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寺鎮

佛寺鎮

佛寺鎮,隸屬於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位於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西南部,距阜新市區20公里,屬遼西丘陵地區,南與伊嗎圖鎮為鄰,北與王府鎮接壤,東與東梁鎮交界,西同蜘蛛山、七家子兩鄉相連。轄區總面積118.53平方千米。2018年末,佛寺鎮戶籍人口12186人。

佛寺鎮名稱來自於瑞應寺。瑞應寺俗名為蒙古貞佛爺喇嘛寺,簡稱“佛寺”。1958年4月,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成立以後,撤銷佛寺民族自治鄉,成立佛寺鄉。1983年9月,公社改鄉。1995年,鄉改鎮。截至2020年6月,佛寺鎮共下轄10個行政村。

2018年,佛寺鎮有工業企業78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0個。

簡介


俯瞰佛寺鎮
俯瞰佛寺鎮
鎮政府駐佛寺村,該鎮人口1.29萬人,蒙古族占該鎮人口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土地面積119平方千米,轄13個村委會:佛寺、四家子、團山子、八道嶺、查干哈達、喇嘛溝、牛心屯、榮花、衙門、八吉營子、北河蘭、解放、水泉。
佛寺鎮是集自然風光、宗教文化、民俗民風為一體的旅遊聖地
境內有省大二型水庫——佛寺水庫,佔地面積1萬畝,蓄水量為1億立方米。
內蒙及東北地區藏傳佛教文化的中心—瑞應寺,坐落於該鎮佛寺村,該寺始建於清康熙八年,具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蒙古族人稱瑞應寺為“葛根蘇木”,漢語譯稱“佛爺喇嘛寺”簡稱佛寺,1999年被阜新市人民政府、阜新市旅遊局評為阜新八大旅遊景區之一。
佛寺鎮是少數民族蒙古族人的聚居地,是“烏力格爾”(蒙古族說書)的故鄉,有獨特民族美食“喇嘛燉肉”、“蒙古餡餅”、“手扒羊肉”等。

