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寨
葫蘆寨
葫蘆寨位於黔南羅甸縣板庚鄉。座落在蒼翠巍峨陡懸的板庚灘五指山下的葫蘆寨,因形似葫蘆而得名。該景區主要景點有金鐘山、馬腦山、蓮花井等。
葫蘆寨全貌
葫蘆寨河水源頭
沿板庚街上向西走去,葫蘆寨口有一秀美輕靈的山峰,因形如金鐘,故名為金鐘山,懸崖絕壁、晴嵐紫氣,滿山藤蘿綠樹、飛紅柳翠,山腰溶洞如人之肚臍。山下一農家屋后石壁上有一恐龍化石,長約1.3米,令觀者讚不絕口。此山與東面美女山隔河相望,形成葫蘆口。相傳此處原來 只是一片荒坡,坡腳下是蓮花河轉彎折向東流處,河水轉彎形成漩渦,這大漩渦底下,有一條修鍊千年的逆龍,常常興風作浪,凡過往行人,都不得穿紅戴綠,敲鑼打鼓、坐轎騎馬、嬉笑喧嘩,否則,輕則河水暴漲,重則翻轎落馬,跌傷摔死。為了消災免禍,人們在東面河坎上蓋了一座龍王廟,供奉逆龍,逆龍惡性稍有收斂。過了幾年,逆龍不滿足香火供奉,變本加厲作惡,吃雞吃狗,吃豬吃牛,甚至還吃人,方圓百里深受其害。玉皇大帝聞之,請觀音菩薩收服。逆龍不知天高地厚,張牙舞爪欲吃觀音,觀音菩薩不得已,取龍王廟金鐘鎮之於荒坡上,從此落下了金鐘山。金鐘山一山高矗似金鐘,其勢不依眾嶺同。峰破層雲窺奧秘,聲通地脈振神龍。遊人仰眺脖根痛,帽子常飄腳底松。賞罷歸來頻得夢,魂隨灘景旅蒼穹。
二、馬腦山
葫蘆寨西北面的馬腦山,是板庚灘北部最高的山,相對高度約300米。有關&馬腦山的來歷,這裡有個傳說。相傳很早以前,此山因酷似白馬而得名白馬山,修鍊多年成精,變化成一匹白色神馬,常在當地出沒,山腳下有馬槽洞、飲馬譚和馬靈橋,此神馬多年來常飛到廣西百色附近偷吃禾稻,農人屢屢遭害,告到官府,官府派兵追殺,可每次到板庚便不見了,為此士兵屢遭責罵,於是在板庚四處尋找,看見白馬山酷似偷稻之白馬,就用槍炮轟射,山崩塌,只剩下不完整的馬頭,所以逐漸改名為馬腦殼或馬腦山。浪淘沙馬腦山 陳治中似馬腦巍巍,更像神龜。奮蹄昂首勢欲飛。雄鎮寨西雙億載,眺眼睽睽。盛世駕雲歸,古地生輝,大山銳意趁時追,忽報灘灣驚換貌,喜淚珠垂。
三、斧頭山
一道關前面有一狀如斧頭劈砍之山峰,名為斧頭山。此山原名為蜈蚣山,傳說蜈蚣山北山腳下有一蜈蚣洞,洞中有一條蜈蚣精,身長2丈,寬6尺,常出來傷害群眾。板庚一道關是咽喉要道,過往行人多,蜈蚣精危害不淺。天帝聽說後派巨靈神除妖,蜈蚣精戰不過巨靈神,就躲進深洞不出來,巨靈神發怒,掄宣花大斧劈山除妖。一斧砍去,山崩地裂,蜈蚣山垮下半邊,亂石堵塞了山洞,蜈蚣精從此被壓在洞中。群眾為紀念巨靈神,把蜈蚣山改名為斧頭山。
四、蓮花井
