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修武縣的結果 展開

修武縣

河南省焦作市下轄縣

修武縣,隸屬河南省焦作市。位於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南麓。總面積611平方千米,下轄5個鎮、3個鄉,總人口27.4萬(2019年)。

修武縣是千年古縣、全國生態示範區、全國綠化模範縣、國家園林縣城、中國長壽之鄉、河南省雙擁模範縣、國家衛生縣城、中國最美縣域、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2019年,修武縣地區生產總值150.7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9.9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69.4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71.3億元,人均生產總值58850元。三次產業結構由2018年的7.3:46.0:46.7調整為6.6:46.1:47.3。

歷史沿革


修武縣是儒家文化創始人孔子的問禮之地、東漢末代皇帝劉協的謫居之地、中國山水園林文化鼻祖“竹林七賢”的隱居之地、唐代藥王孫思邈的行醫之地、百代文宗韓愈的出生之地、宋代名瓷絞胎瓷的發源之地。
夏代隸屬冀州覃懷之地,殷商始築寧城,名寧邑。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途中勒兵寧邑,修兵練武,遂易名修武邑,隸雍國。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改為南陽邑,隸晉國。
秦始置縣治,隸三川郡。
西漢,高祖三年(前205年)將修武分為山陽、修武兩縣。隸河內郡。
三國時期隸魏,司州河內郡,黃初三年(222年)改隸冀州朝歌郡。
西晉泰始二年(266年),隸司州汲郡。
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分為南修武、北修武。南修武城置於今獲嘉縣宣陽驛村,北修武城置於今修武縣李固村西南。東魏天平年間(534-537年)又置西修武,即今修武城址。
北齊天保七年,改為修武縣。
北齊,天保七年(556年)將古修武縣治(今獲嘉縣城北崇興寺東)遷至西修武城址,將南、北修武及山陽縣併入,統稱修武縣,隸司州汲郡,后歷代沿襲。
唐武德二年(619年),在濁鹿城(又名北修武)設陟州,隸河北道,修武屬之。
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改修武為鎮,併入武陟縣。元祐元年(1086年)廢鎮復縣,隸河北西路懷州。
金,天會六年(1128年)改隸河東南路懷州沁南軍。
元延祐二年(1315年)隸中書省懷慶路。
明代隸河南布政司懷慶府
清代隸河南省懷慶府。
民國時隸屬河南省河北道。1927年改為豫北道。1928年廢道,改隸河南省第四行政區。
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時期,修武隸屬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太行第四專署。1949年5月太行四專署撤銷,改隸新鄉專署。1949年8月建立平原省,改隸平原省新鄉專署。1952年12月平原省撤銷,隸屬河南省新鄉專署。1958年10月10日撤銷修武縣,併入焦作市。1961年9月1日恢復修武縣,隸新鄉專署。1987年9月1日修武縣隸屬焦作市。
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岸上鄉更名為雲台山鎮周庄鄉更名為周庄鎮,實行鎮管村體制,原轄行政區域和政府駐地不變。2014年1月18日,修武縣舉行雲台山鎮、周庄鎮掛牌儀式。
2014年年初,經省政府同意,省民政廳以豫民行批(2014)1號文件批複了高村鄉更名為王屯鄉。2014年4月2日上午,王屯鄉舉行揭牌儀式。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修武縣地處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南麓,地理坐標為:北緯35°07'39"-35°28'32",東經113°08'17"-113°32'03"之間,東鄰新鄉市獲嘉縣、輝縣市,南接焦作市武陟縣,西連焦作市區,北靠山西省晉城市、澤州市和陵川縣,修武縣南北長40公里,東西寬36公里,最窄處4公里,版圖為不規則啞鈴狀。

地形地貌

修武縣北部為山區和丘陵,南部為沖積平原,縣區地勢北高南低,最高點海拔1308米,最低點海拔77.4米,修武縣平均海拔為692.7米。

氣候特徵

修武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4.5℃,春季平均氣溫14.8℃,夏季平均氣溫26.4℃,秋季平均氣溫15.0℃,冬季平均氣溫1.7℃。最冷月為1月,平均氣溫0.1℃,最熱月為7月,平均氣溫27.2℃,氣溫年較差27.1℃。年平均降水量560.4毫米。按照降水分佈情況,一年又可分為干、濕兩季,冬半年少,夏半年多,降水主要出現在汛期6-8月。全年降水量1月份最少,只有5.2MM,7月份最多,可達154.9MM。年平均無霜期216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062.4小時,光熱資源豐富,有利於糧食作物生長,是全國糧食高產區之一。

