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黃兜蘭
木蘭綱天門冬目蘭科植物
杏黃兜蘭(學名:Paphiopedilum armeniacum S. C. Chen & F. Y. Liu )是蘭科,兜蘭屬的地生或半附生植物,屬於國家一級保護植物。葉基生;數枚至多枚,葉片帶形、革質。花葶從葉叢中長出,花苞片非葉狀;子房頂端常收狹成喙狀;花大而艷麗,有種種色澤;中萼直立,花粉粉質或帶粘性,退化雄蕊扁平;柱頭肥厚,下彎,柱頭面有乳突,果實為蒴果。2-4月開花。由中國植物學家張敖羅於1979年初次採集;1982年經陳心啟、劉方媛定名。
杏黃兜蘭花大色雅,含苞時呈青綠色,初開為綠黃色,全開時為杏黃色,花期長達40-50天,罕見的杏黃花色填補了兜蘭中黃色花系的空白,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概述圖片是植物杏黃兜蘭,圖片來源)
杏黃兜蘭 - 墨線圖
花葶直立,長15-28厘米,淡紫紅色與綠色相間,被褐色短毛,頂端生1花;花苞片卵狀披針形或卵形,長1.3-1.8厘米,淡綠黃色並有紫紅色斑點,稍被毛;花梗和子房長3.5-4厘米,被白色短柔毛;子房有6條鈍的縱棱;花大,直徑7-9厘米,純黃色,僅退化雄蕊上有淺栗色縱紋;中萼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2-4.8厘米,寬1.4-2.2厘米,先端近急尖,背面近頂端與基部具長柔毛,邊緣具緣毛;合萼片與中萼片相似,長2-3.5厘米,寬1.2-2厘米,先端鈍而不裂,背面具長柔毛並有2條鈍的龍骨狀突起,邊緣具緣毛;花瓣大,寬卵狀橢圓形、寬卵形或近圓形,長2.8-5.3厘米,寬2.5-4.8厘米,先端急尖或近渾圓,內表面基部具白色長柔毛,邊緣具緣毛;唇瓣深囊狀,近橢圓狀球形或寬橢圓形,長4-5厘米,寬3.5-4厘米,基部具短爪,囊口近圓形,整個邊緣內折,但先端邊緣較狹窄,囊底有白色長柔毛和紫色斑點;退化雄蕊寬卵形或卵圓形,長1-2厘米,寬1-1.5厘米,先端急尖,背面具鈍的龍骨狀突起。花期2-4月。
生於海拔1400-2100米的石灰岩壁積土處或多石而排水良好的草坡上。附生於岩壁。兜蘭沒有貯藏養料的組織,需保證喜涼品種的休眠期。冬季大多數兜蘭都有要求比較乾燥、光線充足的生長環境。栽培兜蘭時花形大、著花多的植株比較喜溫,較適合把它們放在室內培植。用作插花的兜蘭花形宜大且圓,故不可一味追求花朵的數量而忽視其質量。
杏黃兜蘭一經發現,便在國際園藝界引起轟動,在香港被譽為“金童”、“金兜”,在世界蘭花展中多次獲得金獎。國際上每株賣價高達8000美元,以致濫挖濫采和走私出境猖獗;加上生態環境破壞、產地範圍小、原生種群小等原因,杏黃兜蘭已處於滅絕邊緣,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物種,具有“蘭花大熊貓”之稱。
杏黃兜蘭自2010年12月1日起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評估為全球範圍內瀕危(EN),種群數量呈下降趨勢。
杏黃兜蘭
兜蘭盆花生產需要3到5年,由於其花形奇特、花色豐富、花期持久,且容易管護,在12到30攝氏度範圍能生長,室溫23度環境下能正常開花,因此頗受家庭消費者喜愛,市場需求潛力巨大,是值得開發生產的蘭花種類之一,也是發展小盆栽產業的新興品種。
杏黃兜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