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溪村

浙江省金華市轄村

畫溪村位於浙江省金華市東陽西南部,畫溪之東,獅山之麓。東陽至義烏市佛堂、金華公路沿村而過。畫溪鎮人民政府所在地王坎頭村,距東陽市區14公里。畫溪鎮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北部多山,中南部平原,東部為“五里崗”黃土丘陵。

據《畫溪王氏宗譜》記載:五季(五代十國)王安封禁陣大將軍,以洪州統制兵馬,出鎮於婺,按部卒於東陽,遂墓於畫溪之滸。生五子,長曰望,為監軍,守墓而家於此。王望(965-1057)卜宅於畫溪東邊高而長的坎頭上,名王坎頭,雅稱畫溪。人煙稠密,是東陽第一大村。

歷史沿革


勝景畫獅岩,南來秀水朝如畫,北峙英山儼若獅。山巔有數洞,石壁整然。著名文學家樓上層游畫溪吟詩:風生秦少游,筆蘸王摩詰。載得輞川圖,江天寫秋色。宋、元、明、清屬懷德鄉六十一都。1929年稱第八區畫溪里,1932年為畫溪鎮,1935年5月為六十一都鄉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保,1944年11月屬畫水鄉。1950年8月稱王坎頭鄉二、三、四、五、六村,1952年12月25日屬王 坎頭鎮,1955年建立天明、友誼、三星、華聯、大明、大聯、竹院、同心、盟心、三聯農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3月屬王坎頭鄉,1958年9月稱畫水人民公社王坎頭管理區天明、友誼、華聯、大前、五村、三聯生產隊。1961年9月稱王坎頭人民公社天明、二、三、四、五村及三聯生產大隊。1966年12月三村改為東方紅生產大隊,1981年複名,三聯改為六村生產大隊。1983年9月稱王坎頭鄉天明、二、三、四、五、六村。1988年9月改為畫溪鄉畫溪一、二、三、四、五、六村,畫溪自然村共61個村民小組,主姓王,佔72%;劉姓其次,佔2.55%,共70姓。1992年底有2694戶、7988人,實有勞力4072人,土地總面積24083畝,耕地面積3846畝(其中田3421畝,地425畝),山16136畝。
發展歷史
畫溪歷來是鄉、都、區、鎮的所在地,郵電、交通稱便,有郵電所,每天有汽車直達東陽城區以及義烏、金華、杭州等地,旅客每天流量在1500人以上。商業有畫溪供銷社、糧站、食品站、書店和合作商店、私營和個體商店49家;飲食、旅館、理髮、照相、修理等服務業42家。清代建集市,逢農曆二、七為市日。王樟毓(1876-1935)20年代棄教從商,在市基開設正大南貨店,自產糕點、黃酒、火腿和蠟燭等。腌制的火腿,號正大韻記,年產20-40件,銷往杭州。1935年其長子繼業,后改號福泰。1988年秋,境內設東陽市塑料市場,常年有千餘名採購員從全國各地回收廢塑料。1992年成交額7000多萬元,上交管理費和稅收40萬元。塑料銷售帶動塑料加工業。

經濟


第一產業

農業以糧食為主,發展多種經營。1957年始先後修建里山、隔山、白洋塢、山塢口等水庫。1973年南江水庫渠道南乾渠通到畫溪村,農業生產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增強。修建機耕路,改造黃土丘陵,地改田600畝,改溪造田300畝,新墾荒地650畝。利用荒坡地發展多種經營,1973年五村始發展柑桔40畝。穩定和完善家庭聯產承包制后,建立雙層經營體制,以科學興農,實現農業三製為重要手段,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推廣新品種及早熟雜交水稻,走優質低耗高產高效之路。1992年糧食總產量3225噸;席草面積135畝,草絲總產量56噸。歷有種植糖蔗的經驗,1991糖蔗面積55畝,糖蔗總產量140噸,還有花生、芝麻、西瓜等。經過十多年的努力,1991年柑桔總產量高達250噸。1991年冬受嚴重凍害,產量大減。1992年水果面積850畝,其中柑桔720畝,水果總產量27噸,其中柑桔總產量19噸。生豬年終存欄數2331頭,全年飼養量4581頭。還有牛、羊、兔、家禽、蜜蜂等。