歷史


佛寺鎮各村各組都有其蒙古村名,各有不同的來歷:
1、葛根蘇莫(佛寺)
清康熙八年始建廟宇,廟名由康熙皇帝賜四種文字匾額,漢文謂“瑞應寺”,蒙文謂“該哈木希克卓黑如魯克赤蘇莫”。此廟由一世活佛桑丹桑布親自請求清廷資助並從民間化緣籌建,該廟因有葛根(活佛),民間通稱為葛根蘇莫(佛寺)。解放后,始進民戶形成村落,故以廟名取村名為葛根蘇莫音艾里(佛寺村)
2、助溫浩繞(東河欄)
據此地是耕種和管理佛寺廟倉土地的莊園,則稱之為他然浩繞(農莊),當時有三個他然浩繞,本村位於東側,故稱為助溫浩繞(東庄),現在的解放村二、三、四、五組
3、灰特浩繞(北河欄)
因此地屬佛寺的一座莊園,村址位於北側,故稱為灰特浩繞(北庄),原址被水庫所淹,村民分成四個小組(東遷、西遷、南遷及北遷),現仍統稱灰特浩繞
4、巴仁浩繞(西河欄)
因此地屬佛寺的一座莊園,村址位於西側,故稱為巴仁浩繞(西庄),現在的解放村一組
5、多日本各日(四家子)
據早年有四戶人家到此棲居,嗣後,取村名為多日本各日(四家子)
6依孫各日(九家子)
原系起先由佛寺鎮查干哈達村遷出九戶人家在此棲居,取村名為依孫各日(九家子)
7、寶拉克音卧棚(三家子)
早年有察哈爾、高日羅斯(郭樂羅斯)、齊木惕三氏族人在水泉旁搭起園頂屋,在佛寺廟倉土地上墾荒種田,嗣後,形成村落,通稱村名為寶拉克音卧棚(水泉窩棚),也稱朱呢卧棚,現在的解放村六隊
8、喇嘛音皋勒(喇嘛溝)
據村址於溝壑間,並出現了一位著名的喇嘛,故得村名為喇嘛音皋勒(喇嘛溝)
9、帕惕音皋勒(北溝)
其村名來歷有二:一謂原系早年在溝里先居住者各帕惕,則得村名為帕惕音皋勒(帕惕溝),二謂據溝里的土質漆黑,則得村名帕惕音皋勒(漆黑溝)
10、哈扎流皋勒(查干哈達西溝)
據北溝的走向偏斜,以得村名為哈扎流皋勒(斜溝)
11、毛仁套洛改音皋勒(查干哈達北溝)
距此地南部有一座馬頭形小山,以此稱其村名為毛仁套洛改音皋勒(馬頭山溝)
12、查不幹赤音皋(查赤溝)
原系早年曾出一位頗有名望的查不幹赤(受戒老婦),嗣後,人們通稱村名為查不幹赤音皋(戒婦溝)
13、胡熱特音敖勒(東溝)
據村北附近山頭有古代修築的圍牆遺址,人們稱此山為胡熱特音敖勒(圍牆山),後來,在其附近形成村落,則以此山名命村名為胡熱特音敖勒
14、沙日呼音艾里(團山子)
起先徙居中此地的幾戶人家均是由敖漢旗沙日呼音他拉地方遷徙到此的察哈爾人(查干塔塔爾人),後來,他們以原籍地名命村名為沙日呼音艾里(沙日呼村)
15、哈達日太艾里(東團山子)
據村址坐落於背靠哈達太山,則得村名為哈達日太艾里(岩石或砬子山)
16、巴傑音艾里(八吉營子),
其村名來歷有二:一謂佛寺一世活佛赴西藏返回時,途經青海壩州城,自此騎駱駝而行,牽駱駝的查干塔塔爾氏後來棲居此地,並以其原籍地名取村名為壩州音艾里(壩州營子),因年久語音有所變化,稱為巴傑里艾里。二謂據早年有一位寡婦有兩個兒子,長子舍不代,次子巴傑,后因只有次子巴傑獨留此村,故得村名為巴傑音艾里(八傑營子)
17、套斯胡音艾里(牛心屯)
其村名來歷有二。一謂原來由王公的屬下人來此棲居所形的村落,故得村名為套斯胡音艾里(屬下人屯),二謂原系早年由毛郝黎氏族人到此居住,曾從事榨油業,由此得村名套斯溫艾里(油脂村)
18、巴仁套斯胡音艾里(西牛心屯)
其來歷同套斯胡音艾里,因村址位於河西,則稱村名為巴仁套斯胡音艾里(西屬下人屯或是西油脂屯)
19、奈曼道布(八道嶺)
原系此地有兩戶察哈爾氏族人在18世紀中葉徙居此地,並且附近有八個圓丘,故以此特徵稱其村名為奈曼道布(八道嶺)
20、查干哈達(查干哈達)
據村落後山的岩石呈白色,故稱村名為查干哈達(白色的岩石)
21少布特音押木(小衙門)
此地有蒙郭勒津王公的墓地,由竇、田兩氏族人棲居此地看守陵墓,因看守者職務稱謂“押木”,故以此而得村名,又因村址坐落於少布特音大巴(鷹有嶺)的西側,則稱村名為少布特音押木(鷹有押木)
22、太音阿日(衙門西溝)
蒙古語俗稱活佛的母親為太太,因村址位於太太墓地的北邊,人們通稱村名為太太音阿日(太太北)
23、烏孫寶拉克(水泉)
村址西北有一水質非常清澈的水泉,則以此特徵取村名烏孫寶拉克(水泉)。對此水泉民間有一傳說:從前曾有一老人水泉上飲水,並把左隨身所帶柳木拄棍插於水泉旁,飲完水忘拿拄棍即離去,後來此拄棍紮根成活,長成了繁茂的大樹,且存活到當今
24、窯音卧朋(姚家窩鋪)
據此地原是建造佛寺廟宇時所開設的磚窯舊址,后形成村落,故以此稱村名為窯音卧朋(姚窩棚),現仍存有燒窯人居住的舊房遺跡。
25、沙巴日蘇扎(東大巴)
早年本村村址是個沼澤溝谷地,故以此稱村名沙巴日蘇扎(泥溝),此處現為灰特浩繞(北河欄)西遷之所,此處又有一稱謂:大巴那阿日(山背面),因被水庫所淹之灰特浩繞(北河欄)老莊之西有一座山(大巴),而該村落正位於山西,故得村名大巴那阿日(山背面)
26、沙那根浩繞(勺子農莊)
該村位於原灰特浩繞(北河欄)之南,因地形像勺子,故得村名為沙那根浩繞(勺子農莊),此村還有一種稱謂:愛根浩繞(碗農莊),1976年此村也被水庫所淹
27、瀘特大巴(路土大巴)
村前的巔嶺有龍狀巨石,由此得村名瀘特大巴(龍有嶺),現為喇嘛溝二組

歷史沿革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春,在佛寺地區分別建立蘇木支會、旗支會等政權;同年11月,佛寺鎮解放。
1958年4月,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成立以後,撤銷佛寺民族自治鄉,成立佛寺鄉。
1983年9月,公社改鄉。
1995年,鄉改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佛寺鎮轄佛東查干哈達、團山子、八道嶺、水泉、牛心屯、榮花、八吉營子、北河蘭、解放10個村民委員會。
截至2020年6月,佛寺鎮共下轄10個行政村。

