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作楫

林作楫

林作楫,小麥遺傳育種學家。先後主持或參加育成小麥新品種10多個,其中鄭州24為河南省第一個雜交育成的豐產耐旱品種,鄭引1號是經他鑒定選拔后在黃淮流域廣為種植的引進高產品種,豫麥13較好地協調抗寒與早熟、高產與穩產的半矮稈品種,為中國小麥生產作出了貢獻。

簡歷


1954年1月 福建農學院農學系畢業。
1954-1970年 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前身為河南省農業試驗場)技術員,1955至1959年兼任小麥組副組長。
1970-1977年 下放河南省修武縣插隊,後分配到修武縣農業局任技術員。
1978-1998年 任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1982),研究員(1986),先後兼任小麥研究所遺傳資源室副主任,主任,豐產優質育種室主任。1994年起兼任院學術委員會
林作楫
林作楫
副主任。1988-1989年 在澳大利亞麵包研究所與昆士蘭小麥研究所從事小麥品質合作研究。
1983年至今 第六、七、八、九屆全國人大代表。

生平簡介


早期經歷

1933年7月,一個小生命在福建省福州市的一個姓林的普通人家誕生了。爺爺給他取名“作楫”,引自古詩“作楫濟舟,以渡東海”,意在期望他將來成為對國家、對民族有用之材。林作楫少年時代好學勤奮,上小學時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並連續跳級,只用3年時間就讀完了6年的課程。上初中時,由於家境貧寒,全靠優異的學業成績獲取校內、外獎學金才得以繼續就讀。中學臨近畢業時,雖然數、理、化成績均很好,但林作輯還是懷著“讓普通老百姓都能豐衣足食”的善良願望,毅然地選擇了當時很少有人報考的學科——農學,於新中國成立前夕(1949年9月)考入福建農學院農學系學習,時年僅16歲。

小麥新品種選育研究

大學畢業后,林作楫被分配到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從事小麥新品種選育研究,從此一干就是40餘年。60年代他根據當時河南省小麥生產的實際,先後選育出鄭州24、鄭州3號、鄭州683 等優良新品種,並發表一些有關小麥育種和栽培的文章。1970 年,“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全家被下放到修武縣農村勞動,儘管身處逆境仍不忘為農民辦點實事、好事,諸如幫助村裡搞起了玉米制種、甘薯保鮮、引進小麥新品種、講授栽培技術等,兩年就使小麥產量翻了一番,深受當地農民讚揚和愛戴,被評為新鄉地區先進科技工作者。同時,就在那樣極其艱難的環境下,他仍念念不忘小麥育種,利用當時生產隊的零碎土地和簡陋條件重新開始一些育種實驗,後來他從這裡帶回的材料中選出了豫麥5號。在這期間,他還協助農民育種家李德炎組織編寫了中國第一部《小麥育種學》(科學出版社,1976年)。
粉碎“四人幫”后,他重新回到原來的工作崗位,先後擔任小麥研究所遺傳資源研究室副主任、主任,豐產優質育種室主任,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等職,率領課題組同志育成了豫麥5號、豫麥13、豫麥23、豫麥31、豫麥47、豫麥50等小麥新品種,並積極開展小麥品質改良研究。此外,還主持有關品種資源、數量遺傳、生物技術等多項基礎研究。

個人成果

40餘年來,林作楫為發展小麥生產和育種事業嘔心瀝血,埋頭苦幹,做出了顯著成績,先後獲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勵12項,並得到社會的承認。豫麥13獲1995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他曾連續4次被選為第六、七、八、九屆全國人大代表,還是九三學社第十屆中央委員、河南省委第四屆副主委,第二屆河南省政府參事,第二、三、四屆河南省小麥研究會理事長,第二屆河南省遺傳學會副理事長,第三屆中國糧油學會理事。1996 年榮獲王丹萍科學獎金。1998年被授予“河南省科技功臣”榮譽稱號。

