、腹脹、食欲不振等。除含揮髮油外,還含有氫化桂皮酸、β-谷醇等成分;每100克嫩莖葉含維生素A5.35毫克,維生素B20.98毫克,維生素C105毫克。莖葉洗凈,沸水設過後可炒食或做湯;葉還可用來爆炒、紅燒、干偏、煲煮各色肉品。常用菜譜有“假蒟牛肉餅”和“假蒟三角肉棕”等。

形態特徵


假蒟
假蒟
多年生、匍匐、逐節生根草本,長數至10餘米;小枝近直立,無毛或幼時被極細的粉狀短柔毛。
葉近膜質,有細腺點,下部的闊卵形或近圓形,長7-14厘米,寬6-13厘米,頂端短尖,基部心形或稀有截平,兩側近相等,腹面無毛,背面沿脈上被極細的粉狀短柔毛;葉脈7條,干時呈蒼白色,背面顯著凸起,最上1對離基1-2厘米從中脈發出,彎拱上升至葉片頂部與中脈匯合,最外1對有時近基部分枝,網狀脈明顯;上部的葉小,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基部淺心形、圓、截平或稀有漸狹;葉柄長2-5厘米,被極細的粉狀短柔毛,匍匐莖的葉柄長可達7-10厘米;葉鞘長約為葉柄之半。
花單性,雌雄異株,聚集成與葉對生的穗狀花序。雄花序長1.5-2厘米,直徑2-3毫米;總花梗與花序等長或略短,被極細的粉狀短柔毛;花序軸被毛;苞片扁圓形,近無柄,盾狀,直徑0.5-0.6毫米;雄蕊2枚,花藥近球形,2裂,花絲長為花藥的2倍。雌花序長6-8毫米,於果期稍延長;總花梗與雄株的相同,花序軸無毛;苞片近圓形,盾狀,直徑1-1.3毫米;柱頭4,稀有3或5,被微柔毛。漿果近球形,具4角棱,無毛,直徑2.5-3毫米,基部嵌生於花序軸中並與其合生。花期4-11月。

近種區別


假蔞一般生長在村邊的竹林緣,或和竹子混生在一起;它的葉子跟胡椒的葉子很相似,葉面光亮有革質,有一種特異的香味。它的花白色,由多數的小漿果集合而成圓柱狀,長1.5-3.5厘米,直徑0.3-0.5厘米,也有特異香氣。而胡椒(Piper nigrum L.)葉厚,近革質,闊卵形至卵狀長圓形,稀有近圓形,長10-15厘米,寬5-9厘米,頂端短尖,基部圓,常稍偏斜,兩面均無毛;葉脈5-7條,稀有9條;漿果球形,無柄,直徑3-4毫米,成熟時紅色,未成熟時干后變黑色。
假蔞
假蔞
胡椒
胡椒

分佈範圍


產於中國廣東、廣西、福建、雲南、貴州及西藏(墨脫)各省區。生於林下或村旁濕地上。印度、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也有。

生長繁殖


可用扦插、壓條、種子進行繁殖,以扦插繁殖為主。選取當年生半木質化的健壯枝莖,保留2-3個節,剪成長度10-15厘米的插條,下端剪成斜口。苗床寬1.2米、高30厘米左右,基質以中粒河砂為主要材料。扦插前用0.2%的高錳酸鉀溶液噴淋苗床面消毒,用生根劑處理可提高成活率。扦插深度為插條長度的1/3-12,插完后馬上淋足水,保持苗床濕潤。苗床地溫保持在20-26℃,如氣溫低,覆蓋塑料薄膜防寒。1月份扦插時注意防雨保溫;7月份扦插時注意保濕降溫。扦插后2個月左右,待幼苗長到10-15厘米,有3-5對葉子后即可移苗。

