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中古時代的結果 展開

中古時代

中古時代

中世紀(The Middle Ages),指從公元5世紀後期到公元15世紀中期,是歐洲歷史三大傳統劃分(古典時代、中世紀、近現代)的一個中間時期。始於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滅亡,終於公元1453年東羅馬帝國的滅亡,最終融入文藝復興運動和大航海時代(地理大發現)中。中世紀歷史自身也分為前、中、後期三個階段。術語“黑暗時代”“黑暗時期”一般指中世紀早期。

作品簡介


中古時代的開始,標示著西羅馬帝國的衰落,咸信古典時期的古代歷史在此告一段落;而中古時代的結束,則指示出文藝復興時代(歐洲的重生)的開始。有幾件大事情可作為中古時代結束的記號,其中包括君士坦丁堡在1453年的淪陷、1456年首次使用印刷機、歐洲人在1492年發現新大陸、馬丁路德在1517年帶領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以及藝術在義大利的繁盛等。而中古時代就在古代與現代歷史之間的中間時段落幕。
不過,中古時代的這個觀念,不適合套用描述亞洲和中東的重大歷史時期。中國是從史前時代逐漸發展而來,直到西方現代史來臨前,並未出現類似歐洲的大分裂時期。雖然中國是曾歷經過諸多王朝的統治和外族的入侵,但在文化發展上基本上是平穩的。日本的文化進程也是平穩而孤立。中東的歷史就比較就接近歐洲的中古時代,因為這兩個地區毗鄰而居,彼此分享很多互相交流的成果。

時間特點


早期
從古典時代晚期開始,一直到中世紀早期,人口減少,反城鎮化,入侵和人民遷徙仍未停止。人們大規模遷徙。
中期
公元1000年後,隨著技術和農業創新,貿易蓬勃發展,中世紀暖期氣候變化使作物產量增加,歐洲人口大大增加。
晚期
中世紀晚期,飢荒,瘟疫和戰爭無處不在,歐洲人口被顯著的削弱; 1347年到1350年,黑死病殺死了大約三分之一的歐洲人。天主教會內部的爭議,分裂主義與州際衝突,內亂和農民起義四處橫行。隨著文化和科技的發展,歐洲社會發生了較大的改變,歐洲逐漸進入現代(歐洲三大傳統劃分下的現代,即Modern)。

中世紀國家


隨著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所滅,相繼出現了一批蠻族國家。先後有西哥特王國、法蘭克王國、東哥特王國、汪達爾王國、勃艮第王國、蘇維匯王國、倫巴德王國、盎格魯撒克遜等國建立。王國之間戰爭不斷,其中盎格魯撒克遜、法蘭克王國存在的時間比較長。
作為日耳曼人一支的法蘭克人,在公元486年打敗高盧軍隊,由克洛維建立起墨洛溫王朝的統治。克洛維通過和羅馬教廷的聯合,佔領了羅馬帝國在高盧的全部領土。
隨著法蘭克王國不斷的擴張,到了6世紀中葉,征服了勃艮第、圖林根、巴伐利亞薩克森的一些部落,成為當時西歐最強大的國家,並建立了封建采邑制。751年,宮相矮子丕平成為法蘭克國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在查理大帝統治期間國力達到最盛,吞併了倫巴德王國,奪取西班牙邊區,佔領東巴伐利亞,征服阿瓦爾汗國,西歐的大部分土地都成為了法蘭克王國的領土。查理大帝死後,法蘭克王國發生兄弟戰爭而分裂,在843年8月簽訂《凡爾登條約》經國家分為西法蘭克王國、中法蘭克王國和東法蘭克王國,現代的法蘭西、義大利和德意志的疆域就是以這個條約為基礎的。
日耳曼人的另外一支盎格魯人、薩克森人朱特人在5世紀中葉進入大不列顛群島,在6世紀末,7世紀初,形成了7個王國,英國歷史上稱為七國時代
829年,威塞克斯王國吞併了其他6個王國,從此誕生了英格蘭(England)。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以親屬關係要求繼承王位,遭到拒絕後,發生了黑斯廷斯戰役,以武力奪取了英王之位,稱為“征服者威廉”(即威廉一世),並建立了諾曼王朝,後來法國國王的外孫繼承了英國王位,但是這也造成了日後英法兩國王室為法國王位的繼承權而進行的百年戰爭的根源。
在亨利一世(1100年~1135年)統治時期,隨著王權的加強,社會矛盾激化。1215年約翰(無地王)被迫簽署《自由大憲章》。
1264年的內戰期間,亨利三世被西門·德·孟福爾俘虜。
1265年孟福爾召集國會,成為英國議會的開端。
從1343年起,國會分成了由貴族組成的上院和代表騎士、市民的下院,確立了議會君主制。與此同時,西法蘭克王國演變成了法蘭西王國,並加強了王權,羅馬教廷被迫遷往法國南部的阿維農,並自上而下召開三級會議(一級為高級教士,二級為貴族,三級為富裕的市民),也形成了議會君主制。
德國的前身東法蘭克王國,王權衰落,地方諸侯政權很強大。911年東法蘭克的加洛林王朝絕嗣之後,原本應該由法國王室派人繼任德國的國王,但是此時德國受到東部的外來侵略,因此地方權貴相互選出一名公爵作為盟主代替國王,這誕生了後來的德國選王制,選王一般自稱“凱撒”,由選帝侯從諸侯中選出,人選不一定是德國諸侯,也可以是外國(無王位只有爵位的)諸侯,比如法國伯爵、義大利伯爵或者盧森堡等低地國家的公爵,在中國常常譯作“皇帝”或者“國王”,更多是名譽,選王的權利和地方諸侯平等。這個特點被歷史學家認為是其熱衷於對外擴張的原因。
951年,奧托一世率軍佔領了倫巴德地區,其後的奧托二世進軍羅馬。
1155年腓特烈一世攻佔米蘭,教宗為其加冕,成為神聖羅馬帝國,全盛時領土包括了德意志全境,義大利中、北部,西西里島,捷克、瑞士、愛沙尼亞、普魯士。腓特烈一世遭到15個城市聯合抵抗(即倫巴第聯盟),並被打敗。腓特烈一世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時溺水而死,佔領區也紛紛獨立。

文化


義大利一直不能統一,羅馬教皇為了保持自己的獨立地位,建立了教皇國,並且偽造了《君士坦丁贈禮》文件,聲稱當年君士坦丁大帝羅馬城,拉特蘭宮等地交給了教皇。教會統治非常嚴厲,並且控制了西歐的文化教育。教士不能結婚,主張禁慾,要求人們將一切獻給上帝才能死後上天堂,另一方面聖職買賣現象又很嚴重。宣揚三位一體、原罪說等經院哲學,嚴格控制科學思想的傳播,並設立宗教裁判所懲罰異端,學校教育也都是為了服務於神學。在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公元590年 ~公元604年)時期,古羅馬圖書館也被付之一炬。
11~13世紀為中世紀文化發展的巔峰時期。13世紀末,義大利產生了文藝復興運動,並擴展到歐洲很多國家。這時湧現出了許多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和科學家,像但丁、薄伽丘、列奧納多·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馬基雅維利、莎士比亞、塞萬提斯、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開普勒、哈維、弗蘭西斯·培根等等。

經濟


中世紀時的經濟主要是封建制的莊園式自然經濟。出現了一批商業城市:巴黎、里昂、都爾奈、馬賽、科隆、特里爾、斯特拉斯堡、漢堡、威尼斯、熱那亞等等,形成了一個以地中海為中心的貿易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