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史

唐代高適的詩作

唐代詩人高適所做《詠史》是一首詠史絕句。高適通過寫古人贈綈袍的故事來比喻現在,表達了對有才華的貧寒人士得不到同情、重視的悲憤情緒。

作品原文


詠史
尚有綈袍贈,應憐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猶作布衣看。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①尚有:尚且還有。綈 [tì]袍:用粗絲綢做成的長袍。
②憐:同情。范叔:范雎,字叔。戰國時期的范雎。由於須賈告狀,他被毒打得幾乎死去,後來逃到秦國當了宰相。須賈來秦,他特意以貧窮的面貌去相見,須賈送綈袍給他禦寒,他感到須賈還有故人之情,就寬恕須賈。出自《史記·范睢蔡澤列傳》。
③天下士:天下豪傑之士。
④猶作:還當作。布衣:指普通老百姓。

白話譯文

像須賈這樣的小人尚且有贈送綈袍的舉動,就更應該同情范雎的貧寒了。現在的人不知道像范雎這樣的天下治世賢才,把他當成普通人看待。

創作背景


《詠史》是詩人高適創作於盛唐。詩人在少年時,相當落魄,其詩歌大多感慨懷才不遇,仕途失意。這首詩正是寫於未入仕途之時。因他自以為是“天下士”,卻只得到個“封丘尉”,於是通過寫古人贈綈袍的故事來比喻現在,表達了對有才華的貧寒人士得不到同情、重視的悲憤情緒。此篇雖題為“詠史”,實則是詩人借詠史來發泄自己的憤懣。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尚有綈袍贈,應憐范叔寒。”這兩句歌詠歷史上范睢的一段故事。詩中的“尚有”,還有;“綈袍”,用一種比綢子厚實、粗糙的紡織品做成的袍子。“范叔”,指范睢。范睢字叔,故稱。詩中的“寒”,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寒冷,而應有貧寒、窮困潦倒的意思;“尚有”與“應憐”相連接。“尚有”、“應憐”,寫出須賈贈袍時的那種憐憫心態,並不以為范睢能夠發跡,更沒有看出范睢已經發跡,看出須賈只是一個平庸之人。
“不知天下士,猶作布衣看。”這兩句寫須賈並不知道範睢已貴為秦相,還把他當成平民看待。詩人在這裡是在借題發揮,意在諷刺須賈徒有憐寒之意而無識才之眼,竟然把身為秦相,把天下所重的范睢看成是布衣寒士,實在可悲可嘆。詩中的“天下士”,即國士,傑出的人才。“布衣”,代指平民。古時一般平民穿布衣。詩人是有感而發,像詩人這兩句中所說的現象,在當時的社會中比比皆是,詩人少年落魄,晚年才發跡,少年時雖然沒有范睢那樣的遭受奇恥大辱,但也沒有少遭達官貴人的白眼和冷嘲熱諷,沒有人在他沒有發跡的時候把他當作人才來看。因此詩人借范睢之事批判了這種糟蹋人才、埋沒人才的社會現象;同時,也間接地表明,自己要做一個“天下士”,要成為國家有用的人才,讓世人刮目相看。
這首詩夾敘夾議,鞭撻了須賈之輩的平庸,讚頌了范雎的美德。諷刺勢利小人,對白眼看寒士而鳴不平。詩人在詩中發古之幽情,給人一種強烈的感受,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

名家評價

《圍看來一爐詩話》:吳喬:古人詠史,但敘事不出己意,則史也,非詩也。出己意,發議論,而斧鑿錚錚,又落宋人之病。一首好的詠史詩應該具備用意隱然、含蓄不盡之特點。本詩就是這樣一篇力作,在敘述史實的過程中,詩人的深意自現。
《詩境淺說·續編》 :俞陛雲:冠蓋京華,斯人憔悴,一寒至此者,豈獨范叔。天下士之布衣淪落者多矣。達夫生平,功名自許,以忤權貴,出宦彭州。此詩其有抑鬱之懷耶。
《唐詩品》:徐獻忠:其為詩,直舉胸臆,摹畫景象,氣骨琅然,而詞峰華潤,感賞之情,殆出常表。

作者簡介


高適
高適
高適(702-765),唐代詩人。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禱(今河北景縣)人,性落拓,不拘小節,曾游薊門欲從軍,兩入京城求仕,均失意而歸。四十九歲舉道科,任封丘尉,后棄官,以後又陸續擔任過左驍衛兵曹參軍、諫議大夫、左散騎常侍,被封為渤海縣侯,是唐朝“詩人之達者”。長於邊塞詩,內容豐富,揭露了邊將的驕奢邀功、腐敗無能,歌頌了士兵們浴血奮戰、英勇殺敵的愛國精神,其詩風格沉雄勁健、氣骨凜然。他與岑參齊名,同為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人物。有《高常侍集》,今存詩二百餘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