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萊學派

東萊學派

東萊學派,是南宋著名理學家呂祖謙所創立的學派。此派學說以儒學為宗,又摻雜佛學道學等各家思想,比較博雜。

目錄

簡介


東萊學派,南宋呂祖謙所創學派。祖謙為婆州金華(今屬浙江)人,字伯恭,學者稱“東萊先生”(亦稱“小東萊先生”,與呂本中稱“大東萊先生”有別),因稱所創學派為“東萊學派”,亦稱“金華學派”、“婆學”、“呂學”等。其五世祖為“范呂學派”呂公著,四世祖為“滎陽學派”呂希哲,從祖父呂本中為“紫微學派”創始人。祖謙自幼承受家學教育,“有中原文獻之傳”,繼承家學“不名一師,不私一說”之傳統,前往紫徽學派呂本中弟子林之奇、玉山學派汪應辰、劉胡學派胡憲處求學,成為三位先生之門人。后居明招山講學,晚年辦麗澤書院,“四方之、士爭趨之”。又與朱熹、張□、潘疇、陳傅良、陳亮為友,“博諸四方師友之所講,融洽無所偏滯”,遂形成具有自己特點的學派。從學子孫及弟子甚多,主要有:呂祖儉、呂祖泰、時邦、樓□、葛洪、喬行簡、輔廣、朱塾、劉□、吳必大、陳孔碩、沈有開、舒□、倪千里、衰燮、宋濂、王□等。此派特點是較多地帶有調和理學內部朱、陸之間矛盾的折衷色彩,曾邀朱熹、陸九淵聚會鵝湖,討論學術,意欲調和他們關於哲學思想的爭執。但實際上此派偏重於陸氏“心學”。認為“吾購中自有聖人境界,能反而求之,則當有應之者,克複歸仁是也。”強調“天道有復,乃天行自然之道,人之善心發處,亦人心固有之理。天道復便運行無間,而人心多泯沒,益以私意障蔽,然雖有障蔽,而秉彝不可泯沒,便是天行無間之理。”此派學說以儒學為宗,又摻雜佛學、道學等各家思想,比較博雜。他們認為“釋氏之湛然不動。道家之精神專一,亦近於有孚,只為非在道以明”。又“合陳君舉(陳傅良)、陳同甫(陳亮)二人之學問而一之”,特別重視“明理躬行”,經世致用,反對空談陰陽性命之說,渭“多識前言往行,考跡以觀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而後德可畜。不善畜,益有玩物喪志者”。又說“切要工夫,莫如就實,深體力行,乃知此二字甚難而有味”。(《宋元學案》卷五十一《東萊學案》)此派又特別注重對上下古今的歷史和文獻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呂祖謙《春秋左氏傳說》、《春秋左氏傳續說》、《東萊左氏博議》、《呂氏家塾讀書記》、《歷代制度詳說》、《皇朝文鑒》,呂祖儉《大愚集》等。此派創始人呂祖謙與朱熹、張□齊名,時稱“東南三賢”,“鼎立為世師”。清人全祖望評論說:“宋乾淳以後,學派分而為三;朱學也,呂學也,陸學也,三家同時,皆不甚合。朱學以格物致知,陸學以明心,昌學則兼取其長,而復以中原文獻之統潤色之,門庭徑路雖別,要其歸宿於聖人則一也。”(《宋元學案》卷五十一《東萊學案》)此派學說盛行於浙東,為南宋“浙東學派”之先導。在發展過程中,其弟子葉□、樓□、葛洪、喬行簡另創“麗澤諸儒學派”,輔廣創“潛庵學派”,舒□創“廣平定川學派”,袁燮創“□齋學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