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魚節
殺魚節
屆時,天剛亮,男人便下河捕魚,從河裡叉起一條條鮮魚,架起鐵鍋,燒起黃火,用河水煮著鮮魚,喝著米酒,吹起蘆笙,唱著山歌,祭天求雨,女人做好飯後,送到河邊,舉行家庭“魚宴”。遠道來客,不論相識與否,都被“搶”入席。晚上,男女青年互相邀約到寨里吹蘆笙、唱歌、談情說愛。祝願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農曆三月初九,在龍里和貴定縣周邊的苗族人家有著一個歡度傳統的殺魚節。殺魚節一般從三月開始,祭天開河殺魚的日子,主要是由各寨的“魚頭”(通常是已寨子里威信高、年紀大的“寨老”擔任)發出通知,然後各寨互相轉告。採摘化香葉的數量按照各戶男人數量分攤。有魚叉的男人要多摘,無魚叉的但有網兜的少摘。看摘著的樹葉的多少一般用眼睛估量,少則補,要不就不給予參加殺魚。
把採摘來的樹葉送到河水的上游水口處,要木棒或石頭搗爛,半夜時撒於河中,天亮時,葯汁恰好流到舉行殺魚節的河段,把魚鬧昏,帶“魚頭”祈禱幾句后,宣布殺魚開始。在河岸邊的男人們,把手中的魚叉投向河裡漂上的魚,然後收網提叉。如果,其間有兩人共叉著一條魚的,就把魚一砍為二,一人一半。這樣的習俗一直沿襲到現在。
在男人殺魚高潮時,女人們在家準備豐盛的午餐,有臘肉、香腸、糯米飯糰和自家釀的米酒。到了中午,女人和孩子就穿著節日盛裝,帶著做好的午餐來到自己丈夫和孩子殺魚的地方,拾起乾柴在河邊搭起鍋灶,用清水煮河魚,坐飲佳釀。這樣就意味著消除百病、風調雨順,獲得豐收。要是有外來人來看熱鬧的,又不相識的人,人們都爭著把他(她)們拉到自己家的火篝邊一同飲酒賀節。
同時,姑娘們拿著自己家的糯米飯糰主動送給小夥子們吃。小夥子喜歡誰就接誰的飯糰來吃;如果,不喜歡就拒絕。這一天,那家請到的客人最多,就說明誰家主人好客、熱情、來年收成就有好的希望。吃好喝足后,太陽西下了,而山歌也四起來了。晚上,遠道來的年輕小夥子、姑娘藉此走親訪友,談情說愛,吹木葉、唱山歌,幽會在山岡密林中。
開展殺魚節活動的河段在福泉市境內的棉花洞至兩岔河20多公里河段,分棉花洞、谷汪深、大沙壩、竹林腳、沙灘、大花水六個小地段舉行殺魚。
殺魚節最熱鬧的河段是竹林腳和大花水,每年彙集的人數可達萬人以上。
在清水江兩岸,聚居著西部方言羅泊河次方言的這支獨特的苗族支系,人口有4萬多人。這支苗族,史稱“西苗”;自稱mjo31;他稱“花苗”,大致是在唐末宋初因戰亂遷徙到清水江流域拓荒定居的。殺魚節是這支苗族同胞們在這塊獨特的土地上保存下來的對遠古先民漁獵社會生活的儀式性記憶,是漁獵文化向農耕文化過度的文化遺存,年代之久遠已無從查考。苗族《花嶺記》記載:“玩耍十八郎妹分,雷鳴兩岔哥會娘。兩岔河是殺魚灘,瓮漳瀑布魚飯堂。浪口花水比釵舞,江邊後庄殺魚郎。”《花嶺記》由世代口耳相傳,直到清代才用漢語形式編錄。
