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

電影金剛中的巨型怪獸

金剛是電影《金剛》中骷髏島上的一隻巨大的靈長類生物,外形類似於大猩猩,它力大無窮,在故事情節中,為保護女主安,以一己之力單挑三隻v-rex超暴龍,最終將它們殺死。

基本資料


金剛屬於一種叫做“超靈長金剛”(Megaprimatus Kong)的生物,由於電影中的是島上最後一隻超靈長金剛,所以叫金剛(King Kong),意為“王者金剛”。

關於譯名


“金剛”取自“King Kong”的漢語音譯,巨猿本名為“Kong”,“King”一詞則是人類對康冠以的頭銜,所以的意為“百獸之王康”。不過我國古代曾從佛教中引入“金剛”一詞,恰能體現康的強大力量,也算得上是信達雅齊全的譯名了。

形象來源


梅里安·C·庫珀是1933年《金剛》電影的導演,同時也是金剛的創造者。庫珀對於猩猩的喜愛源自於兒時讀過的一本名為《赤道非洲歷險記》的故事書。按照書中的描述,大猩猩被當地人稱為“叢林之王”。而且書中只提到的猩猩體型非常巨大,這給庫珀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後來甚至做過巨型猩猩大鬧紐約市的夢。
1929年,庫珀在為電影《四根羽毛》前往非洲採風時見到了一個狒狒家庭,這次非洲之旅喚醒了他對猩猩的迷戀。而在讀了朋友W·道格拉斯·博登的《科莫多的龍蜥蜴》后,庫珀想到如果安排猩猩與克科莫多龍大戰,應該能拍出一部震撼的電影。他向博登了解相關故事,博登告訴他,自己曾捕獲一隻科莫多龍並帶到紐約的動物園展覽,但科莫多龍不適應環境,最後死掉,梅里安很喜歡這個故事。他於是構想了讓大猩猩和科莫多龍大戰,大猩猩被抓獲帶到紐約展覽,然後逃脫大鬧紐約造成嚴重破壞的故事,他甚至已想好了要讓大猩猩登上當時世界最高摩天樓的場面。
金剛的形象就此誕生。

關於超靈長剛


超靈長金剛(Megaprimatus Kong),初始起源地不確定、第二起源地骷髏島(Skull Island)的巨型遠古猿猴。

生態學解構

這種學名被稱為“超靈長(金剛)”的巨型猿猴族群,到底是什麼年代抵達骷髏島的,目前已不可考。但據學者推斷,它們很可能是於兩三千年前,從亞洲內陸遷徙而來。金剛可能的祖先,被認為正是著名的史前巨型猿類生物------巨猿(Gigantopithecus)。成年體巨猿最大可長到10英尺*(約合3.048米)高,而大部分超靈長金剛體形則可達20英尺*(約合6.048米)高,如果金剛(從血緣關係及基因層面而言)確實是巨猿一族的後裔的話,它們一定曾非常迅速地適應了骷髏島兇險異常的生存環境。有理論認為,從在全島各地發現的許多與大猩猩/猿類相關的古老裝飾物與居民點遺跡看,早期金剛族員是外來人類文明帶入骷髏島的,並在人類社會中擔任人類的安保衛兵、勞工等角色,而超靈長也被人們視為了“神靈”,或是別的什麼偶像崇拜物。

生活習性

基於其它各種大型猿類的習性類推,可以想象,金剛是一種以小家庭為單位的群居動物,雌性與未成年個體在(要比前兩者大得多的)雄性個體的保護下,生活於食物充足、視野開闊,且不易被外敵發現的林中高地。作為一種典型的雜食動物,金剛的食譜以樹葉、嫩芽(特別是竹子的)、各種水果以及*(以黑猩猩作為參照)各種無脊椎生物或小型有脊椎動物為主。

交流

和其它猿猴一樣,社會交流及相應的溝通技巧,是維繫金剛族群穩定性的重要環節之一,其中不僅包括了用以確定不同個體在族群內社會地位的吼叫聲,也涵蓋了如主軀幹姿勢及多樣化、差異性明顯的肢體語言;其中,最為標誌性的,莫過於“敲擊胸脯”這一動作。除起到驅叱同族競爭者以外,“敲擊胸脯”的動作也是威嚇具有危險性的外襲之敵,但有時,即便只是幾下混濁不清的咕嚕聲,也僅足以嚇退部分骷髏島上的掠食者。所以,無論是敲擊胸脯還是鼻息,都只是發動最後攻擊的前奏,特別是在面對未成年個體遭受巨大危險之時,成年個體所要採取的行動就遠不可止於此:對於金剛一族而言,“新鮮血液”能夠茁壯成長甚至撐起家族的一片天,過程又是那般艱難而漫長;但新族員的凋零卻是如此輕而易舉,對於一頭超暴龍(毀滅君王龍)(Vastatosaurus Rex)來說,只要有一丁點兒突入的空隙,一隻尚嗷嗷待哺的金剛幼崽,都能變成一頓“只費舉手之勞”的可口大餐。

