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藝術劇院
中國青年藝術劇院
中國青年藝術劇院,中國話劇團體,1949年4月16日成立於北京。
前身是1941年延安成立的延安青年藝術劇院,由四川旅外劇人抗敵演劇隊、西北青年救國會總劇團以及小小劇團組合而成。1943年劇院同延安部隊藝術學校合併,組成聯防軍政治部宣傳隊。抗日戰爭勝利后,又與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部分成員組成東北文藝工作第二團。1949年進關抵達北京,成立了直屬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領導的中國青年藝術劇院,第一任院長是廖承志。1952年6月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劇院始終把廣大青年作為主要服務對象,尊重當代人的審美追求,創造當代人的舞台藝術形象。1985年7月前共演出多幕劇 122部、獨幕劇77部。在這些劇目中有《鋼鐵運輸兵》、《霓虹燈下的哨兵》、《幸福》、《李雙雙》、《遠方青年》、《楓葉紅了的時候》、《權與法》、《可口可笑》、《街上流行紅裙子》、《雙人浪漫曲》等反映現代生活的作品。劇院還演出了一批革命歷史題材的作品,其中有《愛國者》、《劉胡蘭》、《紅色風暴》、《豹子灣戰鬥》、《杜鵑山》以及第一次在舞台上塑造周恩來形象的《轉折》、賀龍形象的《曙光》等。另外演出了蘇聯著名話劇《保爾·柯察金》、捷克斯洛伐克的《尤利烏斯·伏契克》以及法國的人民戲劇《櫻桃時節》(即《巴黎公社》)。劇院把“五四”以來的優秀劇作作為劇目建設中的重要部分,其中有郭沫若的《屈原》,夏衍的《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細菌》,田漢的《麗人行》,曹禺的《家》(根據巴金同名小說改編)、《原野》,陽翰笙的《天國春秋》,吳祖光的《風雪夜歸人》以及田漢新作《文成公主》、老舍新作《方珍珠》和《西望長安》、《神拳》等。劇院同時將世界名劇Н.В.果戈理的《欽差大臣》、H.易卜生的《娜拉》、А.П.契訶夫的《萬尼亞舅舅》、J.C.F.席勒的《陰謀與愛情》、P.de博馬舍的《費加羅的婚姻》、迦梨陀娑的《沙恭達羅》、W.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以及B.布萊希特的《伽利略傳》和《高加索灰闌記》、法國埃·羅布萊斯的《蒙塞拉》、阿根廷奧古斯丁·庫塞尼的《中鋒在黎明時死去》等付諸自己的舞台實踐,展現了眾多的各不相同的藝術形象。在這個多姿的劇目畫廊里,得到文化部以及中國戲劇家協會獎勵的有15部。
劇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