殺魚節,苗語稱“停米”,意為“殺魚”。每年的農曆三月,是清水江畔的苗族人民的傳統殺魚節的時間。殺魚活動分六個河段,按照村寨劃分的習俗,每年殺魚節的具體開始時間,都由“約頭”提前派人通知各寨的“魚頭”開會商定。一般根據當年的氣候而定,以山上的化香樹葉長到五六寸長的時間確定為開始殺魚節的時間。因為,殺魚之前,先要用化香樹葉舂融後放到河裡將魚鬧昏,據魚頭介紹,化香葉太嫩和太老藥性都不行。殺魚節開始的時間確定后,從最下遊河段開始殺魚,每隔三天,殺魚的河段往上游移動一段。各個河段開始殺魚前都要舉行相應的祭祀儀式,並通知邀請上下游各寨的人都可以來參加。殺魚節從開始,延續二十餘天,是清水江兩岸苗族傳統節日中活動時間最長的一個節日,每年彙集的人數可達萬人以上。殺魚這天,天亮前,婦女不能出門背水或做其他事。相傳若在路上碰上男人就不吉利,不是殺不到魚就是回不了家。直到男人們都出門離開寨子后,婦女們才在家裡忙碌起來。她們背水,做飯,磨豆腐,煮香腸臘肉,到中午時分,她們穿上節日盛裝,帶上自製土酒和佳肴給男人們送“魚飯”。姑娘們也相約成伴,腰籮里裝上自家準備的花糯米飯,送給殺魚的小夥子們吃。誰的飯糰吃光了,誰就最受小夥子們青睞,誰就感到高興,父母也覺得自豪。殺到魚后,大夥就在岸上燒起堆堆篝火,用三顆石頭支起鐵鍋,用清水煮鮮魚。大家吃著鮮美的清水煮鮮魚,喝著自家釀造的美酒,談笑風生,盡情歡樂,直到夕陽西下才沐浴著晚霞回家。遠道而來參加殺魚節的群眾還藉此機會串親訪友,聯絡感情,共享節日的快樂。而青年人們,則嬉戲打鬧,談情說愛,吹木葉,唱情歌,幽會在清水江邊的山崗密林之中。吃完“魚飯”,青年叉手們趁興到鄰近的小支流上,開展“殺叉桿”比賽。健兒們分站河的兩岸,對殺魚。一方將空叉向對方殺去,另一方郵發迎面殺來。你來我往,銀叉翻飛,水花四濺。都力圖把對方的魚叉殺中,一旦殺中,立即把對方的魚叉拖回來,或把對方的叉桿殺斷,迎來觀眾陣陣掌聲,直至傍晚盡興而歸。“殺叉桿”已成為殺魚節中的一項苗族傳統民間體育競技活動。
參加殺魚的男性苗胞,每人必備魚叉和魚串。魚叉是鐵制的,分四齒、五齒、六齒三種。齒鋒尖利有倒鉤,裝上二到三米長的竹柄,柄系一條長繩,長八至十五米。繩的另一端縛在手腕上,以便飛叉殺魚收繩提叉。魚串用麻和棕絲做成,兩端穿上竹片針,作串魚用。
到江邊殺魚時,每人背一包舂融了的化香葉(一種野生木本植物,能毒魚)交給“魚頭”(苗語叫“笛把”),統一堆在江的兩岸。所交的化香葉,要大致達到通知規定的數量,如差得過多,“笛把”要叫他補交,否則不能參加殺魚。不帶和少帶化香葉的人,當場會受到群眾的指責。主持人“笛把”是由有聲望的寨老或殺魚能手充任,負責主持和維持殺魚節秩序。在整個殺魚活動中,凡是參加殺魚的人,都必須按照寨俗河規行事,否則“笛把”有權對違章人的殺魚工具進行沒收或砍斷叉桿。還要選一批年輕力壯的小夥子當投藥手,其餘的人聚集在河的兩岸準備殺魚。