第二產業

村辦工業以麻紡、毛紡為重點,近年聯辦、戶辦工業發展較快。1992年底有工業企業49家,職工792人,固定資產原值399萬元,工業總產值1916萬元,利稅118萬元。東陽市畫水毛紡織廠,1986年10月投產。三村黨支部書記王龍德兼任廠長,注重產品質量,嚴格檢驗制度,產品全部進入國際市場。主產兔毛紗及纖紗,特點是穿著舒適、柔軟、色澤光亮、不脫毛、有彈性。1992年底職工242人,固定資產原值277萬元,佔地面積6800平方米,建築面積3500平方米,工業總產值900萬元,利潤20萬元。辦廠以來撥交村裡及資助辦公益事業30萬元。東陽市第三麻紡廠,創辦於1979年10月,主產麻布。1992年底職工71人,固定資產原值28萬元,工業總產值102萬元,利潤4萬元。第二麻紡廠,創建於1987年7月,主產麻線。1991年工業總產值340萬元,利潤20萬元。1992年底職工45人,工業總產值59萬元,利潤5萬元。中美合資東陽市港龍食品工業公司,創辦於1992年10月。總經理方文龍引進廣東產國內先進餅乾生產流水線,以質優、樣多、量大、產快佔領市場。1992年底職工58人,固定資產原值130萬元,3個月工業總產值117萬元,生產餅乾322噸。

第三產業

畫溪建築工程公司,原名王坎頭修建社,創建於1972年,1976年改為王坎頭工程隊,1988年9月改今名。具有三級施工單位的技術陣容。創千島湖賓館、東陽市種子公司綜合樓等優質工程。仿古園林建築有新安江旅遊局的羅桐山莊,框架五層懸臂挑角,依山傍水,是外古內洋的賓館。江西吉安師專的九曲橋、石拱橋,橋上點綴二層六角亭。吉安電工廠哪吒鬧海、仙女散花等,以及工業廠房現澆排架工程。

文化


文物古迹

明清建築群主要有森玉堂(俗稱樓上廳,建於明中前期)、雙重廳、三重廳(明代建,有戚繼光手書)、世德堂(建於明末,殘存後堂,門前有牒體寫的迎旭兩字)、人和堂(明代建,尚存照牆完好)、鋤金堂(建於清代,又名八份廳)、懷德堂(清初建)、義方堂(清康熙十四年〈1675〉建)、敦睦堂(又名七份廳,清中期建)、朝德堂(即舊廳)、茂槐堂、聿修堂、承啟堂(新廳)、廣業堂、義和堂、花廳等。

社會


教育

元至順年間(1330-1332)王庭槐建王氏義塾。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創辦東陽縣公立畫溪兩等小學堂。宣統三年(1911)三月金衢嚴省視學徐堂烈的調查報告指出:查此堂借用祠宇異常宏敞,故講堂均合格,教授切實,規劃詳明,核記積分征清晰,應為一鄉模範。1930年2月改為畫溪小學,教職工8名,6個班,在校學生290名。1945年11月改為畫水鄉中心國民學校。1950年2月改為畫水區中心小學,1951年在王相公殿設初中班,1956年8月分設。小學遷至石柱祠堂,在上菜園新建10個教室,改為王坎頭鄉中心小學。1982年新建三層樓,12個教室,投資6.8萬元。1992年教職工38人,20個班級,在校學生840人。
畫水中學
東陽市畫水中學,原名縣第九初級中學,創建於1956年8月,1968年改現名。1970年9月始設高中班。1992年底佔地面積21978平方米,建築面積5564平方米,教職工41人,10個班級,在校學生459人。2001年撤銷畫水中學,原校址用於畫溪小學。教師學生部分分流到東陽二中。
畫溪初中
畫溪初中,原名王坎頭鄉中學,創辦於1974年。1992年佔地面積16380平方米,建築面積3560平方米,新建21個教室的教學大樓。現徵用土地11.73畝,用於教工宿舍、操場、池溏等建設。教職工51人,班級17個,在校學生818人。

