盔龍
一種恐龍
盔龍(學名Corythosaurus),又名冠龍、雞冠龍、盔頭龍或盔首龍,意為“頭盔蜥蜴”,是鴨嘴龍科賴氏龍亞科下的一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約7500萬年前。
恐龍體長:9米
恐龍體重:2.8~4.1噸
恐龍食物:植物,比如松樹葉,水果,嫩樹枝,木蘭葉
生存年代:6500萬-8000萬年以前,白堊紀晚期
生存地點:美國的蒙大拿州和加拿大
辨認要決:頭頂上有很大的冠子,呈半月形
盔龍的第一個標本,是於1912年由巴納姆·布郎(Barnum Brown)在加拿大艾伯塔省的紅鹿河附近發現。除了發現幾乎完整的骨骼外,盔龍的化石化的皮膚亦被保存了下來。於1916年,這些標本連同其他省立恐龍公園的化石被一同運往英國。但運送的船隻被德國的改裝巡洋艦所擊沉,這些化石就此沉入北大西洋的海底。
在距今約7700萬年到757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在北美洲生活著一類大型恐龍——盔龍。盔龍長著像鴨子一樣的臉,在頭頂上有一個高高的盔狀突起,並因此得名。盔龍性情溫和,且沒棘剌、利爪等防禦裝備,這使它們只能靠敏銳發達的視覺和聽覺器官去預防捕食者的襲擊。
青年盔龍或雌性盔控的頭冠相較於威年雄性的頭冠小,因為只有威年雄性盔芯的頭冠才完全長成。
盔龍屬於鴨嘴龍科的賴氏龍亞科。盔龍的近親有亞冠龍、賴氏龍、扇冠大天鵝龍,除了扇冠大天鵝龍以外,它們都具有外形相似的頭顱骨與冠飾。然而,近年的研究指出扇冠大天鵝龍其實是冠龍的最近親,儘管扇冠大天鵝龍跟其他賴氏龍亞科沒有太多的相似頭部特徵。盔龍曾經具有7個種,包含:模式種C. casaurius、C. bicristatus、短脊冠龍(C. brevicristatus)、凹陷冠龍(C. excavatus)、額冠龍(C. frontalis)、間型冠龍(C. intermedius)。在1975年,彼得·達德森(Peter Dodson)研究賴氏龍亞科的頭顱骨與冠飾差異。他認為這些尺寸與形狀的差異其實是跟性別、年齡有關。目前只有一個種被承認,C. casuariu。
盔龍的來歷
科學家們認為,盔龍的臉上有皮囊。它鼓起皮囊成球狀,給恐龍群傳遞報警信號或吸引異性。它還用氣囊加大它發出的聲音,就像青蛙從它們的喉嚨里發出的呱呱聲一樣。盔龍覓食在晚白堊世的針樹葉和灌木從中。地盔龍用後肢站立,身高足可以使它向二層樓的窗戶里張望。性情溫和的盔龍不是天生的好戰者,它們的身上沒有盔甲、棘刺和利爪,它們依靠敏銳發達的視覺和聽覺器官去預防不測。盔龍非常喜歡展示自己,炫耀自己與眾不同的頭飾和獨特的鳴叫聲。這些顯眼的特徵很可能嚇唬住對方,使敵手在決定向它發動進攻前,三思而行。盔龍頭飾的大小不一,曾經一度使科學家迷惑不解。現在他們相信,較小的頭盔屬於年輕的或雌性個體。實際上,較年幼的盔龍幾乎沒有頭飾,只是在它的眼睛上方有一個小小的突起。盔龍很可能會游泳,但游起來的速度肯定很慢。對它的雙腿來說,其笨拙沉重的身體極難機敏的逃脫敵手的捕殺。然而,它可以跳入湖中緩慢地滑向其它地方,用智慧取勝於不會游泳的食肉恐龍。
盔龍的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