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龍
鳥臀目甲龍科動物
包頭龍屬(Lambe,1910)是甲龍科下的一個屬,又名優頭甲龍,是甲龍科下最巨大的恐龍之一,體型與細小的象相若。
它亦是甲龍下目中有最完整的化石紀錄,包括它的尖刺裝甲、身體低及巨大的棍棒尾巴。由找到的化石標本顯示包頭龍過著孤獨的生活,雖然全副武裝,仍可以輕巧地快速前進。
古生物學家勞倫斯·賴博(LawrenceMorrisLambe)於1902年發現首個包頭龍的標本(即完模標本),並命名為“Stereocephalus”。但是這個名稱已被使用,故於1910年更名為包頭龍。這個名字在很多時都被誤拼。它曾一度被認為是甲龍。
模式中是E.tutus。第二個物種是E.acutosquameus,是於1924年被發現。雖然兩個物種的尾巴棍棒形狀不一樣,但它們卻有可能是屬同一物種。一些被認為是多智龍及甲龍的標本,亦有被指是屬於包頭龍。
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及美國蒙大拿州一共發現了超過40頭包頭龍的化石,使得它成為最多資料的甲龍下目。這些化石包括15個頭顱骨、牙齒及一個接近完整的骨骼連同裝甲。特別是尾巴棍棒最為普遍形態特徵。
恐龍體長:6米
恐龍體重:3噸
恐龍食物:低矮的蕨類等植物
生存:
生存年代:白堊紀晚期
生存地點:加拿大;美國
辨認要決:
尾巴的尾端有沉重的骨錘
鳥臀目·甲龍類·甲龍科形態特徵
靈活的四肢
由於包頭龍的身材比較矮,所以它們只能吃到低處的植物。包頭龍的四肢比較短,上面有很像蹄子的爪子。與笨重的外形不同的是,包頭龍的四肢比較靈活。它們可以利用四肢挖掘坑洞,作為自己的巢穴;還可以刨開地面,吃到埋藏起來的堅果。
靈敏的嗅覺
研究者發現,包頭龍的鼻子結構比較複雜,因而嗅覺可能比較靈敏。它們可以利用嗅覺辨認出遠處是否有敵人存在,還可以到被埋或起未的食物,因此找起食物來非常方便。
包頭龍的弱點
為了抵禦食肉恐龍的襲擊,包頭龍的頭和背上都覆蓋著厚厚的甲板,然而,這樣的背也有盲區。它們的腹部比較柔軟,並且沒任何的保護,因此成為了食肉恐龍的重點攻擊部位。看來包頭龍要想辦法不讓敵人把自己翻,才能夠保護好自已。包頭龍(趙闖繪)(2張)
消化能力強大的胃
和其他的甲龍一樣,包頭龍的牙齒並不很堅硬,因此不能長時間地咀嚼植物。包頭龍有一個水桶般的身軀,裡面裝著十分複雜的胃可能是用來消化食物的。
沉重的尾巴
包頭龍的尾巴很像一根結實的棍子,尾端還有沉重的骨錘,這是除了甲板之外包頭龍的另種武器。每當遇到大型食肉恐龍的襲擊時,它們會伺機奮力地揮動尾巴,擊打食肉恐龍的腿部和腹部。這種擊打方法不僅可以使包頭龍擺脫敵人的襲擊,還有可能使敵人喪命。
包頭龍和禽龍
包頭龍類的整個頭部及身體都是由裝甲帶所保護,不過卻仍保持了一定的靈活性。它是首個甲龍下目與其裝甲一同被發現,這些裝甲更可以覆蓋其眼帘。每一個裝甲帶是由嵌入在厚皮膚上的厚橢圓形甲板組成,皮膚布滿只有10-15厘米的短角刺(像鱷魚)。除了這些角刺外,包頭龍的顱后亦有大角。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包頭龍棍棒尾巴它的尾巴末端是一個骨質的棍棒。尾巴有發達的肌肉,棍棒可以隨意地向兩邊揮動來防衛。重裝甲下由很多骨頭融合起來支援。脊椎與肋骨合併在一起,在臀部的幾節脊骨則連合在一起形成一根棒子。尾巴是由硬化的組織組成,與尾骨結合在一起。
甲龍類是些身披重甲的食素恐龍,包頭龍更是發展到連眼臉上都披有甲板,真正地將整個頭部都包裹起來。它全長6米,除從頭到尾被重甲覆蓋外,還配有尖利的骨刺,簡直就像身上插著匕首。它的尾巴更像一根堅實的棍子,尾端還有沉重的骨錘,遇到大型食肉恐龍的襲擊時,它會奮力揮動尾棍,用力抽打襲擊者的腿部。像其他甲龍一樣,它也有水桶般的身軀,裡面裝著十分複雜的胃,用來慢慢消化食物。
包頭龍
包頭龍只有腹部是沒有裝甲的。就像箭豬一樣,要傷害它就必須將它反轉。在加拿大艾伯塔省進行的恐龍骨骼研究支持這個觀點,顯示在鴨嘴龍上有很多咬痕,而甲龍下目則沒有。有推測指包頭龍的滅絕是因暴龍強勁的顎骨力量。狩獵包頭龍是很危險的,因為它的尾巴一搖就可以造成嚴重的傷害。
關於包頭龍的簡化演化分支如下:
鳥臀目Ornithischia
裝甲亞目Thyreophora
甲龍下目Ankylosauria
結節龍科Nodosauridae
甲龍科Ankylosauridae
多刺甲龍亞科Polacanthinae
(加斯頓龍)甲龍亞科Ankylosaurinae(例如甲龍與多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