情商

多數情況下是原發性動機。但就像所有的大型猿類一樣,金剛性格多元,具備複雜的社會行為。特別是在傳遞訴求、不滿與憤怒時,金剛對此的表達方式是相當“開放而感人的”。

能力與謀略

對於一隻毀滅君王龍來說,一隻【完全長大的】成年雄性金剛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勢均力敵、極具挑戰性的對手。介入搏鬥時,金剛能以其蠻力將體重與他/她相當甚至超出數倍的東西托舉而起或猛然扔出。儘管“一對多”戰役在金剛的族譜紀傳史上並不少見,但能夠以一己之力【擊殺】三隻毀滅君王龍的成員,目前有記錄在案的也只有“王者金剛(King Kong)”一位。憑藉著智商的優勢和靈巧的雙手,即便是一般的金剛也能通過製作相對原始的工具-----如棍棒或石器等,將至少一隻毀滅君王龍驅逐出自己的地盤。當然,抓攫、撕扯、啃咬等也屬金剛的“常規戰術動作套路”之列。不過,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對於未成年的金剛們來說,他們/她們最需要敬而遠之的,還是族群內部的那些成年個體;畢竟,一隻能擠出連巨型蜥腳類恐龍都無法忍受的20,000磅/平方英寸咬合力的成年金剛,是未成年個體生命的最大威脅-------無論是敲碎一隻幼崽的天靈蓋,還是扯掉一隻毀滅君王龍的顎骨,都不過是為了消除族群【既有】領袖們未來可能面臨的權力競爭罷了。

外表

多為典型大猩猩樣貌,四足站立時高約18英尺*(約合5.486米),兩足站立時高約25英尺*(約合7.62米)。通體覆蓋著濃密厚實的深黑色毛髮,部分年紀更大的雄性會和非洲山地大猩猩一樣,從頭頂、後腦勺到背部覆蓋有銀灰色的鬚髮。一般來說,能達到“王者金剛”這個體量的同類個體,體重及身高能去到8噸多,21英尺左右。註:這裡的身高是指“超靈長剛”的普遍身高,電影中則是“王者金剛”

食物

超靈長金剛是以植物為主食的雜食性動物。和大熊貓一樣,它們特別喜歡吃竹子以及其它植物,不過偶爾也會開開葷。

天敵

在一隻超靈長(金剛)的一生中,有許多敵人,而毀滅君王龍正是其中最強的一個,同時後者也和強掠戾龍/戾匪龍(Avarusaurus Populator)、譎掠牛龍(Predatoritaurus Mystery)、角鼻龍(Ceratosaurus)、凶獵龍(Venatosaurus)、嗜蟹銳刃爪龍(Aciedactylus)、仇雙齒鱷(Foetodon)和污怖蝠(Terapusmordax)等動物一起,構成了對未成年體金剛的長期威脅源。完全成長的雄性超靈長(金剛)是所有“處世經驗豐富”的毀滅君王龍們最不願意糾纏的死敵,但其中個頭最大的毀滅君王龍又常常扮演著導致“靈長幼體們剛一呱呱墜地就凄慘團滅”的主要黑手。自古以來,戰爭一直是檢驗裝備性能的關鍵所在,毀滅君王龍賴以為傲的武器是可輕鬆碾碎一切骨頭的巨顎和如同坦克裝甲一般堅硬的皮膚,而金剛也會毫不吝嗇地祭出它們的慧心、巧手、犟拗與驚人腕力。無怪乎不管是“剛家的小崽”還是“龍家的少年”,見了自家的“大人”都得屁滾尿流地躲了個去。在骷髏島,就像在地球其它角落裡一樣,為保證權力霸業萬世永系,殺幼之事已是“家常便飯”。大多數情況下,成年金剛與包括毀滅君王龍在內的大型獸腳類恐龍的交手都是“蜻蜓點水”,開始彼此呼喝幾聲、做姿勢,嚇唬對方几下就完事了。但如果所涉得標的物,是切身之利益、尊嚴或僅僅是某個“大家都好奇、想獨自把玩的新鮮東西”而無法退讓之時,那兩強的遭遇,就會颳起血雨腥風。但對其它比前者小一些、但成群活動的掠食者-----如凶獵龍或仇雙齒鱷,金剛也不會掉以輕心;因為雖然後兩者驅逐起來或殺起來都相當輕鬆,但論危險程度,它們一點兒也不亞於大型獸腳類恐龍。另外,就像其它各種猿猴一樣,超靈長(金剛)的族群內部也派別林立,內戰的導火索隨時都可能被引燃-----尤其是在狹路逢雙雄之際。

滅絕原因

由於歷史記載為各種原因而斷層的緣故,骷髏島金剛一族不同個體的死亡原因還不能明了。不過,學者推斷,該地區不穩定的地質活動,特別是骷髏島例行的大地震,以及火山爆發、洪水、季節性風暴,當然還有骷髏島本身存在的各種掠食者、惡劣的環境,乃至在過去一段歷史時期曾發展壯大的島上土著人類文明,都有可能是金剛族員挨個或突然集體喪生的罪魁禍首。

登場作品


電影
1933年《金剛》
1933年《金剛之子》
1938年《在江戶出現的金剛》
1959年《猩猩王大鬧天宮》
1960年《黃飛鴻大戰猩猩王》
1962年《金剛大戰哥斯拉》
1967年《金剛的逆襲》
1976年《金剛》
1977年《猩猩王》
1986年《金剛復活》
2005年《金剛》
2017年《金剛:骷髏島》
2021年《哥斯拉大戰金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