清水江苗族殺魚節是個別性非常獨特的一種文化現象,也是一項古老的苗族文化遺產。這個傳統的殺魚節,起源於何時,未見記載。據羅泊河次方言苗族《花嶺記》中記載:“滇黔山區好地方,雲貴山窩苗家莊。高山峽穀苗家寨,先居龍頭重安江。祖籍江西朱市巷,唐末宋初離籍鄉。古祖八平八萬洞,起先江西填湖廣。九百荒壩無人煙,十八戶姓散四方。姓王藍羅向蔡,李宋楊陳尚袁張;侯顏嚴金吳謝先,續盧史馬文黎姜。”這支苗族所述的十八姓氏,現在都有,他們分居在清水江兩岸的福泉、龍里、貴定、開陽等地。殺魚節是苗族同胞對遠古先民漁獵社會生活的一種儀式性記憶,經過後來的演變,又和祈雨的宗教活動扯上了關係。有一個當地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天王爺有一個才貌超人的公主,有一天突然得了重病,天宮裡的仙丹妙藥都用遍了,沒有把公主的病治好,天王爺萬分著急。後來聽說人間江河裡的百魚能治百病。於是,天王爺就派天兵天將下到人間,到江河裡去捕捉一百種魚熬成魚湯,讓公主喝下。不幾天,公主的病慢慢好了。天王爺為僚感謝人間江河裡的魚,就命雨神祇把雨降到江河裡,讓魚生息繁衍,需要時好給公主用,不準把雨降到別的地方去。由於雨不降到田地里,天下大旱,莊稼種不上,住在高坡上的苗家人很憂愁,他們挨家換戶殺豬宰牛,祭天求雨。最後連雞鴨都殺光了,也沒有感動天王爺,降下一滴雨水來種莊稼。
有一年三月,苗族群眾實在找不到什麼作祭品了,一個苗王“笛把”吩咐大家上山去砍化香葉來春爛,撒到河裡把魚鬧昏,捉魚來當供品。雨神急忙向天王爺稟報說:“人間把公主的救命魚都捉來當祭品了。”天王爺聽后,傷心得哭了三天三夜,他的淚水化成雨水,下了三天三夜,普降到大地上,滋潤了乾旱的土地,人們才種上了莊稼。
1、殺魚節是苗族遠古先民漁獵社會生活在農耕社會的儀式性記憶,后又演變和祈雨有關,具有明顯的宗教性質。殺魚節延續二十餘天,是清水江兩岸苗族傳統節日中活動時間最長的一個節日。
2、殺魚節期間,人們趁此機會在走親訪友,苗族青年男女們穿上節日盛裝,吹木葉,唱情歌,嬉戲打鬧,談情說愛,幽會在清水江邊的山崗密林之中。也是這裡的苗族同胞們社交和青年們談情說愛的一個節日。
3、吃完“魚飯”,青年叉手們趁興開展了“殺叉桿”的比賽,而殺魚節的殺魚活動本身也是非常鍛煉和消耗體力的一項運動,所以,殺魚節又是一項這支苗族獨有的民間體育競技活動的節日。
由於這支苗族的獨特性和其所處地域的獨特性,殺魚節是這支苗族和這塊地域上獨有的一個民族節日,其所具有的規模、參與性、時間長度及內容的豐富等方面,都具有鮮明的獨特性。它既是苗族遠古先民漁獵社會在農耕時代的儀式性記憶,是漁獵文化向農耕文化過度的文化遺存,也是集民族宗教、文化、社交、體育、娛樂為一體的社會事象,蘊涵著清水江兩岸苗族人民豐富久遠的歷史變遷和源遠流長的宗教意識,對研究整個苗族的歷史、文化、民俗、宗教等和豐富民族的文化生活都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由於受過度捕魚,江內大魚較之以前少了許多;加上受市場經濟影響,村裡的青壯年男性多外出打工,沒有人再重視這一傳統的苗族活動。再加上現代科技知識的普及,使村民們意識到:每年雨水的多少,五穀的豐登,只有靠科技手段加以解決。村民們漸漸淡化了這一傳統節目。使這一古老的民族活動日不再是村民們每年僥首期盼的盛事。
