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與凈化

死與凈化

《死與凈化》(Tod und Verklärung, Op.24))作於1888年,完成於1889年。是理查·施特勞斯交響詩中的傑出之作,與曲作者其它交響詩的不同之處是,它不完全是故事性的,也不完全是圖解式的,儘管它有詳細的說明文字,但是完全可以當作一首無標題音樂來聽。

它明顯受瓦格納的《特利斯坦與伊索爾德》的啟示而創作,表現一個經歷病痛折磨的人在彌留之際回顧往昔的奮鬥歷程,“當命定的時刻到來時,他的靈魂離開軀體,奔赴永恆的太空,去實現在世間未盡的壯麗理想”。

樂段


第一段

“一間陋室里燭光閃爍,一個病人躺在卧榻上。由於同死神搏鬥而精疲力竭,他陷入了沉睡。屋內死一般靜寂,只聽見時鐘嘀嗒,彷彿死亡的預兆。一絲微笑浮現在他蒼白的臉上:是否當他在生命的邊緣上徘徊時夢見了童年的美好時光?”

第二段

“但死神打斷了他的睡夢,粗暴地搖撼它的俘虜;他重新展開搏鬥。生的慾望,死的威脅!這是多麼可怕的較量!”——在這一段的高潮處出現了“凈化”的主題。

第三段

“他因拚搏而力竭,難以入眠,陷於譫妄,人生的經歷一幕一幕浮現眼前。……在死亡的痛楚中,他還在不停地找尋目標,但一切都是枉然,喪鐘粉碎了他塵世的軀殼,永恆的黑暗合上了他的雙眼。”

第四段

“在無際的蒼穹中,傳來了一聲威力無比的迴響,給他帶來了他所渴望並探求而不得的理想:拯救與凈化。”——“凈化”的主題經過變形,以炫目的光輝越升越高,直抵全曲的最高潮。

賞析


《死與凈化》所表現的內容相當奇特:一位彌留之際的理想主義者陷入對往事的回憶,從童年時光的歡樂,到青春時代的愛情。死後,他的靈魂進入壯麗澄澈的升華之境。
人們感到不解的是,施特勞斯在創作此曲之前並無身患重病的經歷,他一生中第一次嚴重的疾病發生於1891年5月,是在《死與凈化》首演11個月之後,在1889年之前也從未目睹過垂危的病人。那麼他為什麼會生出《死與凈化》的構思呢?據他自己說,一切都是出自想象。
在聽過《死與凈化》的首演后,施特勞斯的好友亞歷山大·馮·里特爾寫了一首詩描繪音樂所表現的內容,這首詩得到施特勞斯的認可,曾作為樂曲解說文字印在音樂會節目單上。當《死與凈化》的總譜出版時,里特爾寫了一首更長的詩印在總譜扉頁上。里特爾的描述雖然得到施特勞斯認可,但作曲家本人1895年寫給朋友的信中對《死與凈化》的簡單說明更適合作為聆聽此曲的提示。
《死與凈化》在音樂形式上基本遵循奏鳴曲式,包括一個緩慢的引子和一個表現凈化的尾聲。在引子中,施特勞斯將聽者帶到一位處於彌留之際的病人床邊。照施特勞斯信中的說法,這位病人很有可能是一位藝術家,曾為崇高的藝術目標而奮鬥。引子的氣氛壓抑、焦慮,一個節奏不對稱的動機在弦樂與定音鼓之間游移,表現了微弱不定的心跳和艱難的呼吸,弦樂和長笛發出疲憊的嘆息。
施特勞斯描述道:“這位病人躺在床上睡著了,他呼吸沉重,夢中的愉快情景在他痛苦的臉上顯出一絲笑意。”病人的夢境由豎琴美妙飄渺的音響開始,繼而是長笛奏出的令人陶醉的下行樂句和雙簧管溫暖的上行樂句。開頭的音樂再現后,豎琴的動機再次響起,表現病人重新進入夢境,長笛、雙簧管和獨奏小提琴相繼演奏的優美旋律意味著病人在恍惚間回到了美好的童年。這些主題被精心地編入復調織體,彷彿主人公的腦海中充滿各種紛繁的回憶。
定音鼓的猛烈敲擊結束了平靜的引子,開始了狂暴動蕩的快板部分。音樂的洶湧和粗暴表現了病痛的肆虐以及生命的對抗與掙扎。全體樂隊以極強(fff)的力度奏出一個上行主題,它表現了主人公內心強烈的求生欲。當它消失后,在全曲中起著核心作用的“理想”主題呈現出來,它以明朗的大調色彩和向上的八度跳進而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發展部在溫暖的G大調上開始,表現童年時光的旋律再次由長笛奏出,青年時代的奮鬥和業績由圓號和弦樂在施特勞斯的“英雄調性”降E大調上演奏,繼之以B大調上的熱烈傾訴,這既是愛情的喜悅,也是生命的激情。這些激動的回憶導致了病痛再次發作(由長號和定音鼓的強奏表現)。但寬廣昂揚的“理想”主題衝破陰霾,相繼三次出現,每一次都在新的調性上,每一次都更加輝煌飽滿。施特勞斯將這段音樂描述為:“儘管病痛在繼續,但生命之旅的目標在腦海里呈現,那是他在藝術中努力認識並加以體現,而未能使之盡善盡美的觀念和理想,因為世間沒有人能使之盡善盡美。”
在“理想”主題的第三次陳述結束后,引子返回,不祥的鑼聲宣告了病人的死亡,“理想”主題從黑暗中緩緩地浮現出來,在圓號和木管樂器高音區閃耀出神聖的光芒,隨後弦樂高高地翱翔到絢麗奪目的C大調上,在豐滿華麗、光輝四射的和聲所展現的浩瀚之境中平靜地結束。“死亡的時刻來臨,靈魂離開了軀體,飛升到永恆的太空,在最壯麗的形式中獲得了人間所沒有的完美”。
1887年的《死與凈化》是施特勞斯交響詩中的傑出之作,與曲作者其它交響詩的不同之處是,它不完全是故事性的,也不完全是圖解式的,儘管它有詳細的說明文字,但是完全可以當作一首無標題音樂來聽。它明顯受瓦格納的《特利斯坦與伊索爾德》的啟示而創作,表現一個經歷病痛折磨的人在彌留之際回顧往昔的奮鬥歷程,“當命定的時刻到來時,他的靈魂離開軀體,奔赴永恆的太空,去實現在世間未盡的壯麗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