主要論著


1 林作楫等。從幾個新品種選育試談小麥育種工作中的若干問題。中國農業科學,1962(2):30~60
2 林作楫等。冬小麥株高、產量性狀的早代評價。河南農林科技,1983 (11)
3 林作楫等。多抗性輪選方案。太谷核不育小麥。北京:科學出版社,1985,93~96
4 林作楫等。冬小麥烘烤品質與其他一些品質性狀及產量性狀的相互關係。作
林作楫
林作楫
物學報,1989,15(2):151~1585 黃東印,林作楫。冬小麥品質性狀與麵條品質性狀關係的初步研究。華北農學報,1990,5(1):40~45
6 Zuo-ji Lin et al.Suitability of various Australian wheats for Chinese style steamed bread,J.Sci Food Agri,1990(53):203~213
7 林作楫等。高產小麥品種豫麥13號若干形態生理特性研究。華北農學報,1992,7(4):29~34
8 白玉龍,林作楫等。冬小麥品質性狀與蛋糕酥餅烘烤品質性狀關係的研究。中國農業科學,1993,26(6):24~30
9 林作楫。食品加工與小麥品質改良。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4
10 Z.J.Lin et al.Breeding for widely adapted high-yielding winter wheat varieties.Proc、8th Intern.Wheat Gen.Sym,Beijing,1994,1153~1156
11 X.D.Zhou & Z.J.Lin.Quality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wheat varieties,Proc.8th lntern.Wheat Gen.Sym,Beijing,1994,1185~1189
12 雷振生,林作楫。河南小麥品種農藝性狀演變及今後育種方向。中國農業科學,1995(28)(增刊):28~33
13 林作楫等。從豫麥13的選育談大面積豐產育種的若干問題。見:中國小麥育種研究進展。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123~129
14 林作楫等。中國挂面對小麥粉品質的要求。作物學報,1996,22(2):152~155
15 林作楫等。我國小麥品質育種現狀與問題。作物雜誌,1996(1):6~7
16 賴菁茹,王光瑞,林作楫等。軟質小麥品質與餅乾烘焙品質關係的研究。中國糧油學報,1997,12(4):1~5
17 張世成,林作楫等。航天誘變條件下小麥若干性狀的變異。空間科學學報,1996(16)(增刊):103~107
18 林作楫。育種策略。中國小麥學。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
19 林作楫,揭聲慧。小麥育種工作40年回顧.1.育種目標與育種途徑。河南農業科學,1997(1):1~5
20 林作楫,揭聲慧。小麥育種工作40年回顧.2.雜交育種的親本選配和後代處理。河南農業科學,1997(4):3~5

人生成就


總述

在老一代科學家倡導和前人工作的基礎上,林作楫和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河北農業大學等單位的同行對中國北方冬小麥品質改良進行了富有成效的開拓性工作。

赴美和澳大利亞考察

80年代初,針對中國小麥品種麵包烘烤品質不好的問題,他赴美國考察品質改良研究工作,收集優質品種材料,並招收了一批研究生,組建小麥加工品質實驗室,著重開展了小麥品質性狀與加工優質麵包、饅頭、麵條、蛋糕、餅乾等食品間的相關性研究,為品質改良打下了基礎,其研究結果已在國內外一些刊物上發表。1988年10 月,他應邀赴澳大利亞麵包研究所專門從事中國傳統食品饅頭、麵條品質指標的合作研究,取得了初步結果。他看到澳大利亞為了佔領日本市場,專門針對日本麵條的加工需要開展了澱粉糊化特性和提高白度的研究,終於培育出比日本優質小麥農林61更好的品種,從而保證了出口優勢這個生動實例,很受啟發,回國后立即將這些思路和評價方法介紹到國內。

出版《食品加工與小麥品質改良》

為促進中國小麥品質改良研究工作的開展,1994年他組織國內同行主編出版了中國小麥育種與食品加工業聯合撰寫的第一本專著《食品加工與小麥品質改良》,提出了中國不同食品對小麥品質要求的指標、加工技術、質量評價方法以及品質遺傳改良重點。他還參與了中國不同類型加工用小麥標準的制定,評選分別適於麵包、餅乾用的優質硬、軟麥品種,推動了中國小麥加工品質改良的進展。

質和量兼顧

林作楫提出中國小麥加工品質改良應重點放在蛋白質的“質”上,兼顧量的調整,同時還要注意澱粉特性的改良。他認為,優質育種在中國具體條件下必須兼顧豐產性,才能在生產上推廣;優質品種還應與適宜土質和合理栽培配套,才能保證質量的穩定性。為了發展優質品種,必須注意與制粉企業相結合,採用“麵粉公司+中介組織(包括科研和技術推广部門)+農戶”的形式組織起來,使各方都得能到經濟效益。他把這些觀點應用到育種實踐中,培育出的“豐優號”系列品種,在1995年第二屆全國農業博覽會上共獲金、銀、銅4枚獎牌。其中豐優3號和豐優5號已通過河南省審定,分別命名為豫麥47與豫麥50,並通過與麵粉廠家、地方行政推广部門及當地農民三結合,使優質商品麥的生產邁上了軌道,為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增加農民收益,探索出了一條可行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