殺魚節,當地人又稱求雨節。“漁頭”一般由村中德高望重的長者擔任,主持殺魚節的各項儀式。光中村村委會主任王岳的父親是前任漁頭。子承父業,而且自身的殺魚技術高超,王岳自然得到了村民們的認可。用來捕殺魚的魚叉卻像是一段歷史的見證。魚叉有鐵制和竹制的。鐵制的魚叉分四叉和六叉兩種,齒鋒尖利有倒鉤,魚桿長約2-3米,魚竿的柄部系一根20-30米的細繩。新竹做的魚叉桿韌性好。
殺魚節實際上是當地人的一種娛樂活動,人們目的並不在於捕魚,而是趁機歌舞遊玩,走親訪友。
捕魚時用魚葯幫助。據說,魚葯是當年老苗王冒著生命危險采來的,魚葯的麻醉程度既要有效又不能過多傷及魚苗。“化香葉”可令魚昏迷,但魚在昏迷后卻沉到河底。看不見魚就殺不到魚。於是,苗人在“化香葉”中加入一種能刺激魚眼的草藥“中保羅”。魚吃了後會不停地向水面上跳躍,人們再用魚叉殺魚就方便多了。魚葯的配製並不複雜,采來的“化香葉”、“中保羅”要先切碎、晾乾,再舂成粉末,根據一定的比例配成魚葯。“苦檀子”毒性較烈,一般不使用。
魚吃了葯就如人喝了酒。魚受麻醉的時間與其大小和種類有關。魚在流動的河水中會很快蘇醒。殺魚者要眼疾手快。另外,別看兩岸的陣容龐大,殺魚節中真正殺到的魚全加上也不過百來斤。現在,兩岔河的水質已不如從前,魚也少了。殺魚規定的河段內,平時不允許大家捕魚,殺魚節后,也要養護一段時間。
殺魚節當天早上,是村裡最忙的時候。奇怪的是,出出進進的卻都是男人,沒了女人的蹤影。據當地老人說,殺魚節像是男人的節日,女人一般不參與準備工作。殺魚節的前夜,夫妻不能同寢;殺魚開始之前,男女不能見面,如在路上不巧遇到,相互要說些吉祥的話;去河邊殺魚時,男人走上游,女人走下游,到了河邊,約束自然解除。如果誰犯了規矩,不但殺不到魚,而且回不了家。
女人們其實沒有閑著,她們正在廚房忙著備魚飯。殺魚節時,全家人都去河邊聚餐,魚飯是自家製作的臘肉、鹽蛋、香腸,米酒自然是不能少的。鄉親們聚在一起,划拳猜令,好不熱鬧。
在通往河邊的幾個路口旁,我們遇到幾位一臉嚴肅的哨兵,是“漁頭”派出的“欽差大臣”。不帶魚葯的人被看成是偷獵者,魚叉將被沒收或劈斷。不管天王老子,沒有魚葯就過不了哨卡。據說當地的一位行政長官扛了根魚叉來湊熱鬧,哨兵沒有同意他下河,而只好打道回府。
如果村民的兩把叉同時刺到一條魚,“欽差大臣”將視不同情況作出裁決。若是彼岸一人,則將魚從中剖開,每人一半;若都在同岸,就將魚砍成兩截,各取一半。老規矩是約定俗成的,村民們不會因此發生爭執,可“大臣”們卻認真地履行自己的責任。這份工作全是義務勞動,想吃魚,還得憑自己手上的技術。
