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院本
金院本
院本,是宋雜劇在宋、金南北分治之後,保留在北方並得到發展的舞台藝術,其內容、形式、腳色以及“務在滑稽”、唱念應對通“遍”的藝術特點,也與宋雜劇一脈相承。
北宋末年,金兵侵入汴京,徽宗趙佶和他的兒子欽宗趙桓都做了俘虜。趙佶的第八個兒子康王趙構在臨安(今杭州)登基,建立南宋,以淮河為界與金人講和,開始了南宋和金國對峙的局面。宋雜劇在北方金國直接發展為一種供“行院”(指妓院或民間演出組織)演出的院本。
王國維在《戲曲考源》開篇就指出:“戲曲一體,崛起於金元之間”,明確指齣戲曲起源於金元雜劇。在金中都時期,金院本作為古代戲曲文化達到空前鼎盛,為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奠定了基石。
金院本為元雜劇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這主要表現在:①元雜劇繼承了金院本戲台的演出形式,由上、下場門出入,確定了中國戲曲獨有的上下場的連場形式。②在金院本腳色分行基礎上,擴充為旦、末、外、凈、雜.
中國古代戲曲的發展有兩條主要線索,一是從西周末年的俳優滑稽表演到西漢百戲中的角抵戲,再到唐代的參軍戲,故事表演日漸豐富,逐漸成為戲劇的主體。另一條是由原始歌舞到隋朝“九部樂”的制定,再到唐代代面、缽頭、踏搖娘等歌舞戲的演出,民間歌舞藝術獲得極大的發展,為戲曲官調、曲牌、聲韻的成熟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宋代是戲曲發展的關鍵時期。宋代在參軍戲的基礎上,吸收融合曆代歌舞藝術和民間說話、講唱、影戲、雜扮等技藝的成就,對滑稽故事表演和歌舞戲兩條線索兼收並蓄、融會貫通,產生了宋雜劇、金諸宮調、金院本以及戲文等新的文學形式。到了元代,在金院本和宋雜劇的基礎上,元雜劇具備了成熟戲曲的諸種因素,形成了前景壯觀的發展勢頭。元代是我國戲曲繁榮興盛的時期。元代戲曲主要分為雜劇和南戲兩大類,二者各有自己的發展軌跡。由於南戲在元代前期處於發展的薄弱階段,還不能與雜劇一爭高下,所以代表元代最高文學成就的是元雜劇。明清兩代,在通俗白話小說獲得長足發展、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時,明清傳奇也迎來了古代戲曲史上的第二個高峰。戲曲到明清兩代分為雜劇和傳奇兩大類。到清中葉乾隆年間,傳奇被地方戲取代。摘自《中華活頁文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