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張
王光張
民國14年,地方復亂,王光張年屆六旬,遂再次歸隱,在家讀書賦詩。王光張一生多行善事,歸隱林泉三十載,抄書數百卷。王光張擅長詩詞,曾在大田縣主辦“掃秋”詩社,留下詩章頗多。
目錄
光緒三十三年,王光張應吏部銓選考試,名列乙等,簽分江西省布庫大使,敕授文林郎欽加五品銜,宣統元年赴任。在職兩載,清正廉明。辛亥革命成功后,王光張棄官歸隱。民國初期,為避戰亂,自西門城邊遷徙西敦英魁,堂稱“五柳居”。初課督子孫,種樹蒔花,自營逸園,杜門著作。后因社會人士再三敦請,遂許出山,先後任縣立高等小學校長、縣視學、教育會長、勸學所長等職,推行新文化教育,培養新人材,不遺餘力。時德化盜賊匪患四起,民不聊生,各鄉村紛紛組織團練。王光張受眾推舉為縣保衛團總,竭力主張安定地方,發展生產,奔走告誡各地民團和平共處,讓民眾休養生息。民國12年(1923年)農曆七月初一,參加永春組織的和平會,專程赴赤水調停尤賜福、陳春光部與李金標部的衝突,還經常用詩文啟迪各地民軍首領要“心田種德,勿殘生靈”。同年出任德化縣長,任內措施得宜,甚得民眾擁護。民國14年,地方復亂,王光張年屆六旬,遂再次歸隱,在家讀書賦詩。嗣後王光張受聘主纂《永春縣誌》,經四閱月完稿付梓;繼於民國16年回縣主纂《德化縣誌》,完稿后,復受聘總纂《大田縣誌》。
王光張一生多行善事,歸隱林泉三十載,抄書數百卷。民國17年,倡建登龍橋;24年,親自出面向華僑及四方人士募捐一萬七千餘元,董建縣城西門龍津鋼筋混凝土大橋。他身體力行,致力慈善事業,主辦養濟院5年,凡是無主的路旁屍體,或遇天災人禍無力收埋的屍體,或家境極端貧困的親人亡故無力埋葬者,王光張均施棺資助收埋。其時,他曾囑託賣棺木店東,凡是養濟院到店取棺,一律先記賬付棺,後由他付款,5年中施棺百部。王光張擅長詩詞,曾在大田縣主辦“掃秋”詩社,留下詩章頗多。民國25年12月病故,終年7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