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杜陵的結果 展開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寇準詩作
杜陵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杜陵位於西安市三兆村南,陵區南北長約4公里,東西寬約3公里。是西漢後期宣帝劉詢的陵墓。陵墓所在地原來是一片高地,潏、滻兩河流經此地,漢代舊名“鴻固原”。宣帝少時好游於原上,他即帝位后,遂在此選擇陵地,建造陵園。
杜陵佔地120多畝,四周環繞有夯土圍牆,牆基寬9米。陵園以殿為大門,殿與配殿共長30多米,寬20多米,門道寬約6米。墓冢在陵園的正中,平面呈正方形,邊長120米,高30米。陵前立有清代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所立的“漢宣帝杜陵”碑一通,碑銘清晰可辨。此外還有碑碣十餘方。園內還有寢殿、便殿等遺跡,四周排水的溝渠仍清晰可見。
漢代以來,杜陵一直是長安的遊覽聖地,文人學士常會集於此,登高覽勝,並留下了許多詩篇。考古工作者對杜陵進行了調查,並對其周圍的遺址進行了一些發掘,出土了很多文物。
杜陵陵園平面呈方形,每邊垣長430米、牆基寬8~10米,四面垣牆正中各闢一門,門址寬約85米。已發掘的東門遺址位於陵冢以東110米處,由門道、左塾、右塾和左、右配廊組成。
封土居陵園正中,夯築,呈覆斗狀,底邊長175米、頂邊長50米、存高29米。其四面正中各有一條斜坡墓道,正對陵園垣牆的四門。四條墓道大小、形制基本相同,平面呈梯形。封土四周有邊長400多米的方形陵牆,四面各開一門。
封土陵園東南187米處建有祭祀活動的寢園,四面有圍牆,寢園之內有寢殿和便殿兩大建築群。
杜陵
便殿位於寢殿東側,由殿堂、眾多的房屋和庭院、用於儲藏的小房子和窖穴組成,並有周密的地下排水設施,如地漏和長方形、五角形排水管道等。
•王皇后陵
王皇后陵
•許皇后陵
史稱“小陵”,俗稱“少陵”。位於杜陵南七八公里處長安縣大兆鄉司馬村。因規模小於杜陵,故後人稱之為少陵,少陵原之名應當與此有關。少陵墓封土規模略小於王皇后陵,亦呈覆斗形,存封土呈三層台,象徵著仙人居住的昆崙山。通高22米,底部東西長134米、南北長139米。許皇后,宣帝第一個皇后,卒於五鳳四年(公元前54年)。
•陵廟遺址
位於宣帝陵冢東北400米處。仍存夯土台基高出地面約2米,東西長63米、南北長66米。台基東、西側各有一條南北大道,寬6~7米,分別通往宣帝和王皇后的陵寢。遺址內出土大量漢代磚瓦,有素麵、幾何紋、回紋和乳釘紋鋪地磚,朱雀、青龍等紋飾的空心磚及“長生無極”、“長樂未央”文字瓦當等。
•陪葬坑
杜陵
•陪葬墓
文物
杜陵
至2007年,杜陵陪葬坑可以確定其位置、大小和形制者有4座,均在陵墓以北,其中一、四號坑進行了考古發掘。一號坑平面像漢字的“甲”字,坑內有主室、四個邊廂和一個車廂,該坑早期被盜,坑內殘餘的主要是陶俑,均為男性裸體俑,其身份可能是守衛陪葬器的侍衛,邊廂內陪葬有大量的漆器。四號坑內出土的陪葬品與一號坑基本相同,有“太倉”銅印章,其性質與京師太倉有關。
杜陵
2011年的一次考古發掘中確定了杜陵大陵園南牆、西牆和北牆遺址位置,各段牆址夯土結構緊密;帝陵封土的四周發現有外葬坑38座,平面大小、形制各有差異,有長方形土壙豎穴結構、梯形斜坡道結構、“甲”字形結構、“凸”字形結構;在帝陵封土南部,南距大陵園南牆約177米處發現新的建築基址一處,長度為165米;王皇后陵西墓道與西門址之間發現外葬坑3座,平面均呈“甲”字形,坑道相向分佈於墓道南北兩側,北側2座東西並列,外葬坑長21米-33.4米,深度在8米以上。
1956年,杜陵由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文物局列入國家100處重要大遺址。2001年,《杜陵文物保護規劃》正式立項。2009年7月,國家文物局批複同意《規劃》。2013年5月6日,陝西省省長婁勤儉主持召開省政府第八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杜陵文物保護規劃》。
杜陵
漢代以來,杜陵一直是長安的遊覽聖地,文人學士常會集於此,登高覽勝,並留下了許多詩篇,其中最著名的是李白的《杜陵絕句》:“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
男性裸體俑
漢朝時期,居住在杜陵邑的人口約在30萬以上,漢書中有傳者,家居杜陵的名人就有:御史大夫張湯、大司馬張安世、歷位九卿的張延壽、右將軍蘇建、典屬國蘇武、丞相朱博、御史大夫杜周、杜延年,丞相韋賢、韋玄成,后將軍趙允國,太守韓延壽,御史大夫蕭望之,執金吾肖育,大司農肖咸,太守肖由,右將軍馮奉世,大鴻臚馮野王,太守馮逡,右將軍史丹,丞相王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