磚橋鎮

磚橋鎮

磚橋鎮,隸屬於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地處光山縣東南部,東與白雀園鎮相鄰,南與涼亭鄉接壤,西與潑陂河鎮相連,北與斛山鄉槐店鄉毗鄰。區域面積69.6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戶籍人口31120人。

明清至民國二十年(1931年),分屬雙輪、龍山、梅林三里。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屬第八區。1949年6月,屬高陌管理區。1983年2月,為磚橋鄉。1994年12月,撤鄉建鎮。截至2020年6月,下轄1個社區和13個行政村。

2018年,磚橋鎮有工業企業1個,其中規模以上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5個。

行政規劃


2006年,磚橋鎮轄1個居委會、13個村委會:磚橋街居委會、陳崗村、陳鄉村、陳寨村、崔棚村、大李沖村、高陌村、李長店村、李崗村、彭沖村、田灣村、魏灣村、文店村、趙崗村。
2011年末,磚橋鎮轄磚橋1個居民委員會,文店、彭沖、田灣、陳鄉、陳寨、高陌、李長店、魏灣、大李沖、崔棚、趙崗、李崗、陳崗13個村民委員會;下設5個居民小組、260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磚橋鎮下轄1個社區和13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磚橋居民委員會中心路58號。
磚橋街道社區大李沖村田塆村
陳崗村高陌店村魏塆村
陳鄉村李長店村文店村
陳寨村李崗村趙崗村
崔棚村彭沖村/

民生建設


磚橋鎮高度關注民生,和諧社會建設取得進展。
一是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全面免除農業稅,不折不扣兌現了糧農補貼、退耕還林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三直補”資金和教育“兩免一補”資金;紮實推進扶貧開發,“十五”期間,累計實現5.7萬人脫貧。兌現發放了幹部職工“菜籃子”補貼;提高幹部職工醫療保險比例。磚橋鎮農民人均純收入由“九五”末1888元增加到“十五”末的2715元,增長43.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九五”末只有3746元,到“十五”末達到6564元,增長85%。2006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7548元、3450元,較上年增長15%和27.1%。
二是社會保障不斷鞏固。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實就業再就業扶持政策。依法加強社會基金征繳和監管,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保險參保人數、基金征繳和發放,年年均超額完成市下達的目標任務,“三條保障線”順利銜接,“兩個確保”如期實現。實施了城鄉醫療救助,啟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五保戶供養金全部實現社會化發放。
三是文化體育事業不斷進步。磚橋鎮文化中心、體育中心、老幹部活動中心建成使用,“光山花鼓戲”被列為首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群眾體育工作榮獲全國先進縣稱號。科技興鎮步伐不斷加快。爭取到國家科技部對口扶貧,建成大別山科技培訓中心。
四是醫療衛生事業不斷完善。完成了磚橋鎮人民醫院新傳染病區和7所中心鄉衛生院建設,基本建成磚橋鎮疾病控制中心和人民醫院新病房大樓。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磚橋鎮污水處理廠建成,依法關閉了4條水泥生產線。

旅遊景點


彪炳千秋的“王大灣”會議舊址位於鎮南街,中國第二所手拉手希望小學坐落在“王大灣”會議舊址附近。希望小學管理規範,環境優美,成為全國小朋友首選夏令營地之一。
旅遊景點磚橋鎮因“王大灣”會議而聞名於世,王大灣會議舊址位於集鎮南頭。1947年劉鄧大軍挺進中原,實施戰略突圍,針對部分幹部對此次戰略轉移和重建大別山根據地的不理解,9月27日至29日,劉、鄧首長在此召開旅以上高級幹部會議,統一思想。這次會議具有重大戰略轉折意義,影響重大。王大灣會議舊址於1987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河南省委確立為河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因王大灣會議的聞名,1994年由團中央牽頭,在磚橋鎮陳鄉村建立了中國第二所手拉手希望小學,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親筆題寫校名,該校名揚中國。王大灣會議舊址蘊藏巨大紅色旅遊資源,省、市、縣領導多次來到此地,緬懷先烈豐功偉績,商討旅遊開發大計。
磚橋鎮打造旅遊強鎮,紅色旅遊開發進展快速。圍繞打造旅遊強鎮這一目標,全鎮上下齊心協力抓旅遊。投資1000萬元的王大灣會議會址於2009年4月27日已舉行開館儀式,正努力打造國家AAAA景點。圍繞王大灣會議舊址紀念館這一龍頭,磚橋鎮全力打造尤太忠將軍舊居、王大灣希望小學、光山樺昌農業綜合開發生態觀光園三個景點,力爭形成磚橋半日游、一日游,大力發展磚橋月餅、花生糖等地方特色食品。

