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下村鎮的結果 展開

下村鎮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區轄鎮

下村鎮,隸屬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區,距新余城區15千米,東與馬洪鄉、水西鎮接壤,西和歐里鎮、觀巢鎮交界,南與城北辦事處毗鄰,北和人和鄉、水北鎮相連,全鎮面積156.8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下村鎮轄18個行政村,1個社區,179個自然村,總人口5.78萬。

下村鎮境內屬丘陵地帶,轄區內有黨支部32個,其中非公黨支部2個、社會組織(下村商會)下設黨支部5個。

2016年,下村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5.86億元;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達8.5億元;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33億元;財政收入1.61億元,其中國稅1.48億元,地稅1274萬元。

歷史沿革


下村原名霞溪,以山川秀麗,玉帶香泉,雲蒸霞尉之謂也。
解放前夕,屬水北區水南鄉,江東區下村鄉、江東鄉、嶺下鄉、何家鄉、三和鄉的一部分。
解放初,隸屬江東區,下設6個鄉。
1956年合作化時,分設星星、民主、青春、聯盟、前進、勝利、高升、愛國、友誼10個高級社。
1958年公社化時,屬江東火箭人民公社。
1961年,火箭人民公社分為下村、何家、虹橋3個公社。
1968年10月,下村、何家、虹橋3個公社合併為下村公社,下轄:江東、龍湖、甘秀埠、大橋、下村、當下、何家、南村、杭橋、花堆、店下、里村共12個村委。
1983年12月,下村公社更名為下村鄉,下設爐前、龍湖、甘秀埠、下住、江東、大橋、下村、造里、羅家邊、馬步塄、杭橋、南村、何家、高升、千秋嶺、城潭、袁家、花堆、虹橋、城坊、步橋共21個行政村。
1988年12月,撤鄉建鎮。
2001年11月,下村鎮南村村委對門、老屋、山背3個自然村劃歸新余市高新技術經濟開發區管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下村鎮位於渝水區北部。上新公路、上新鐵路過境。屬丘陵地帶,森林資源豐富,為新余油茶林基地之一,江西花皸山煤礦在境內。下村鎮距新余城區15千米,東與馬洪鄉、水西鎮接壤,西和歐里鎮、觀巢鎮交界,南與城北辦事處毗鄰,北和人和鄉、水北鎮相連,全鎮總面積156.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下村鎮境內屬丘陵地帶,西北高、東南低,蒙山延伸於西北,龍王寨、璜猴嶺環抱於東南,筆架山聳峙於北部邊緣,整個鎮呈三角形。

水文

2002年,下村鎮有18座小(二)型水庫,4座小(一)型水庫分佈在全鎮。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下村鎮耕地面積6.03萬畝,林地面積11.47萬畝,其中公益林4.75萬畝。

礦產資源

下村鎮礦產資源豐富,主要礦種有煤、石灰石硅石等,為工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先決條件。
下村鎮
下村鎮
全鎮已有年產煤12萬噸的小煤礦生產企業10個;年採石25萬方的採石場12個;年產礦2萬噸精礦的鐵礦粉廠4個;建安工程額達到1000萬元的建築公司1個;年產水泥8.8萬噸的水泥廠1個;資產總額300萬元的食品加工企業1家;年產精煤10萬噸的精洗煤廠4家。同時,鎮內駐有年產精煤31萬噸的省屬企業花鼓山煤礦,它能充分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截止2003年底,全鎮有鄉鎮個私企業1077個,從業人員4687人,佔全鎮總勞動力的25%,年實現總產值19350萬元。
境內礦產資源儲量豐富,鄉鎮企業大多以煤產品為龍頭企業,以水泥、磚、建築、硅石灰、鐵礦等為主;主要農作物有水稻、棉花、油菜、花生、紅薯、蔬菜等,以種植水稻、棉花為主;果樹有柑桔、板栗、萘李、黃花梨等;主要樹種有杉樹、松樹、油茶、樟樹等。馬步塄的茶油,清香爽口,全市聞名。