文化事業

文化生活豐富多彩。1945年畫溪四村創辦昆唱、亂彈坐唱班。1951建王坎頭鄉文工團,1968年建立文宣隊,70-80年代創王坎頭鄉越劇、婺劇團。1990年10月創建的畫溪鄉文化中心和圖書館,有圖書11000冊。畫溪四村於1992年建成有750個座位的影劇院,一、三、五、六村建有大會堂。1987年建立電視差轉檯,1992年重新修理、改發射頻道,添置錄像機和衛星接收設施,廣播、電視普及各戶。

醫療衛生

畫溪鄉衛生院,創辦於1955年,原名王坎頭鄉衛生院,1988年9月更名。原建築面積250平方米,1991年新建480平方米門診樓。1992年底職工11人,擁有床位25張,設有兒衛科、門診室、中藥房、化驗室等。解決一般性疾病的防治,開始向初級衛生保健達標。6個村均設有醫務室,小病、打針不出村。
畫溪村老年協會1991年5月籌建,會員476人。有活動室8間,設電視錄像室、遊樂室、樂隊等。老年協會給80歲以上老人祝賀生日,慰問單身和生病會員。會員逝世送花圈。每年評比五好兒子、媳婦。1993年春節,花燈《美女花轎》參加市元宵燈展大獎賽,獲金杯獎。
集鎮建設
集鎮建設加快。鄉黨委書記張新民、鄉長韋上升重視畫溪集鎮建設。1992年拓寬毛紡織廠至二村畫南路口600米長、13-15米寬的寧畫路,鋪設9米寬水泥路面,並安裝路燈。畫水毛紡織廠以東長600米、寬30米的商品大街正在拓寬,西側第一期26間商品房的使用權已出讓到戶。新建小商品市場2400平方米。村北15米寬、1700米長的畫北路即將建成。

代表人物


古代人物

畫溪古今名人輩出。王熙(1516-1555),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進士。三十一年任常熟知縣。時值倭寇猖獗,王釒夫除浮費、輕徭賦亟以防守為務。每日校閱士伍,又選良家子弟數百,立耆長,編成耆民兵,親挽強弓教練。熔寺廟大鐘制兵器,率士卒築城。寇劫福山鎮。王熙率耆民兵迎敵於尚墅。次年,倭寇又來犯,城中有內應。王?捕殺城中姦細,陳屍城上示眾。倭寇因失去內應而退。次日,倭寇犯三丈浦,王熙與兵備號任環追剿,斬首5000人,生擒7人,焚倭寇船27艘,倭寇溺斃無數。時吳、越一帶剿倭寇,以常熟為第一。三十四年五月二十四日,倭寇載重寶過常熟城南,王熙率耆民兵乘船追擊,不幸中伏,陷於蘆葦泥沼之中犧牲。詔贈太僕少卿,蔭子錦衣衛世襲百戶,遺官諭祭,立祠死所,歲時奉祀。當地居民挽留其弟和長子落籍常熟。
明萬曆六年(1578),浙江撫臣徐度(常熟人)奏建褒忠祠,清改為忠勛祠於東陽西門內,朝廷發帑,每年二月戊日致祭。著有《褒忠錄》一書。

現代人物

王祖烈(1909-1991),高級工程師,中國著名水利專家,半個多世紀以來,把精力傾注在治理淮河的事業中。1949年4月參加並領導淮河流域水文、幹流治理及洪澤湖以下入海、入江等規劃,提出多項專業規劃報告,主持起草1981年與1985年國務院治淮會議規劃報告,為治淮事業和安徽乃至全國水利工程事業作出重大貢獻。參加國家外經委和水電部赴羅馬尼亞、肯亞、坦尚尼亞的水利工程和援建項目的考察。著作有《淮河流域規劃經驗總結》、《淮河流域治理規劃》、《淮河流域治理綜述》、《對於治淮規劃中幾個問題的商討》等。
王石之,又名之英(1894-1991),國立北京美術專門學校首屆畢業。創辦京華美術專門學校。1929年東渡日本,入東京高等工藝學校研究院專攻工藝圖案與雕塑。1934年回國在北京中山公園水榭舉辦工藝雕塑個人展覽。任北京美術專門學校和東北大學教授。1949年後任北京大學及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1958年支援初創的內蒙古師範學院,培養美術人才。王加品,1949年畢業於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國畫花鳥科,受潘天壽等大師教益,作品被北京中國對外展覽公司選中,作為國家級藝術品,送國外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