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城監獄

中國最著名的監獄

秦城監獄,位於北京市北部,燕山東麓,西面群山重疊,北、東、南面則是一望平野。是中國最著名的監獄之一,曾關押過眾多高級別囚犯,有“中國第一監獄”之稱。

秦城監獄其前身是北平第二模範監獄(功德林監獄),位於德勝門外功德林廟街1號,專門關押重要犯人。南橋北秦,指的就是提籃橋監獄和秦城監獄。兩座監獄都是以囚禁高官與名人而著稱於世。

1955年根據時任公安部部長羅瑞卿的指示精神重新選址修建;在北京市北部的燕山東麓,小湯山附近建設新獄。1960年在蘇聯專家援助下修建。新址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小湯山鎮附近的興壽鎮秦城村,並因地名而將這座監獄習慣稱呼為“秦城監獄”。

秦城監獄一開始就由公安部直屬一處(預審)管轄,1962年後改由公安部預審局管轄。這裡先後關押過國民黨首要戰犯、各類大案要案的案犯、美蔣特務等,還有文化大革命中被林彪、“四人幫”反革命集團迫害的許多中央領導同志。

建造背景


秦城監獄是中國最著名的監獄,建立於1958年,位於北京市昌平區興壽鎮秦城村(位於小湯山鎮附近),曾關押過滿清要員、國民黨將軍、“四人幫”、成克傑等高級別的囚犯。中國被判刑的省部級高官大多在此集中關押。秦城監獄也是唯一不隸屬於司法部而是公安部的監獄。
最初,監獄共建有4幢白色樓房,“文革”期間,“高級犯人”增多,“牛鬼蛇神”無處關押,於是這裡進行了擴建。1967年,秦城監獄增加了6棟樓房和6個院子。
每間監室有20平方公尺,內有單獨的洗手間,還有坐式馬桶和腳踏式沖水。重犯囚室內的牆壁是特製的,可嚴防囚犯撞牆自殺。房內的常置設施只有一張距地面一尺左右的矮床。需要寫“交待材料”時,才會由管理人員送進一張小學生式的單人課桌供使用。但也許是出於安全的考慮,凳子是永遠沒有的,床鋪就是犯人平日坐的地方。室內所有永久性設施都被去掉了稜角,被打磨成圓形。鐵絲、碎玻璃片、繩索甚至布條,以及易燃易爆物品,總之,一切可能被用來行兇、自殺、越獄的工具都在這裡絕跡。
統計資料顯示,2004-2014年來被查處的副省(部)級以上高官超過100人,除被執行死刑外,絕大部分人被關押在秦城監獄,或在此服過刑。

監獄前身


歷史演變

秦城監獄前身是功德林監獄,功德林1號的前身是國民黨北平第二模範監獄,所以這裡也稱“功德林”監獄。這座監獄是民國四年(即1915年)建造的。
北洋軍閥、國民黨政府、日本侵略軍等反動統治者佔領北平時都曾管轄和利用過這座監獄。這座監獄是統治階級用來鎮壓人民的御用工具,也是反動派關押和迫害革命志士仁人的歷史罪證。中國革命的先驅李大釗烈士當年就是被關押在這裡,並在此英勇就義的。監獄大牆外面就是反動派處決人犯的刑場。解放后,在“功德林”大牆外面的地下,發現掩埋著一層層白骨。
進城后,功德林監獄由兩個部門(華北軍區軍法處和華北社會部審訊科)管轄,犯人也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華北軍區軍法處關押的犯人;另一部分是審訊科管的犯人。犯人們由兩個部門分別安置在東西監房內,各自管理。辦公室也是一個院子分為東西兩部分,各自辦公。1952年,軍法處搬走後,所有房屋全部移交公安部一局四處(執行處)。
1952年在“功德林”的大牆外邊蓋了一部分簡易平房,作為監獄幹部的家屬住房。但由於數量很少,有一部分幹部和家屬還得住在監房中。
隨著預審工作的深入開展,犯人也陸續增加。除了審訊科入城時帶進的幾百名在押犯以外,以後又先後收押了一些“三反”、“大鎮反”等運動中清理出來的犯人以及一些專案犯人,監房顯得愈發緊張。1954年以後,全國六個大區的戰犯管理處撤銷,全國除保留撫順戰犯管理所外,主要戰犯多集中在北京的“功德林”監獄。此外,在這裡還收押了一些外籍犯和特殊犯人。因此,當時犯人的管理問題成了預審工作中一個亟待解決的大問題,而首先急需解決的就是監房擁擠和管理上區別對待的問題。

設施介紹

在這座監獄里沒有放風場地,沒有審訊室,也沒有衛生設施,甚至連個說得過去的廁所都沒有。每個監舍的面積很小,還不足2平方米。為防止犯人逃跑,整個監獄的外形呈“八卦”形,每一個八卦角是一棟監房,全部是磚木結構,監舍的出口很少,每扇門都是設在“八卦”的角上而反鎖著,地面鋪的青磚,監舍陰暗潮濕,再加上年久失修,幾十年來風風雨雨,隨時都有坍塌的危險。