“下藥了!下藥了……”王岳站在二岔河的源頭,發出命令。“下藥”的消息一路向下游傳去,人們的叫喊聲回蕩在兩岔河河谷之間。幾十袋魚葯同時倒入河中,魚葯在河水中泛起一個巨大的白色浪花,翻滾著向下游衝去,河面上瀰漫著一股魚葯散發出的香味。沿河兩岸數萬人頓時騷動起來。靜候岸邊的男人們都像是機警的獵手,兩眼緊張地盯著河水,捕捉著水面上每個微小的波紋變幻,手中的魚叉蓄勢待發。接下來就是看誰的眼疾,誰的手快了。
傍晚時分,盛裝的女人們提著米酒、臘肉來到岸邊。河邊吃魚飯就像是一次大型的野餐會,女人們等候在二岔河終端的沙壩和草地上,擺好酒菜,迎候家人和朋友。
深夜11點鐘,晚餐終於擺上了桌。晚餐是一條鯰魚。鯰魚按照傳統習慣做成“清水白魚”。製作過程十分簡單,魚切成大塊,清水是這道大菜唯一的“佐料”,煮開即可,端上桌時,加一碟辣椒蘸水。村裡沒有一家以捕魚為生的人家,平常想吃魚也不太容易。殺魚節的魚一定要當天吃,主要是魚比較新鮮,魚葯本來就是中草藥,對人不會有傷害。
“殺魚節”是開陽的一大傳統節日,都屬於男人們的節日。“殺魚節”也叫魚獵節,苗語稱“停米”。和開陽一起舉辦“殺魚節”的還有貴定、龍里、福泉三縣苗族同胞。這項活動具有濃厚的原始群居守獵的生活遺風,一般都是選在清明節前後舉行。殺魚的地點通常選在四縣交界的清水江約10公里長的河段,屆時,沿河兩岸的近3萬名苗寨村民,都會自發聚集到這裡來參與殺魚活動。
“殺魚節”又被當地人稱為求雨節。相傳,古時有條惡龍因不滿苗家人的勤耕善織和谷滿倉滿,而變成魚來到人間,並施法使人間久旱不雨,顆粒不收,苗家人紛紛背井離鄉。逃難途中,村民們得一老翁指點:“要想天降大雨,必須戰勝惡龍。”一位名叫谷兵的後生便自告奮勇,找惡龍算帳。最後,惡龍被治服,而谷兵也因傷勢太重離開人世。苗家人為紀念英雄谷兵,決定每年舉辦一次“殺魚節”,到清水江邊殺魚祈雨,以求民調雨順,五番豐登。
當然,今天的“殺魚節”不再是與惡龍大戰,參加殺魚的人家只需採集一些“化香葉”、“中保羅”、“苦檀子”等中草藥,交給村裡的“漁頭”,就獲得了殺魚的資格。上山採藥是姑娘和小夥子們的專利。採藥時節也是年輕人談情說愛的好機會。姑娘們三五成群個個身著盛裝,環佩叮噹,一邊採藥一邊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姑娘會主動邀請小夥子在“殺魚節”時一起吃魚飯。“漁頭”一般由村中德高望重的長者擔任,主持“殺魚節”的各項儀式。
節目當天,四縣苗鄉傾巢出動,男人們肩扛魚叉和藥包,婦女們身穿盛裝,挑著米酒和魚飯,男女不能同路,男走上水,女走下游,從條條山路彙集到河邊。太陽當頂的時候,沿河兩岸已是人頭攢動,叉桿如林。在“漁頭”的指揮下,男人們將葯泥堆在河中礁石上,手持鋼叉威嚴挺立,專等“漁頭”下令殺魚。
下午三點左右,“漁頭”手抓藥泥,口中念念有詞,將一把葯泥拋向江中,高呼一聲“放”!頓時,幾萬斤葯泥同時推入江中,江水瞬間變成一條“黑龍”奔騰而下。守候一旁的男子漢們飛叉而去,一條條輕度麻醉、失去自控能力的大魚被殺中。殺魚者追逐著“黑龍”,逢岩爬岩、逢坎跳坎,如履平地。十里河灘猶如十里古戰場,群情激昂,殺聲震天,歡呼四起,異常壯觀。“黑龍”滾滾向前,人流滾滾向前,人們的歡笑聲,似一支雄壯的樂曲震撼山谷。
