蚶江鎮
福建省泉州市石獅市轄鎮
蚶江鎮位於福建省石獅市北部,面積38.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萬多人,轄有19個行政村和5萬噸級港口(國家一類口岸),擁有2處世界文化遺產(宋代六勝塔、唐代林鑾渡)。宋元時期是“光明之城”、“東方第一大港”—刺洞(泉州)的門戶,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徠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3847公頃,常住人口88507人。
2018年5月24日,蚶江鎮入選最美特色小城鎮50強。2019年1月9日,憑藉燈謎入選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
宋初,蚶江屬安仁鄉江陰里;石湖屬安仁鄉永寧里。元代,蚶江列二十三都,石湖列二十二都,明代沿元建制。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蚶江列二十三都,統4圖19鄉;石湖列二十二都,統1圖1鄉。乾隆年間,蚶江設通判廳。
民國23年(1934年),蚶江建鎮,轄18保:蚶江9保,石湖3保,大廈1保,錦里1保,蓮埭3保,東垵、石壁1保。民國33年,蚶江改名和平鎮。
民國35~38年,改為復興鄉,轄蓮湖、洋厝、青山、祥芝、錦林、伍堡、古蓮、錦溪、蓮埭、錦江、龍窟、石湖、東坡共13保。
1961年,蚶江由祥芝析出成立蚶江人民公社。蚶江人民公社東部和北部臨泉州灣,南部接永寧人民公社,西南部與石獅人民公社交界,東南部與祥芝人民公社毗鄰,轄25個自然村,分設14個生產大隊,1個農場。公社駐蚶江。1984年蚶江人民公社改為蚶江鄉。1985年8月,蚶江鄉改為蚶江鎮。
石獅建市后,蚶江鎮屬石獅市。蚶江鎮人民政府駐蚶江,轄9個行政村、2個農場,共25個自然村。
蚶江鎮位於福建省泉州市石獅市東北沿海突出部,西南與寶蓋鎮毗連,東與祥芝鎮接壤,南鄰永寧鎮,鎮政府駐蚶江村。總面積34.38平方公里,海岸線17公里。
蚶江鎮轄19個行政村。
蚶江鎮區劃詳情 | |||
蚶江 | 錦江 | 錦里 | 大廈 |
石農 | 石漁 | 蓮東 | 蓮西 |
蓮中 | 石壁 | 東垵 | 洪窟 |
水頭 | 錦亭 | 厝仔 | 古山 |
蓮塘 | 溪前 | 青蓮 |
截止至2009年,轄有19個行政村和5萬噸級港口(國家一類口岸),擁有2處世界文化遺產(宋代六勝塔、唐代林鑾渡)。
2017年,常住人口88507人。
蚶江鎮概述圖
2004年1月9日,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中國服裝協會在北京舉行授牌儀式,蚶江榮膺“中國西褲名鎮”稱號。蚶江西褲企業憑著獨有的區位優勢和市場資源的充沛,充分發展產業鏈,完善產業體系,形成一定的規模,相關企業達300多家,產值20多億元,占蚶江鎮工農業總產值的50%。與開發區相依託的石湖港是國家一類口岸,與台灣台中市最近點僅相距102海里,是海峽兩岸“三通”的主線港,華南地區國內集裝箱樞紐港,是泉州灣中心港區。該港池水深15米,主航道水深14米,常年不淤積,避風條件好,是難得的天然良港,在港區4000米海岸線上可規劃建造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13個,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1萬噸級和3.5萬噸級泊位已建成並投入使用,5萬噸級泊位2005年8月前建成投入使用,港區先後引進中海、中運、天海等多家世界著名船務公司,已開通到園區內沿海各大港口及世界各地港口的航線。成為“泉州港中心港口”和華南地區國內集裝箱樞港。
2002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5.6億元,工業總產值28億元,財政收入1.02億元,城鎮居民與農民人均收入分別為9980和6910元。
市場建設
清乾隆年間,蚶江鎮商業經濟繁榮,泉州、惠安等地商人在此開設郊行、商行、貨棧。市場設有五穀墟、牛墟、鹽墟、賣魚街,染坊、油坊、磨坊、旅舍、飯館隨市而建。
主要集市如五穀墟、牛墟、魚墟、鹽市等,交易場所簡陋,或露天交易,或占街為市。直至民國時期,此況未改變。
50年代,鎮區建有菜市場。80年代蚶江五穀市場恢複發展,形成一定規模的集市。1992年,在原鎮政府舊址興建蚶江新市場,是農副產品、日用工業品綜合貿易場所。1994年8月建成投入使用,總建築面積1000多平方米。
企業發展
蚶江鎮文化