行政區劃


轄下村村、龍湖村、下住村、江東村、甘秀村、何家村、杭橋村、南村村、大橋村、羅家邊村、高升村、千秋嶺村、袁家村、花堆村、城坊村、步橋村、虹橋村等17個行政村,鎮政府駐下村。
下村鎮領導
下村鎮領導
下村原名霞溪,以山川秀麗、玉帶香泉、雲蒸霞尉之謂也。解放前夕,屬水北區水南鄉,是江東區下村鄉、江東鄉、嶺下鄉、何家鄉、三和鄉的一部分;解放隸屬於江東區區,下設6個鄉。1956年合作化時,分高星、民主、青春、聯盟、前進、勝利、高升、愛國、友誼10個高級社,1958年公社化時,屬江東火箭人民公社,1961年火箭人民公社合併為下村公社,下轄:江東、龍湖、甘秀埠、大橋、下村、當下、何家、南村、杭橋、花堆、店下、里村共12個村委。1983年12個下村公社更名為下村鄉,下設爐前、龍湖、甘秀埠、下住、江東、大橋、下村、造里、羅家邊、馬步塄、杭橋、南村、何家、高升、千秋嶺、城潭、袁家、花堆、虹橋、城坊、步橋共21個行政村。1988年12個撤鄉建鎮,成為新召集召集的下村鎮。2001年11月,下村鎮南村村委對門、老屋、山背3個自然村劃歸新余市高新技術經濟開發區管轄。2003年9月,將造里併入羅家邊。爐前併入下住,城潭併入千秋嶺,馬步塄併入杭橋,轄17個村委會。
截至2019年末,下村鎮轄18個行政村、1個社區。鎮政府駐下簡坊。
下村村下住村龍湖村甘秀埠村江東村
大橋村羅家邊村杭橋村南村村何家村
高升村千秋嶺村袁家村花堆村虹橋村
城坊村步橋村高站村花鼓山社區

人口


截至2019年末,下村鎮總戶籍1.78萬戶、人口5.78萬,其中農業戶籍1.31萬戶、人口4.58萬,城鎮戶籍4758戶、人口1.19萬。

經濟


綜述

2002年,下村鎮高標準農田下村鎮完成工農業總產值1.79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5821萬元,工業總產值為1.21億元,鄉鎮企業總產值為1.93億元,財政總收入476萬元,農民人年均純收入達2689元。
2007年,下村鎮完成工農業總產值4.51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2.8億元,比2006年分別增長10%和12%,固定資產投資8506萬元,同比增長84.6%,規模銷售收入1.8億元,比目標數增長20%;一、二、三產比重為2.7:4.9:2.4,以工業經濟為主體的經濟格局已經形成,並成逐步擴大趨勢;包括超常規增長數在內,該鎮全年完成財政收入2573萬元,實際完成財政收入1835萬元,比2006年增加879萬元,增長91.9%;比2007年初任務數超收23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716元,比2006年增長13.1%。
2016年,下村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5.86億元;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達8.5億元;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33億元;財政收入1.61億元,其中國稅1.48億元,地稅1274萬元。

農林

下村鎮以種植水稻、棉花為主;此外,主要農作物還有油菜、花生、紅薯、蔬菜等;主要樹種有杉樹、松樹、油茶樹、樟樹;果樹有柑桔、板栗、李子、黃花梨等。
下村鎮
下村鎮
2008年下村鎮河東村的三櫻椒實驗田裡,當地群眾正在抓緊搶收成熟的三櫻椒,到處是一片忙碌而又喜人的景象。副鎮長趙會明、門繼富也特地趕到田間查看收成情況,詳細詢問三攖椒的長勢、市場價格以及銷路等問題,切身關心老百姓的利益。下村鎮黨委、政府根據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下大力氣進行種植業結構調整,同時向農民宣傳有關現代農業常識,引導農民轉變觀念,自覺提高自身素質,走出了一條靠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效益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路子。河東村兩委在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結合本村的實際情況,於去年引進了三櫻椒的種苗和種植技術,在村裡開闢了100餘畝實驗田,經過兩年的種植實驗,三櫻椒不僅適合本土生長,而且經濟效益可觀,村裡計劃明年將繼續擴大規模,推廣三櫻椒的種植。

工業

截至2016年末,下村鎮轄區內有各類工業企業126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1家。
2017年,下村鎮企業個數共226個,企業從業人數3721人,其中工業企業66個,規模以上9個。
截至2019年末,下村鎮轄區內有各類工業企業59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8家、擬提升改造企業23家。
隨著農村經濟改革的進一步深入,下村鎮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2003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23827萬元,財政總收入948.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38元,二、三產業比77.8%,已列入全省重點鎮行政。
隨著招商引資力度加大,北京偉祥無人下井水力鑽孔開採無煙煤技術項目、新余市豫彰酒業有限公司、台灣余園農業實業有限公司、新余市日新線業有限公司等投資8000多萬元的18家外資企業相繼投產後,預計到2005年,可增加產值5000多萬元,增加稅收310萬元,財政收入可達112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500元。這些有利條件必然極大地拉動下村鎮的消費需求,必將為下村鎮的小城鎮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下村鎮
下村鎮
2007年,全鎮完成工農業總產值4.51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2.8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10%和12%,固定資產投資8506萬元,同比增長84.6%,規模銷售收入1.8億元,比目標數增長20%;一、二、三產比重為2.7:4.9:2.4,以工業經濟為主體的經濟格局已經形成,並成逐步擴大趨勢;包括超常規增長數在內,該鎮全年完成財政收入2573萬元,實際完成財政收入1835萬元,比2006年增加879萬元,增長91.9%;比2007年初任務數超收23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716元,比2006年增長13.1%。