黃昏時分,殺魚的人們肩扛大魚,帶著勝利的喜悅陸續來到河段終端兩岸的沙壩里、草坪上。盛裝的女人們則早已擺好魚飯和米酒,迎候家人和朋友。一圈圈、一堆一堆的人群,如一朵朵盛開的刺莉花,人們相互敬酒祝福,划拳猜令,好不熱鬧。
“殺魚節”吃魚飯就像是一次大型的野餐會。魚飯的好壞代表著女人的賢惠,誰家的菜做得好,誰家的客人多,在女人眼中是最有面子的事。她們一邊招呼著自家的男人吃飯,一邊卻盯著別家的魚簍,互相炫耀著自己男人的戰績。如果送魚飯的是未婚的姑娘,一定要有糯米飯糰。糯米飯糰是姑娘、小伙們傳情達意的信物。小夥子看上誰家的姑娘,會主動討要糯米飯糰。誰的飯糰吃完了,表明姑娘的追求者多,家
在“殺魚節”當天,如果有外地客人前來,苗家人一定會盛情歡迎,這家請過去,那家拉過來,又是敬酒,又是拈肉,猜拳行令此起彼伏。吃完魚飯後,老人和小孩陸續回家,未婚男女雙雙對對藏入夜幕,躲進叢林,互訴衷腸。
漁獵節的最後一個活動是殺火把魚,人們一手舉火把,一手執鋼叉從河段終端殺到首端。兩岸兩條“火龍”,蜿蜒而上。高山俯瞰,火焰雄雄,波光磷磷,山水輝映,別具妙趣。
在頭一天天亮前,不準女人出門抬水或做其它事,要是在天亮前先出門去抬水碰上男人的,就意味著今天的殺魚節不會順利,殺不到魚,回不了家。所以,一定要讓男人走出家門摘葯葉后,女人才能走出門做事。
在很久以前,天王爺有一個長得非常漂亮的公主,她聰明伶俐,才貌超人,天王爺寵愛得象掌上的明珠。一天,公主突然得了病,天王爺非常焦急,派天兵天將送來了天宮的仙丹妙藥,采來了昆崙山的靈芝草,挖來長白山的人蔘娃,撈來大海的珍珠。但是,這些葯都沒有治好公主的病。眼看公主的病情一天天加重了,天王爺急得飯不思,茶不飲。後來天王爺聽說“人間江河裡,百魚治百病”,於是就派天神下到人間,從江河湖海里捉來一百種魚,熬成湯,端給公主。公主吃了魚湯后,不幾天,病就好了。為了感謝魚的救命之思,天王爺命令保護江河湖海里的魚類,不準任意傷害它們。天王爺還命令雨神把雨都下到江河湖海中,不許給人類一滴。
此時,天下大旱,草木枯黃,莊稼無法下種,苗家人十分憂愁。於是鄉親們殺豬,宰牛,祭天求雨。可是,天王爺仍一滴水也不給人類。最後,豬牛都宰殺完了,在三月初九這天,鄉親們從江河裡捉來一些鯉魚、鰱魚、鮭魚、鯽魚和娃娃魚,來代替豬牛供品,敬天求雨。誰知天王爺看到人間為了雨水活活地殺死了他的恩魚,想到魚對他女兒的救命之恩,天王爺傷心得痛哭起來。他這一哭,就是三天三夜,哭得烏雲滾滾,狂風大作,電閃雷鳴。天王爺的淚水化成了傾盆大雨,從天而降。雨下了三天三夜,遍地流水,灌滿了農田,滋潤了草木。
直到現在,龍里的平坡,貴定的光明,福泉新安寨的苗族人民,每年三月初九這天,都到河邊去過“殺魚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