特色產業


自然風光磚橋鎮山川秀美,景色迷人,北部是平畈沃土,水產豐富,潑河灌渠穿境而過,瀏河水庫貫穿中東部,田方路直樹成行。南部山區,莽莽蒼蒼,滿眼蒼翠,樹綠瓜果香,大李沖望灣大山,原始森林風貌,參天大樹掩映其間,春天一到百鳥齊鳴,儼然動物的天堂。漫步山間小路,萬畝茶園,經濟果木吸人目光。
特色產業磚橋鎮糧油豐富,近段時間來一直實施優質糧油高產開發,種植“雙低”雜交油菜,優質雜交水稻,糧油開發形成規模,初見成效。南部山區林果茶豐富,茶葉市場產銷兩旺。畜禽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形成特色。建市場火爆,以興盛制磚廠為代表的建材市場,效益可觀,裝飾行業初具規模。

鄉鎮發展


磚橋鎮磚橋鎮素有“漁米之鄉”之美稱,近段時間來,通過農業結構調整,已形成四大產業基地,即生產優質糧油的北部平畈特色農業基地,南部山區的林果基地,瀏河沿岸的水產養殖基地,中部村落的畜禽養殖基地,特色種養帶頭人不斷湧現。非公經濟發展迅猛。磚橋鎮現已形成建築材料、糧油加工、林果茶加工、農機修造四大主導產業。日昌米廠、興輝大米加工廠為代表的“農”字型大小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兩座大米加工廠產值位居全縣規模以上企業前列,年產值均達二千萬元。興盛窯廠,生意紅火,熱銷縣內外,投資100多萬元的寶發爐料廠正在抓搶施工進度。個體工商戶隊伍不斷壯大。商品流通市場繁榮火爆。
勞務經濟不斷壯大。全鎮長年向外輸出勞動力6000餘人,人均創收6000元,順利實現勞動力轉移。在外創業人士回歸鄉里投資興業,帶動鄉鄰致富。

歷史沿革


明清至民國二十年(1931年),分屬雙輪、龍山、梅林三里。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屬第八區。
1949年6月,屬高陌管理區。
1958年8月,建磚橋公社。
1983年2月,為磚橋鄉。
1994年12月,撤鄉建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磚橋鎮地處光山縣東南部,東與白雀園鎮相鄰,南與涼亭鄉接壤,西與潑陂河鎮相連,北與斛山鄉、槐店鄉毗鄰。區域面積69.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磚橋鎮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地形北部平坦,南部屬淺丘陵區。境內最高點位於崔棚村,海拔170米;最低點位於李長店村,海拔57米。

氣候

磚橋鎮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水文境內河道屬淮河流域,從南至北流經境內陳鄉村、陳崗村、陳寨村,境內長20千米。

人口


2011年末,磚橋鎮轄區總人口27028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161人,城鎮化率8%。另有流動人口4960人。總人口中,男性14108人,佔52.2%;女性12920人,佔47.8%;14歲以下3243人,佔12.0%;15-64歲20920人,佔77.4%;65歲以上2865人,佔10.6%。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27027人,佔99.99%;有少數民族土族1人,佔0.01%;2011年,人口出生率9.9‰,人口死亡率5.1‰,人口自然增長率在4.8‰。
截至2018年末,磚橋鎮戶籍人口31120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磚橋鎮財稅收入218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0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215元。
2018年,磚橋鎮有工業企業1個,其中規模以上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5個。