加快以西褲為龍頭的集紡織化纖、輔料生產、成衣製造為一體的園林式西褲基地的建設。鼓勵企業參加各種服裝專業博覽會,全方位拓展國內外市場。四是籌集設立褲業發展專項資金。加快建立蚶江西褲行業研發中心、信息技術服務中心、展銷展示中心。力促“拼牌”、“威蘭西”、“威明”、“寶威”、“周織”等品牌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爭創“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產品”等稱號。力爭“九牧王”等全國馳名商標企業入駐蚶江,共同發展壯大中國西褲產業。
完整的西褲生產鏈。蚶江西褲業最具特色之處在於形成一條以西褲加工生產為核心的產業鏈,涵蓋紡織、成衣加工生產、輔料、市場營銷等各個領域。相關企業達100多家,產值20多億元,占蚶江鎮工農業總產值的50%,從業人員2萬人。從成衣加工來看,以蚶江為中心的的西褲生產已成為石獅區域一個龐大的產業集群,正逐步成為全國重要的西褲生產基地。從輔料配套上看,西褲所需的拉練、商標、襯布、紐扣、縫紉線、電腦繡花等都可在蚶江及周邊地區進行生產和配套銷售,各種西褲生產要素在蚶江及周邊配套齊全。
品牌企業
紮實的西褲產業基礎。蚶江鎮共有30家西褲企業,年產西褲達4000萬條,為提高市場競爭力,引進高新技術,提高企業生產技術和產品的科技含量,正成為許多服裝企業的戰略發展重要內容之一。近幾年來,蚶江西褲企業紛紛加大技改投入,引進的日本自動拉布裁床、義大利全自動系列整燙機等先進設備和製造系統方面也取得新的突破。原創品牌進入實際性階段,先後湧現出“威明”、“寶威”、“老人城”、“周織”、“威派”、“韋藍琪”、“日和”、“愛樂斯”、“迪斯達”等在國內外享有較大聲譽的名牌產品,其中“威明”、“寶威”被評為福建省著名商標,“周織”獲得福建省名牌產品,“韋藍琪”、“老人城”獲得福建省鄉鎮企業名牌產品、“消費者信賴知心品牌”。
創新的市場營銷方式。對傳統的營銷方式的創新,充分顯示蚶江企業對市場的適應能力。創業之初企業大多靠繁榮本地的專業市場批發經商,隨著產業規模的擴大,蚶江企業堅持“走出去”的步伐,1990年,隨著政府組織企業到北京展銷,取得了轟動的效應,首開了“政府搭台,企業唱戲”的市場開拓模式,也叫響了區域品牌。此後,參加展銷成了蚶江西褲開拓市場的重要途徑之一。近幾年來,企業充分利用連鎖經營、特許經營等新型營銷方式開拓市場,形成了集批發、零售、專賣、商場於一體的產品營銷體系,營銷網路四通八達。組織企業參加每年一屆的“海峽兩岸服裝博覽會”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服裝產業
2002年以蚶江鎮西褲板塊為龍頭的紡織服裝產業企業數285家(全部為非公有制企業),規模以上和以下企業分別有55家和230家,年產值25億元,占蚶江鎮工農業總產值的70%,從業人員35812人。全年服裝生產能力達5000萬件(套),主要產品為以純棉免燙麵料為主導的西褲系列。
主要產品品牌有貴鳥(中國馳名商標),拼牌、寶威、威明、威蘭西(以上為福建省著名商標)和周織、老人城、韋藍琪、威派(以上為福建省名牌產品)等。
蚶江鎮擁有一個佔地20平方公里的以紡織化纖為龍頭的省級高新技術園區—石湖港科技工業園;擁有佔地2000畝的蚶江西褲基地,正吸引著省內外眾多知名西褲企業入駐。蚶江鎮還依託近在咫尺的“大堡、伍堡紡織染整基地”,年成交額達120億元的“鴛鴦池紡織品市場”和集展示批發為內容的“石獅服裝城”,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名字由來
蚶江系泉州灣南的要隘,扼泉州灣的門戶,以古代沿江灘塗產蚶而得名,雅稱錦江。
歷史變遷
蚶江鎮概貌
蚶江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文化旅遊資源豐富,文物古迹眾多,海濱風光旖旎,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海上航標”宋代六勝塔和唐代林鑾渡。
宋元時期,蚶江是“光明之城”、“東方第一大港”--刺桐(泉州)的門戶,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石獅申報“中國休閑服裝名城”的成功,休閑西褲作為主導產業佔有不可忽視的地位。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化,蚶江西褲業完成了產業培育並迅速發為蚶江經濟的支柱產業,西褲從過去的低價競爭,轉向質量競爭、品牌競爭、風格競爭,蚶江西褲也以其款式新穎、質優價廉等特點逐漸成為石獅西褲的龍頭,從單純的成衣加工延伸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整體競爭力明顯提高,市場佔有率不斷上升,在全國的影響面和知名度不斷擴大,形成其獨具特色和優勢。
