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大橋
蓮花大橋
蓮花大橋,為第一條且唯一一條連接澳門和珠海橫琴 澳門橋口位於路凼連貫公路旁、由填海而成的路凼城,珠海橋口為橫琴。這條大橋行人不能行走。蓮花大橋是第二個連接澳門和中國內地的陸上交通邊境,此大橋減輕了關閘邊境口岸中澳兩地貨物運送之壓力。蓮花大橋是京珠高速公路及105國道向澳門延伸的公路橋樑工程,大橋跨越十字門水道,西連珠海橫琴島,東接澳門路環島和氹仔島的填海區。大橋東臨澳門國際機場,北距珠海市區約16公里,西南距珠海機場、珠海港分別為43公里和50公里。
蓮花大橋橫跨十字門水道,將大小橫琴填海區和澳門西南的路凼填海區連為一體,拓寬了珠海與澳門兩地的發展空間。建造第二通道是兩地人民的共同願望。
1994年9月28日,珠海市政府致函新華社澳門分社,請與葡澳政府聯絡大橋建設事宜。大橋的澳門一邊屬涉外項目,需要珠澳雙方同意。
1997年4月30日,中葡關於澳門與內地大型基建協調小組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橫凼大橋”(蓮花大橋最初的冠名)被列入第一批協調重點項目。雙方認為開闢珠澳第二通道是必要的、可行的。隨後,成立了大橋技術工作小組。10月,澳門亞洲公司、中鐵(澳門)有限公司正式籌建。鐵四院為內地一方設計單位,他們組成了以青年工程師張宇為首的設計小組,該院副總工程師、橋樑專家胡承漢主持設計。鐵四院移師珠海現場辦公。
蓮花大橋
大橋遠景
當日上午,蓮花大橋兩岸工地旌旗飄揚,鼓樂喧天,兩岸數千名嘉賓和兩地民眾分別匯聚在兩岸臨時搭建的慶典會場,十字門水道呈現一片歡樂的節日氣氛。10:30兩岸慶典會場鞭炮齊鳴震耳欲聾,上千隻氣球伴隨著人群的歡呼聲從兩岸冉冉升起,色彩繽紛的氣球和彩帶把十字門水道的天空映照得更絢麗多彩。
蓮花大橋
在蓮花大橋路氹工地也同時由澳葡政府舉行隆重的動工儀式,澳督韋奇立,新華社澳門分社社長王啟人,副社長王今翔,澳門立法會主席林綺濤,運輸暨工務司鮑維立及澳門各界人士七百多人出席了動工儀式。珠海市副市長周本輝率領珠海代表團參加了路氹工地的動工儀式。澳方為動工儀式特製了一座大橋模型,動工儀式開始,鮑維立和周本輝在主席台上一齊按動電鍵,分成兩截的大橋模型緊密對接在一起,寓意珠澳雙方攜手共建友誼之橋。
1999年11月,主橋正式合龍,這標誌大橋主體結構工程全部完工。
2000年3月蓮花大橋正式啟用。
2005年9月17日,由於中方邊檢大樓結構出現問題,關口封閉。
2007年5月1日重開。
蓮花大橋
澳門古稱“濠鏡”,位於珠江口西南,因盛產牡蠣,海灣波平如鏡而得名,“澳”系停泊船舶的港灣,“門”指的是該片兩山對崎,形狀如門。澳門是一個海島,從空中俯瞰,澳門半島、凼仔島和路環島像三朵蓮花的花瓣伸向大海。為此,澳門又稱“蓮島”。
從衛星照片上看,澳門三島構成蓮花的三個花瓣,可惜就缺一枝蓮花的葉莖。如今要建造一座連接珠澳的長1668米、寬30米、凈空高22米的大橋,它不僅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澳門與祖國的第二條通道;而且像一枝長長的蓮花葉莖,將澳門這朵美麗的蓮花與大陸緊緊相連。於是,這座連接珠澳的大橋便獲得了一個好聽的名字。
蓮花大橋由左右兩幅橋組成,雙向六車道,造價2億元,珠澳各出資一半,合資共建。
蓮花大橋是一座別具特色的大橋,在珠海橋頭設計了交通規則互換的換向匝道橋,承擔交通規則互換的功能。
鐵四院的設計師們為解決車輛換側問題,首先提出了“地面繞行換側方案”、“立體直線交叉換側方案”、“地面交織側方案”,後來,由於珠海橋頭一側要建橫琴口岸聯檢大樓,橋台與聯檢樓的距離縮短,至使橋台公路下落至陸地的展線不夠長,車輛無法行駛。設計師們頗具匠心,設計了“雙圓形曲線引橋立體換向方案”,它不僅解決了珠海橋頭的縱向用地,解決了車輛換側問題,還形成了獨特的造型和藝術建築,成了珠海一道新的風景線。這兩個特大的圓形曲線換向匝道橋,長1700多米,從空中俯瞰,猶如兩個碩大的“9”字,似乎寓意著“99歸一”。
蓮花大橋建成通車后,澳門駛往大陸的車輛,從凼仔上橋行左,駛下珠海端左側匝道時就變成了右行;而大陸赴澳門的車輛,從珠海端右側駛上匝道,到蓮花大橋正橋時則變成了左行。兩種交通規則,通過匝道橋得到自然、和諧的變換,設計師們對此傑作無比自豪,戲稱是“一國兩制”的物理展示。
蓮花大橋工程是聯繫珠海和澳門的紐帶,對促進珠海、澳門兩地經濟的合作和發展將起重要作用。為澳門通往內地開闢又一條對外陸上交通通道,有利於減輕現有拱北口岸壓力和避免幹線公路對珠海市區的干擾。同時,對澳門路氹兩島填海區和珠海市的西區、橫琴開發區、洪灣保稅區的開發,創造了有利條件,有利於進一步加強澳門與粵西地區的經濟交往,促進兩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