監獄修建


選址

1955年秋,當時擔任公安部政治保衛局直屬一處處長的姚倫,根據羅瑞卿部長的指示精神,和當時的辦公廳副主任於光文及秘書朱慧開始了為新監獄選址的工作。
經過大半年選擇,終於發現了一處比較理想的地方—秦城。此地位於北京西北遠郊的昌平縣境內,坐落在燕山腳下,與十三陵相連。南面是天然溫泉小湯山,東鄰陶峪口水庫,西面是四通八達的大湯山。此地遠離城市,一面依山,人口稀少,地理環境適於犯人的改造和關押。雖然當時比較荒涼,遍地荒山野草,野狼出沒,但自然環境還是比較好的。這裡的交通也比較便利,幾條自然形成的公路通向北京城裡和遠近郊區。后經羅瑞卿部長拍板,決定將公安部的直屬監獄建在秦城。並因地名而將這座監獄習慣稱呼為“秦城監獄”。

修建

監獄的地址選定以後,還有一系列問題要逐一去解決。如徵購土地、修建公路和橋樑、設計監獄的圖紙以及施工建造等等。
首先是徵購土地的工作。這塊地是當地村民賴以生存的地方,價格是比較高的,特別是生長著果樹等經濟作物的土地要價就更高,一般一棵果樹要作價幾十元,一棵柿子樹不論大小,每棵要價都是四十元。另外,還徵購了從小湯山到秦城沿途十幾華里的農田,建造了一條公路,並修建橋樑,很好地解決了秦城監獄的交通問題,為監獄的施工和利用開闢了良好的途徑,創造了便利的條件。
接著就是設計和修改圖紙的工作。當時的指導思想就是本著革命人道主義思想,徹底改變國民黨等歷代統治階級對待人犯那種不人道的做法,在圖紙的設計上處處體現出共產黨的政策,要把犯人當人對待。根據當時蘇聯專家提供的圖紙,結合實際需要進行了必要的修改和設計,從保密、安全、堅固的角度出發,使布局更加合理化,更加科學化。在設施和設備上進行了改進,並增設了衛生設施,以保證犯人的洗澡和衛生,設計了醫療室和鍛煉身體的環境。秦城監獄建成后,功德林監獄的犯人都搬到了秦城,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退出歷史


2000年8月,位於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鎮的燕城監獄開始建設,截至2009年,燕城監獄一期工程已全部竣工投入使用,具備了關押和改造罪犯的能力。燕城監獄將主要關押中央及省部級職務犯罪的重要罪犯和外籍犯人,以及具有研究價值的普通罪犯(通過其研究各項改造手段的內在規律)。燕城監獄全面投入使用后,秦城監獄會退出歷史舞台,變更為看守所。

生活條件


秦城監獄關押高官的牢房除了面積較大,有的還配有寫字檯、衛生間、坐式馬桶和洗衣機。一些在押官員除了“可看書讀報”,每天還有一段時間可看電視,一般集中在晚上7點到9點。某些身體欠佳的特殊囚犯,飲食可一日四餐,用餐標準和費用由國家規定和支付,家屬亦可私下打理。如衣服、日用品等基本生活用品可由家人提供。監獄雖有統一囚服,但這裡的囚犯一般可不用穿。近些年秦城監獄還關進一些其他的“特殊”罪犯,如危害國家安全罪犯、外籍犯、知密犯、國際間諜等。

統計數據


統計資料顯示,2004-2014年來被查處的副省(部)級以上高官超過100人。其中,除8人被執行死刑外,被判死緩的佔11%,無期徒刑者佔8%,有期徒刑10年以上者佔21%,有期徒刑10年及10年以下者佔15%。他們當中,絕大部分人被關押在秦城監獄,或在此服過刑。如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原公安部副部長李紀周,原國家統計局局長邱曉華等等。

關押人群


秦城監獄從1960年建立,至今已有55年了,它在國內外是比較知名的,在國內也是比較現代化的高級監獄。從整體來說,它的部局是合乎實際要求的,堅固、實用、嚴密。秦城監獄一開始就由公安部直屬一處(預審)管轄,1962年後改由公安部預審局管轄。
按照關押對象的不同,秦城監獄50多年的歷史可以分成四個階段:
(1)第一階段,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關押的主要對象是偽滿要員、日本戰俘和國民黨戰犯,軍銜至少在少將以上;
如:沈醉王陵基、曾擴情、徐遠舉、廖宗澤、王靖宇、孔慶桂、湯堯、文強(原國民黨軍統局北方區中將區長)等人。
(2)第二階段,“文化大革命”時期,關押的主要對象是高級右派和所謂的“反革命頭目”,
如胡風(1955年)、馮基平(1966年,原北京市公安局長,曾主持修建秦城監獄)、王光美(1967年)、陸定一(1968年)、金敬邁等等。
(3)第三階段,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關押的主要對象是林彪和“四人幫”兩個集團的成員;
(4)第四階段,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關押的主要對象是省部級腐敗官員。

澄清傳言


秦城監獄
秦城監獄
2011年12月6日,據黨建網報道,社會上曾廣泛流傳:一些犯法的文藝界知名人物也進過秦城監獄,如央視前文藝部主任趙安、知名詞作家張俊以和著名演員劉曉慶等人。但據調查,這些人實際上並沒有進過秦城監獄。2002年,北京市公安局的看守所因監舍改造,將一批重要犯罪嫌疑人轉往秦城監獄下屬的第一看守所內,其中就包括當時因涉嫌偷稅漏稅在押的劉曉慶。張俊以等人在出獄后還聲稱“在監獄放風時曾見過劉曉慶”,這說明他也不是被關在秦城監獄。至於劉曉慶後來自己說“在秦城監獄”如何如何,一位專家說:“那不過是借秦城監獄之名抬高身價罷了,秦城監獄不是什麼人都能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