農業

磚橋鎮有農業耕地面積3.4萬畝,人均1.2畝,林地面積3.6萬畝。2011年,農業總產值1.9億元,比上年增長14%,農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31%;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2.7萬噸,人均1007.5千克,其中水稻1.6萬噸、小麥0.2萬噸。經濟作物主要以板栗、油菜、棉花、花生等為主。2011年,板栗種植面積24畝,油菜種植面積9300畝,芝麻種植面積1050畝,棉花種植面積1200畝、花生種植面積為4500畝。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為主。畜牧業總產值475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25%。

工業

2011年,磚橋鎮工業總產值達到4.2億元,工業企業8家。比上年增長32%,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33%。

商業

2011年末,磚橋鎮有商業網點有106個,職工290人,個體工商戶500餘家,有掌上明珠傢具城、米加工等專業交易市場。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3.6億元。境內始產於清代的磚橋月餅,暢銷國內。

金融

2011年,磚橋鎮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5億元,比上年增長11%,各項貸款餘額8000萬元,比上年增長8%。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磚橋鎮有幼兒園9所,在園幼兒400人,專任教師22人;小學8所,在校生2800人,專任教師12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800人,專任教師76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王大灣希望小學是全國第二所“手拉手”的希望小學。2011年,教育經費達1508.2萬元。
磚橋小學
磚橋小學

文化事業

2011年末,磚橋鎮有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120平方米。
2011年末,磚橋鎮有廣播電視中轉站1個,覆蓋全鎮3個村(街),有線電視用戶350戶,電視綜合覆蓋率達11%。

醫療衛生

2011年末,磚橋鎮有中心衛生院1家,村標準化衛生室13所,從業人員48人。2011年,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45%。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2.3萬人,參合率90.1%。

社會保障

2011年,磚橋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25戶,人數158人,支出30.7萬元,比上年增長7.6%,月人均160元,比上年增長8%。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844戶,人數1267人,支出109.4萬元,比上年增長8.2%,月人均72元,比上年增長20%;農村五保集中供養107人,支出23.9元,比上年增長6.5%;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24人,支出16.3萬元,比上年增長5.8%;農村醫療救助54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267人次,共支出3.8萬元,比上年增長12%;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07人,撫恤事業費支出97.1萬元,比上年增長11%;有敬老院4所,床位110張。社區服務設施1個,社區服務站2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4萬人,參保率90%。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3800人,參保率82%。全年享受工傷保險95人,比上年增加30人,參加失業保險76人,比上年增加16人,參加生育保險103人,比上年增加15人,全年共有135人次享受生育保險待遇。

基礎設施

郵政電信
2011年末,磚橋鎮有郵政網點10個,鄉村通郵率75%。2011年末,電信服務網點8家,固定電話用戶830戶,固定電話普及率達到18%;行動電話用戶2.1萬戶,行動電話用戶普及率為90%;光纜線路總長達120千米。
給排水
2011年末,磚橋鎮鎮區有自來水廠1座,鋪設排水管道1.8千米,自來水普及率75%。
供電
2011年末,磚橋鎮鎮區有變電站1座,主變壓器2台,高壓輸電線路3條,總長度55千米。綜合電壓合格率95%,供電可靠率100%。
燃氣
2011年末,磚橋鎮鎮區有供氣站1個,有煤氣用戶2897戶,燃氣普及率為35%。
園林綠化
2011年末,磚橋鎮鎮區公共綠地面積0.51公頃,綠化覆蓋率12%,人均綠地0.5平方米。

交通運輸


磚橋鎮境內有磚涼公路穿境而過,境內長13千米。村公路實現全線貫通。2011年末,鎮區道路總長度4千米,人均擁有道路長度1.8米;道路鋪裝面積160平方千米,人均擁有道路面積0.1平方千米;橋樑2座,總長25米。2011年末,鎮區汽車客運站1座,汽車16輛,年客運量9.8萬人次。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磚橋鎮因境內有明代建磚石拱橋得名。

文物古迹

王大灣會議舊址位於集鎮南頭。1947年劉鄧大軍挺進中原,實施戰略突圍,針對部分幹部對此次戰略轉移和重建大別山根據地的不理解,9月27日至29日,劉、鄧首長在此召開旅以上高級幹部會議,統一思想。這次會議具有重大的戰略轉折意義,影響重大。王大灣會議舊址於1987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