文化


下村鎮文化底蘊深厚,歷來就有重文尚教的傳統。元末明初著名理學家、教育家和文學家梁寅從這裡走出,發現有“夫子堂”遺跡存世。世界風雲人物、抗艾滋病“雞尾酒”療法發明人何大一博士的故里也在下村鎮。全鎮上下傾力扶助教育事業發展,中小學教學水平多年來在全區位居前列。2007年,投資300萬元新建下村中學3300平方米教師辦公綜合樓和學生公寓以及其它基礎設施,下一步準備新建一棟教師單身宿舍樓,擴建運動場院,致力於把下村中學打造成為全省一流的農村中學。
下村鎮人傑地靈,是世界風雲人物何大一的故鄉。歷代人物有宋朝張和,任監察御史;明朝張喬松,任雲南布政司;張條,任山海關守備;梁寅,於明洪武年間授禮部主事,其子梁岷,任古田縣令;土地革命時期的邱明貴,任紅軍團長;周貴科,長征老幹部,曾任九江市外貿局長。

交通


下村鎮交通區位優勢明顯,滬昆高速公路入口處距鎮行政中心處7千米,新余北站位於下村鎮境內,上新鐵路、上新公路自南向北貫穿全鎮,環城路由東向西途經8個行政村,且與上新公路交叉處設有互通,形成交通物流快速通道。

社會


教育

2002年,下村鎮有初中2所,小學16所,教師220人,在校生5628人,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99.5%。
2007年,投資300萬元新建下村中學3300平方米教師辦公綜合樓和學生公寓以及其它基礎設施。
截至2019年末,下村鎮轄區內共1所中學、7所完小、1所公辦幼兒園,有公辦教師224名,中小學生2352人。

衛生

2002年,下村鎮有中心醫院1所、醫療診所25個、醫務人員65人、醫生24人,設有病床42床。
截至2019年末,下村鎮轄區內共有1所衛生院和20所村級衛生所。

社會事業

下村鎮
下村鎮
教育
2002年,下村鎮有初中2所,小學16所,教師220人,在校生5628人,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99.5%。
2007年,投資300萬元新建下村中學3300平方米教師辦公綜合樓和學生公寓以及其它基礎設施。
截至2019年末,下村鎮轄區內共1所中學、7所完小、1所公辦幼兒園,有公辦教師224名,中小學生2352人。
衛生
2002年,下村鎮有中心醫院1所、醫療診所25個、醫務人員65人、醫生24人,設有病床42床。
截至2019年末,下村鎮轄區內共有1所衛生院和20所村級衛生所。
交通
下村鎮交通區位優勢明顯,滬昆高速公路入口處距鎮行政中心處7千米,新余北站位於下村鎮境內,上新鐵路、上新公路自南向北貫穿全鎮,環城路由東向西途經8個行政村,且與上新公路交叉處設有互通,形成交通物流快速通道。

風景名勝


蘆茅溝山莊

蘆茅溝山莊位於下村鎮步橋蘆茅溝山莊村,山莊擁有水面460畝,生態林600畝。山地栽有香櫞毛竹芭蕉、棕櫚、鐵樹、仙人掌、桂花樹等10餘種觀賞性樹種,植有桑椹、楊梅、蜜桔、枇杷、石榴、金桔、柚子、無花果等20餘種品嘗性果樹;也有斑鳩野兔、山雀、白鷺、地鼠、野雞等野生動物;水中養魚,水面購置皮划艇、自製竹排等,建起了集觀光、品果、品酒、賞花、釣魚、吃住玩樂為一體的鄉村旅遊基地。
2011年,蘆茅溝山莊開啟了創評江西省4A級鄉村旅遊點工作;2013年,蘆茅溝山莊被評為江西省4A級鄉村旅遊點,同時被評為新余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十佳示範點;2016年,蘆茅溝山莊被評為新余市十佳最美鄉村旅遊點。

著名人物


梁寅(1303年—1389年),字孟敬,新喻(今新余市下村鎮)人,明初學者,元末累舉不第,后徵召為集慶路儒學訓導,晚年結廬石門山,四方士多從學,稱其為“梁五經”,著有《石門詞》,《明史》有傳。
何大一,祖籍新余市渝水區下村鎮何家村。1952年11月出生於台灣,1964年隨父親何步基從台灣移居美國,是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國艾倫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創立者、主任,美國洛克菲勒大學愛琳戴蒙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