栽培技術


栽植管理:移植深度為苗木長度的一半。在夏季移栽要採取遮陰措施,待扦插苗抽出新芽后,逐漸增加透光強度。管護期間保持基質土適度濕潤。及時除草,每半個月施一次肥。
採收管理:在中國南方或保護地栽培的假蒟,全年均可採收嫩莖葉作蔬菜,野生的假蒟盛收期在3-6月。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功效作用
【藥用】以全株、根、葉或果實入葯。全株、根隨時可采;葉及果秋季採集,曬乾。
【性味歸經】味辛,性溫。歸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溫中散寒,祛風利濕,消腫止痛。用於胃腸寒痛呃逆,脘腹疼痛,腹瀉,風寒咳嗽,水腫,瘧疾,牙痛,風濕骨痛,跌打損傷。根治風濕骨痛、跌打損傷、風寒咳嗽、妊娠和產後水腫;果序治牙痛、胃痛、腹脹、食欲不振等。蛤蔞有滋陰,於女性減少色斑、調節內分泌、產後補血氣等食用功效。
1.《生草藥性備要》:"治牙痛,洗爛腳。"
2.《本草求原》:"洗痔瘡。"
3.《嶺南採藥錄》:"和雞卵煮食之,能療瘧疾。凡患血箭瘡,搗敷之。理腳氣症,水煎內服外洗。"
4.《野生葯植圖說》:"煎水洗滌潰瘍、惡瘡。"
5.《廣西中草藥》:"治齲齒痛:假蔞根五錢,水煎含漱。"
•驗方
1.治傷風咳嗽:假蒟葉15克,豬血120克,燉服。
2.治百日咳:假蒟葉7葉,冬瓜冊20克,水煎服。
3.治妊娠水腫:假蒟葉2葉,煲豬赤肉服食。
4.治腎炎水腫:假蒟10-15克,水煎服。
5.治腸炎、腹瀉:假蒟10-15克,水煎服。
6.治風寒咳嗽:假蒟葉7葉,白花雞屎藤、破布葉各15克,芒果核2隻,水煎服。
7.治風濕腰痛:假蒟葉30克,水煎,加鹽、油調味服之。
8.治風濕骨痛:假蒟葉30克,同鯉魚煲服。
9.治腹脹腹痛:假蒟、樟樹根各15克,馬鞭草6克,水煎服,孕婦忌服。
10.治腹脹食欲不振:假蒟果3克,水煎服。
11.治瘧疾:假蒟根60克,水酒各半煎湯,分2次。即瘧疾發作前4小時、2小時各溫服1次。
12.治牙痛:假蒟根15克,水煎濃汁含漱。假蒟種子15克,水煎含漱。
13.治濕疹、腳癬、瘡癤、燒傷:假蒟葉搗爛外敷。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鮮用3~5錢;干品,10~15克。外用:搗敷或煎水洗。或為丸納齲齒孔中,或浸酒擦患處。
名家論述:
1.《本草便讀》:蓽撥,大辛大熱,味類胡椒,入胃與大腸,陽明葯也。溫中散寒,破滯氣,開鬱結,下氣除痰,又能散上焦之浮熱,凡一切牙痛、頭風、吞酸等症,屬於陽明濕火者,皆可用此以治之。
2.《綱目》:蓽茇,為頭痛、鼻淵、牙痛要葯,取其辛熱能入陽明經散浮熱也。
3.《本草正》:蓽茇,其味大辛,須同參、術、歸、地諸甘溫補劑用之尤效。
4.《本草正義》:蓽茇,脾腎虛寒之主葯。惟瀕湖謂是頭痛、鼻淵要葯,取其辛熱能入陽明而散浮熱。按頭痛固有真寒一症之宜用大辛大溫者,但鼻淵、牙痛,本皆火症,古人偶用辛散之葯,蓋亦反佐之義,用作嚮導,瀕湖竟以為散浮熱,恐是誤會,石頑和之,非也。
5.《本草拾遺》:溫中下氣,補腰腳,消食,除胃冷,陰疝,痃癖
6.《海葯本草》:主老冷心痛,水瀉,虛痢,嘔逆醋心,產後泄利。
7.《日華子本草》:治霍亂,冷氣,心痛血氣。
8.《本草圖經》:治氣痢。
9.《綱目》:治頭痛、鼻淵、牙痛。
10.《天寶本草》:治跌打損傷,腰腳痛。
11.《本草衍義》:走腸胃中冷氣,嘔吐,心腹滿痛。
•其它
傣葯】怕克:葉、果實用於風寒感冒,牙齒疼痛,婦女血崩《傣葯錄》。帕克(西傣):全株治風寒感冒,婦女血崩,牙痛《滇葯錄》。帕克(西傣):根治風寒感冒,牙齒疼痛,血崩《滇省志》。
【彝葯】阿申和若:全株治跌打損傷,風濕骨痛,喘咳,感冒,胃痛,腹脹痛,月經不調,痛經,毒蛇或蜈蚣咬傷,外傷出血,燙傷,瘡毒,乳腺炎《滇省志》。
【毛難葯】松皮婆:根、葉、果實或全草治風濕關節痛,胃痛,胃寒《桂葯編》。
【仫佬葯】搓別吞:根、葉、果實或全草治風濕關節痛,胃痛,神經痛,胃寒《桂葯編》。
瑤葯】拍拍:根、葉、果實或全草治風濕關節痛,胃痛,肚痛《桂葯編》。
【壯葯】八菜,側別,捆板:根、葉、果實或全草治風濕關節痛,胃痛,神經痛,消化不良,心胃氣痛,催產或墮胎《桂葯編》。