蓮花井,原名王瓢河,位於鸚鵡山腳下,葫蘆寨和街上寨兩寨交界處,是遠近聞名的大水井。此井狀如石槽,天然形成。東西方向,槽長約20多米,寬3米許,井壁高2.3米不等。泉水自東頭由觀音洞中之陰河潛流湧出,出水形成冒龍,狀如蓮花,故下名蓮花井。井周圍古木秀樹,綠翠成蔭,繁花似錦。尤為奇者,冒龍頭上石壁縫中,長一株手桿粗細的榕樹,兩米多高,雖干小而葉青,枝瘦而勁挺,至少有百歲樹齡。石縫中絕無土壤,看得見乾瘦的樹根伸入水中,卻婷婷玉立、生機勃勃。小樹旁古老的黃柯樹,老乾虯枝,椏多葉繁,挺立於石壁上,縫曲根露,卻如傘似蓋,遮天蔽日。井水川流不息,清沏如鏡,游魚可見,冬暖夏涼,四季宜人。有一首《西江月》詞,描繪水井的風光。古樹冠如傘蓋,湧泉形比蓮花。一泓碧浪戲魚蝦,無論春秋冬夏。石上清流唱和,枝頭黃鶯喧嘩。飛紅疊翠勝雲霞,美景四時堪畫。
五、卧龍石
葫蘆寨中,東西兩井交匯處,北岸河灘上有一顆奇異的頑石。形狀酷似一卧龍,長約4米,寬約1.5米,頭部昂起約2米許,尾部彎轉。石龍坐南向北,通體鱗甲翕張,昂首提腹,斂爪沉氣,口微張,眼圓睜,目視前方,躍躍欲起。其勢如搖頭晃腦,伸腰抬足,更有乘風破浪壯志,衝天搏海雄姿。有一聯詠此石龍。昂首凝神,飛天自有春風引。平心靜氣,入海但憑鱗爪張。
六、馬槽洞
馬槽洞位於帽子山下石板路旁,形如馬槽而得名,洞門前有一座小巧玲瓏的石拱橋,名馬靈橋,以馬腦山靈性而名之。平日里流水消往暗灘,誇口洞和馬槽洞成為干洞。春夏季山洪爆漲時,洪水擠滿洞口往外噴出,象兩條巨大的猛獸,聲如震雷,煙霧漫空,氣勢磅礴,十分壯觀。有詩描寫洪水氣象:轟然出洞勢何雄,未見先聞震耳聾。急急奔來如怒虎,滔滔涌去似飛龍。拋瓊撒玉珠迷眼,倒海翻江霧漫空。難道銀河堤決口,應疑此處與天通。
七、古驛道
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修築,原為貴陽經惠水過羅甸下廣西的必經之路,現僅存此段,約兩公里。路寬2米,青石板鑲嵌。順山沿坡而上,至二道關,往北向下通,毛草坪。一道關驛到旁立有修路捐資紀念碑,為板庚古迹之一。
八、龍鼻洞
走過馬靈橋,沿著字拐的石板路,登上板庚關,回首葫蘆寨,風光盡覽。一道關路中央,有一塊天然大青石板,石板上有一個天生地造的雙鼻洞,又名龍鼻洞。畢肖於牛鼻。兩股細流從鼻中流出,長年不斷,人見人愛,行人到此,留連忘返。有一聯詠此景曰:老子騎牛,貪戀山光留雅趣;神仙牽鼻,長流水色在人間。十二、美女山美女山位於葫蘆口東部,屬於五指山的小指位置,與營盤山東西相連,北靠大荒山,南面小河田壩后,是丘陵土坡,小河兩岸居住著數百戶人家,為板庚鄉政府所在地。美女山和營盤山大約80米高的山腰處,各有一塊酷似燈籠的奇石,長短大小形貌相似,垂長約15米,直徑約3米,儼然某家門前懸掛著的一對大燈籠。相傳很早以前,兩個燈籠夜間發光,能照亮十多里遠。山下有一戶人家,是當地大戶,他家鑄有一隻大銅鼓,晚上在燈籠的照耀下自動滾到河裡與龍王戲耍,天亮自回。板庚也就風調雨順,人民富庶。到光緒年間,這家人出了一逆子,長期欺壓百姓,魚肉相鄰,無惡不作,後來遭人暗殺,這家人從此敗落,銅鼓不知去向,而燈籠也黯然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