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符觀
太符觀
太符觀,位於汾陽市區東北13公里上廟村,始建於金代承安五年(1196),正殿玉皇大帝及其侍者七尊泥塑,軀體高大,形象逼真,從其塑造風格看可能是明代作品。
太符觀,左右配殿內懸塑滿壁,表現後土聖母在文武侍從護衛下出巡的場景,造型藝術令人讚歎。其配殿大於正殿的設計,打破了廟宇建築的慣例,實為罕見。殿內有來狄青墓碑一座,保存完好。
太符觀
2001年06月25日,太符觀作為金至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
始建年代不詳,金承安五年(公元1 2 00 年)在觀內創建醮壇,明、清時期屢有修葺。現存建築昊天玉皇上
玉皇大帝塑像
太符觀坐北朝南,佔地面積8875平方米。兩進院落,中軸線由南至北依次建有照壁、牌樓、倒座戲台(下層為山門)、昊天玉皇上帝殿。牌坊至戲台之間,東設關帝廟,西設二郎殿;戲台至昊天玉皇上帝殿之間,東設後土聖母殿,西設五嶽殿,在後土聖母殿、五嶽殿南側各設有窯洞十孔,窯頂分別建有鍾、鼓樓。
昊天玉皇上帝殿位於觀內最北端,俗稱大殿。大殿面寬進深各三間,平面近方形。單檐歇山頂。殿前設月台,明間施板門,兩次間置直欞窗,檐下柱頭斗栱五鋪作雙抄計心造。殿內神台上設竹木神龕,龕內正中奉昊天玉皇大帝,左右侍女、天官等像共7尊,為明代塑造。殿內山牆及後壁清代繪道教壁畫共93平方米,每組畫旁列有榜題。
太符觀
後土聖母殿為東配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四柱前廊式結構,單檐懸山頂。殿內神壇及兩山牆下供奉彩塑35尊。後壁及兩山面牆上繪有“燕樂圖”壁畫,描繪聖母宮中生活場面。兩山牆壁滿布懸塑,為聖母“出行”與“回宮”場景。五嶽殿與後土聖母殿內壁畫、彩塑均為明清兩代作品。
觀內還保存有金碑1通、明碑5通、清代及民國碑3通。
太符觀建築
太符觀座北向南,正殿立於高大的台基之上,前有月台,突了了正殿的位置。正殿南向為山門,配殿分列東西兩側,整個廟區面積 6420 平方米。
正殿為昊天玉皇上帝殿,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六架椽,前後檐下及兩山檐下均置斗拱,斗拱為五輔作雙抄計心造,碩健百古樸。殿內徹上露明,梁架四緣木伏,前接乳木伏,兩山檐柱頭斗拱里轉五輔作承托丁木伏梁,翼角斗拱里轉五輔作上施抹角梁承托下平轉。屋面各脊用琉璃檐,檐口呈曲線,出檐深遠。建個建築外觀雄渾、飄逸,極富美感,為古代建築藝術之範例。殿內築神台,塑玉皇大帝坐像及待臣、侍女立像,共7尊。塑像神態各異,特別是侍女像神態非常生動,似依真人所塑。殿內三壁滿布三百六十五日值日神君“朝無圖”壁畫。
東西配殿建築結構基本相同,懸山頂,面闊五間,進深六架椽。西配殿為五嶽殿,塑五嶽四瀆及侍臣塑像,兩山持五嶽出巡、降安懸塑。東配殿為後土聖母殿,塑各種聖母及聖母侍臣、侍女像,後壁繪壁畫,表列聖母燕樂場景,兩山掛聖母去游天界,眾神俯瞰人間懸塑。
這三座殿宇大量的壁畫、泥塑、懸塑,包含了豐富的道教內容,同時也是中國古代傑出的美術作品。太符觀作為道教做法祀神的場所,雖經滄桑,仍保存這麼多的文物,實為珍貴。是山西古代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山西眾多的宗教建築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太符觀