食用價值

蛤蔞飯是廣東湛江地區的常見食品,這種飯油而不膩,並有一股特異的香氣。蛤蔞(假蒟)是湛江人耳熟能詳的食材。蛤蔞飯的原料叫蛤蔞葉,而蛤蔞葉,是一種野生低矮植物,分佈於湛江各地,尤其是丘陵地勢明顯的灌木叢中。蛤蔞有滋陰,於女性減少色斑、調節內分泌、產後補血氣等食用功效。
假蒟三角肉粽
假蒟三角肉粽
中國廣東、廣西人包粽子時用蛤蔞葉包肥豬肉作餡,一是可以消除豬肉的肥膩,二是中和糯米的濕熱,祛熱毒。另外也用其葉子煮蛤蔞飯,有特殊香氣。此外,假蔞葉還有其他的調味用途。假蔞牛肉餅也是一道美味的菜肴。它的做法是:首先將500克的精牛肉剁泥茸狀,放進生粉、小蘇打、鹽、胡椒粉、味精、生抽、適量麻油及適量的水,拌打至充分起膠;然後將24塊假蔞葉洗凈,抹乾水分,在每張葉面拍上些生粉,把牛肉膠分成12份,用假蔞葉兩張夾一份牛肉膠,壓扁修理整齊待用;最後將油鍋燒至六成熱,放入假蔞葉夾著的牛肉合炸,炸至牛肉熟后撈起裝碟即成。
蛤蔞葉還可以用來炒田螺、做牛肉餅。假蔞牛肉餅就是一道美味的菜肴,它的做法是:首先,將500克的精牛肉剁泥茸狀,放進生粉、小蘇打、鹽、胡椒粉、味精、生抽、麻油適量及適量的水拌打至充分起膠;然後,將24塊假蔞葉洗凈,抹乾水分,在每張葉面拍上些生粉,把牛肉膠分成12份,用假蔞葉兩張夾一份牛肉膠,壓扁修理整齊待用;最後,將油鍋燒至六成熱,放入假蔞葉夾著的牛肉合炸,炸至牛肉熟后撈起裝碟即成。這道菜的特點是:碧綠形美,清香,外脆內爽。製作關鍵是,牛肉要充分打起膠,炸的火候要掌握好。
在海南蛤蔞葉也用別的用處,葉子、果穗或根可以做湯料,熬雞湯或別的湯時,放少許,湯會很清香美味。

化學成分


中藥化學成分:葉含a-和Y-細辛腦(asarone),細辛醚(asaricinI),1-烯丙基二甲氧基-3,4-亞甲二氧基苯(1-allyl-2,6-eimethoxy-3,4-methylenedioxybenzene),氫化桂皮酸(hydrocinnam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

保護現狀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物種考證


《本草圖經》:蓽撥,今嶺南有之,多生竹林內,正月發苗作叢,高三四尺,其莖如箸,葉青圓,闊二三寸,如桑,面光而厚。三月開花,白色在表。七月結子,如小指大,長二寸已來,青黑色,類椹子。九月收采,灰殺。暴干,南人愛其辛香,或取葉生茹之。
《綱目》:段成式言青州防風子可亂蓽茇,蓋亦不然。蓽茇氣味正如胡椒,其形長一二寸,防風子圓如胡荽子,大不相侔也。
《唐本草》:蓽撥,生波斯。叢生,莖葉似蒟醬,其子緊細。味辛烈於蒟醬,胡人將來入食味用也。
《酉陽雜俎》:蓽撥,出摩伽陁,呼為蓽撥梨,拂LI呼為阿梨訶咃。苗長三四尺,莖細如箸,葉似蕺葉,子似桑椹,八月采。
《海葯本草》:按徐表《南州記》:蓽撥本出南海,長一指,赤褐色為上。復有蓽撥)短小黑,味不堪。與阿魏和合良,亦滋食味。得訶子、人蔘、桂心、乾薑,治虛冷腸鳴泄痢。

採收儲藏


假蒟的全株、葉、根全年均可採收,洗凈,鮮用或陰乾。果穗秋季採集,曬乾備用。

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假蒟
含量參考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119千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