佛寺鎮區劃詳情

東查干哈達村佛寺村水泉村牛心屯村八及營子村
團山子村八道嶺村北河蘭村榮花村解放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佛寺鎮位於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西南部,距阜新市區20公里,屬遼西丘陵地區,南與伊嗎圖鎮為鄰,北與王府鎮接壤,東與東梁鎮交界,西同蜘蛛山、七家子兩鄉相連。轄區總面積118.5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佛寺鎮境內地形屬低山丘陵地貌,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東、西、北三面環山。山脈均為南北走向。

氣候

佛寺鎮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特點是空氣乾燥,風沙較大,降雨偏少,年無霜期135~145天。

水文

佛寺鎮的伊嗎圖河幹流自東北向西南流經全鎮約8千米。流經北河蘭、佛寺、四家子、團山子村;清河幹流北向南流經本鎮牛心、榮花村約3千米,河道總長11千米。

自然災害

佛寺鎮主要自然災害有乾旱、冰雹、大風、暴雨、霜凍等。

自然資源

佛寺鎮境內礦藏有鐵礦石、玄武岩、花崗石和原硅石等。森林面積2541.7公頃,覆蓋率達25%。野生動物60多種。有玉簪花等野生藥材10多種。

人口


2011年末,佛寺鎮轄區總人口1.3萬人。轄區總面積119平方千米。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09.2人。
2018年末,佛寺鎮戶籍人口12186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佛寺鎮農業總產值7160萬元。生產肉類6395噸;畜牧業總產值2235萬元。商業網點120個,職工180人。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1.5億元,比上年增長8.5%。財政總收入1890萬元。年末居民儲蓄存款餘額4936萬元;人均儲蓄3000元。
2018年,佛寺鎮有工業企業78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0個。
農業
佛寺鎮耕地面積5.87萬畝。2011年,農業總產值7160萬元。
佛寺鎮糧食作物以玉米、高粱、穀子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29617噸,其中玉米23200噸,高粱3911噸。主要經濟作物有花生、綠豆、黃豆、紅小豆等。2011年,花生種植面積5萬畝,產量10038噸。
佛寺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77060隻;牛飼養量4466頭;家禽飼養量188萬羽。
2011年,佛寺鎮生產肉類6395噸;畜牧業總產值2235萬元。
商業
2011年末,佛寺鎮有商業網點120個,職工180人。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1.5億元,比上年增長8.5%。
金融
2011年末,佛寺鎮居民儲蓄存款餘額4936萬元;人均儲蓄3000元。

社會


教育事業

2011年末,佛寺鎮有在園幼兒27人,專任教師4人;小學在校生480人,專任教師86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在校生400人,專任教師39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務覆蓋率均達100%。

醫療衛生

2011年末,佛寺鎮有醫院1所;病床16張。專業衛生人員21人。2011年,醫療機構完成診療9875人。
2011年,佛寺鎮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5629人,參合率95%。

社會保障

2012年,佛寺鎮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379戶,人數737人,支出81.8萬元,比上年增長32.46%,月人均92.5元,比上年增長2.46%;農村五保集中供養8人支出2萬元,比上年增長5%;農村五保分散供養33人,支出8萬元;比上年增長33%;農村醫療救助38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017人次,共支出5.4萬元,比上年增長38%;農村臨時救濟1480人次,支出34萬元,比上年增長9.68%。

基礎設施

郵政電信
2011年末,佛寺鎮通信網路覆蓋全鎮。固定電話用戶2500戶,電話用戶普及率75%;寬頻接入用戶1200戶。
水利
佛寺水庫是大凌河流域細河支流伊嗎圖河上唯座大(二)型水庫。位於佛寺村東南側,與佛寺村相連,距縣城區20千米。

交通運輸


佛寺鎮境內設有阜新站阜新南站兩個火車站,以及阜新機場。

歷史文化


名稱來歷

佛寺鎮名稱來自瑞應寺。瑞應寺俗名為蒙古貞佛爺喇嘛寺,簡稱“佛寺”。

風景名勝


瑞應寺

瑞應寺內蒙及東北地區藏傳佛教文化的中心,坐落於該鎮佛寺村,該寺始建於清康熙八年,具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蒙古族人稱瑞應寺為“葛根蘇木”,漢語譯稱“佛爺喇嘛寺”簡稱佛寺,1999年,瑞應寺被阜新市人民政府、阜新市旅遊局評為阜新八大旅遊景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