海上潑水節
海上潑水節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風俗禮節,蚶江海上潑水節,源於明朝,盛行於清朝,這是全國乃至全世界僅此一絕的“海上潑水節”,至今已延續幾百年,它鑄就了兩岸人民濃厚的民族感情,成為維繫海峽兩岸人民的精神紐帶。端午節這一天,蚶江古渡人聲鼎沸,人們從四面八方湧向海濱,百舸在泉州灣海面上競渡穿梭,眾人用各種勺、桶裝滿海水,相互追逐傾潑,人們視此水為“吉祥水”、“幸福水”,可消災驅邪,亦可圖吉祥、幸福、興旺。同時,還有龍舟邀請賽、海上捉鴨、攻炮城等傳統活動。2005年,“蚶江海上潑水節”被列為福建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2007年,易名為“閩台對渡文化習俗”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燈謎
蚶江的燈謎活動,在明清兩代即相當活躍。每當春節、元宵、中秋等佳節時,“明燈懸謎於通衢,農夫漁民、商人學界都甚愛好,爭先猜射”。射虎之俗蔚然成風。光緒八年,創建“談虎樓”謎社,製作了不少物謎、啞謎、畫謎,謎文改用白話體,且用方言俗語入謎,引得里人婦孺亦爭先競猜,並開始與台灣、新加坡、廈門等地進行謎藝交流。1978年成立蚶江燈謎組,1988年石獅建市后,更名為蚶江僑鄉謎社,並在香港設立分社,l983、1989年先後舉辦二屆“威震謎壇,風播海外”的蚶江僑鄉謎會,2001年1月被海內外燈謎界推選為“二十世紀十大謎社”。蚶江因此於2000年先後被福建省文化廳和國家文化部命名為“福建省燈謎藝術之鄉”和“中國燈謎藝術之鄉”。
南音
南音是泉州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中國音樂寶庫中的寶藏,被譽為“東方古樂”。蚶江南音明末清初就已盛行,乾隆中葉普遍傳播。蚶江南音名師蘇代和林子修曾赴台灣教習。近年來,台灣、香港、菲律賓、美國等地弦友相繼到蚶江採訪,台胞、美國加州大學音樂教授葉娜博士曾特地來採訪蚶江南音社。被譽為“南音皇后”的紀安心,曾進京參加曲藝表演,榮獲優秀演員獎,出版的南音專輯遠銷東南亞各國,並多次出國演唱。
舞獅
蚶江是遠近聞名的“北獅王之鄉”。蚶江溪前舞獅隊創辦於l980年,曾多次赴日本、澳門、香港等地表演,演技傾倒海內外觀眾,1999年應邀參加澳門回歸慶典,二十幾年來連續四屆榮獲全國“龍獅錦標賽”北獅比賽冠軍,並獲得第一、二屆世界“龍獅錦標賽”冠軍,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北獅王”稱號,晉陞為國家A級隊。
(一)街道
鎮區有舊街、新街各1條。
舊街
建於清乾隆年間,北起紀厝,至東頭山,南北走向,全長370米,寬3~5米,有商店105間。整條街分為頂街頭、中街、三聖街(又名三姓街)3段,原為碎石路面,后改為條石、石磚鋪設路面。兩側小店均為平屋,民國時期建2層樓房。以舊街為主幹道,還有鹽墟街、賣魚街、小街仔、水溝下街。
新街
從東頭山公路向東延伸到金庵潭,轉南至蓮埭村。自東頭山至金庵潭全長270米,寬8米,為石磚路面。1993年後拓寬金庵潭至圳下長800米、寬20米的水泥路面。1996年新建另1條東西走向的新街,西起防洪堤,東至物華工業區,全長3000米,寬26米。
巷
清代舊街市形成后陸續有巷道建成,至民國期間共有蔡厝巷、王厝巷、歐厝巷、東間巷、井仔巷、典當埕巷、五落大厝、坎仔腳巷、迴向巷、草埔巷、夯鰳井巷、打鐵巷、大砌巷、海巷、南下館巷等15條巷。今仍存。
境
古地名,現已不存此地名,民間仍習慣使用。原有許西、仙境、前垵、后垵4境,后演變為紀厝、后垵、前垵。
(二)鎮村道路
1991~1997年鎮政府共投入400多萬元建設鎮村道路,共建成錦亭—石壁,蓮塘—石祥路口,蓮東—石湖大道,東垵—石湖大道,蚶江—大廈等5條水泥路,總長6.55公里,實現村村通水泥路或柏油路。
201徠9年2月2日,被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上榜“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2020年4月21日,“2020中國特色小城鎮品牌傳播百強榜”,蚶江鎮位列第十八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