太符觀的主要特色是它有著品位高超的建築群體和線條優美的彩塑、懸塑和壁畫。多年以來它吸引了許多建築、美術、文物、文化藝術屆的專家學者到此參觀考察。太符觀的壁畫、彩塑、懸塑、碑碣包含了豐富的道教內容,同時也是中國古代傑出的藝術作品,雖歷經風雨,但仍煥發絢麗光彩,在山西宗教建築中占具重要地位。太符觀總佔地面積為8600平方米,始建年代無考。據正殿建築風格和觀中現有金承安五年(公元1200年)《太符觀創建醮壇記》記載:始建年代當不晚於金代中期。至今至少已有800多年的歷史。
石獅子
太:為太極之略,意為至高無上的宇宙本源和實體。符:為符命之略,意為天道運行的規律和顯示其運行規律的符號和文字。道教中太極又指天地未分前的原始混沌之氣。《周易》《繫辭上》:“易有太極,產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意思是由太極產生陰陽(或天地),再由陰陽產生春夏秋冬四時,由四時產生乾(天)坤(地)震(雷)巽(xun風)坎(水)離(火)艮(gen山)兌(澤)八卦。觀:道教祭祀之地,供奉神靈和作法事的場所。傳說,道教最早的宮觀是陝西周至縣的紫雲樓,此樓原是周函谷關關令尹喜的觀星望氣之所,后迎老子在此講授《道德五千言》,即傳世的道德經。於是後人即將奉迎神仙之所稱作觀。所以太苻觀由此而來。
公交:無公交直達。可以稱作當地計程車
自駕:山西省呂梁市交城縣太汾高速 1. 沿太汾高速向西 收費路段 30.4 公里 2. 下 杏花村 出口,前往307國道 部分收費路段 2.6 公里 3. 在307國道向左轉 2.2 公里 4. 向左轉 1.0 公里
成人票:10元
兒童票:5元
·帽湯
以山藥、粉條、羊肉等為主料,上澆十多種調料製成,深受群眾喜愛。"一窩絲"烙餅,其配料考究,製作精細,也深得四方來客的讚賞。
·興縣羊雜割
以羊骨熬湯,羊雜碎切成小片放湯內煮熟,加佐料而食。味鮮美,濃香,熱量高,營養豐富,為冬令小吃。
·榆皮面餄咯
主打:榆樹皮
製法:將早春或深秋採集的榆樹皮晾乾,用石磨磨成細面,加入適量的蕎面或白面,用專用的餄咯床壓制而成。
特點:榆皮面餄咯曾經是當地人們用來度過飢荒的主要食物,經過人們的精細加工,已經成為一道美味的風味小吃,深受當地人名喜愛。
故事:傳說嵐縣曾經有過一個榆樹精,作惡多端、危害鄉里,它以童男童女為食,迫使當地百姓四處逃亡。榆樹精一路追趕在逃亡的百姓,結果路遇八仙之一的呂洞賓,他打敗了榆樹精,並教導人們以榆樹精的樹皮為食,補充氣血。從此,榆皮面餄咯就在當地廣為流傳。
·中陽柏子山羊
柏子山羊肉是中陽縣的著名傳統特產,素以鮮嫩清香、無腥膻味而聞名於省內外。被當地人譽為“土人蔘”“補心丸”,頗受消費者的歡迎。中陽縣地處呂梁山西麓。這裡滿山遍野生長著小地柏和古老的柏樹林。這裡飼養的山羊,一代又一代地以柏籽、柏葉為食,渴則飲含有相對的山泉水,故產的羊肉風味獨特,柏子羊肉由此得名。因柏籽、柏葉有養心、安神、潤燥之功效,山羊常食此物,在體內發生了作用,所產的羊肉也就與眾不同了,歷來被視為驅寒滋補珍品,為“三晉百寶”之一。柏子羊肉肉質細密,紋理清晰,味道鮮美,有獨特的柏香味。用這種羊肉烹制出的菜肴,不腥不膻,味美異常。經測定,柏子山羊肉蛋白質含量為20%多,比一般羊肉高5%左右,脂肪含量為20%左右,熱量達103萬焦耳,磷含量為151毫克,此外肉中還含有各種礦物質和維生素B1、B2等營養成分,是一種理想的保健食品。醫學界認為:柏子羊肉具有開胃健脾、理氣調血、養神安心、驅寒止痛之功效。當地的老人、產婦常把柏子羊肉作為高級滋補美食。老年人若堅持每年吃一隻柏子羊之肉,可益壽延年。正因如此,每當宰羊季節,許多省內外的美食家都爭著到此地購買羊肉。目前,中陽縣已有柏子山羊1.5萬多隻,為適應改革開放形勢的需要,該縣已成立了柏子羊協會,專門進行柏子山羊的開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