自然資源


水資源

修武縣水資源豐富,河流泉瀑眾多。平原河流主要有大沙河、大獅澇河、新河、蔣溝等,山區主要有山門河、紙坊溝河、清水河等季節性自然河流,其中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6條。此外,還有總乾渠、東乾渠、西乾渠、三道河、引黃一乾渠等人工渠道和河流。
位於北部山區的世界地質公園雲台山風景名勝區內瀑布遍布,比較著名的有落差314米的華夏第一高瀑“雲台天瀑”、落差180米的天門瀑布和落差60米的黑龍潭瀑布。另外景區內還有總庫容1038萬立方米的馬鞍石水庫(又名子房湖)。修武縣現存較大泉源主要有:馬坊泉、大泊泉、小泊泉、明月泉等。據勘查,修武縣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14937萬立方米,其中地下水可開採量為9540萬立方米。

礦產資源

修武縣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產有煤、鋁土礦、鐵礦、耐火粘土高嶺土、硫鐵礦、石灰岩(含水泥用灰岩、熔劑用灰岩、建築石料)、方解石、水晶、白雲岩、水泥配料粘土、礦泉水、煤層氣、地熱等20餘種,儲量大,品質好,主要分佈於北部山區。境內有多個國家大中型統配煤礦,原煤產量年均300萬噸;國家大型重點企業中國鋁業中州分公司就建在該縣境內,年產氧化鋁達260萬噸。

土地資源

修武縣土地總面積67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為49.8萬畝,占修武縣總面積的49.08%;丘陵面積7.9萬畝,占修武縣總面積的7.79%;平原面積39.8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39.21%;崗地面積4萬畝,占修武縣總面積的3.94%。修武縣現有耕地面積36.9萬畝,其中基本農田保護面積32萬畝,人均耕地面積1.33畝。修武縣土壤主要有褐土、棕壤土、潮土、鹽鹼土4個土類,下分10個亞類、25個土屬。其中以褐土、棕壤土面積較大,而且質量較好,是修武縣農業產量較高的土壤類。

生物資源

修武縣共有高等維管束植物1440餘種,隸屬於159科685屬,占河南省植物總數的50%。共有林地面積11545公頃,山區森林覆蓋率55.2%,城區綠化覆蓋率38.1%。各種野生動物697種,其中獸類34種,鳥類140種,兩棲爬行類動物動物8種,軟體動物30種,昆蟲資源485種。
修武縣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鳥類有25種,其中一級保護4種、二級保護21種。喬木樹種主要有:楊、柳、榆、槐、椿、泡桐、側柏、油松等;灌木樹種主要有山皂角、荊、紫穗槐等;經濟林樹種主要有蘋果、梨、桃、李、葡萄、核桃、山楂等。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200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將李萬鄉劃歸焦作市山陽區。
2005年,撤銷葛庄鄉,劃歸郇封鎮。撤銷王屯鄉,劃歸高村鄉。
2014年,河南省政府批複高村鄉更名為王屯鄉。
2014年1月18日,岸上鄉更名雲台山鎮,周庄鄉更名周庄鎮。

區劃詳情

修武縣下轄5個鎮、3個鄉、小營工貿區。修武縣政府駐城關鎮為民路118號。
王屯鄉五里源鄉西村鄉
城關鎮七賢鎮郇封鎮周庄鎮雲台山鎮

人口民族


人口

2019年,修武縣總人口27.4萬人,常住人口25.7萬人。出生率10.50%,死亡率6.61%,自然增長率3.89%。城鎮化率53.01%。

民族

修武縣有13個少數民族,共計1433人,占修武縣總人口的0.47%。其中:回族1212人,土家族84人,蒙古族69人,苗族19人,滿族19人,藏族10人,彝族10人,維吾爾族3人,瑤族2人,哈尼族2人,壯族1人,侗族1人,高山族1人。城關鎮西關村是修武縣惟一的回族聚居村,有468戶,2500餘人,其中回族佔50%,耕地面積63.7公頃。

經濟


綜述

2019年,修武縣地區生產總值150.7億元,增長6.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9億元,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69.4億元,增長6.8%。第三產業增加值71.3億元,增長5.9%,第三產業比重比2018年提高0.6%。
2019年,修武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11元,增長9.6%;人均消費支出17894元,增長6.2%。按地域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986元,增長7.5%;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2433元,增長6.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91元,增長9.5%;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4078元,增長3.8%。

第一產業

建國初期,修武縣是一個貧窮單一的農業縣。由於兵、荒、蟲、旱、水災頻繁,農業產量低而不穩。建國以來,為改變農業落後面貌,歷屆縣委、縣政府組織領導全縣人民大力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連續多年奪得“紅旗渠精神杯”,並獲得全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縣等榮譽,促進了農業持續穩定發展。在國家免除農業稅等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的推動下,在實現了小麥千斤縣、高產噸糧縣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旅遊觀光農業等高效農業;積極發展現代畜牧業和特種養殖,進一步增加了農民收入,提高了農民群眾生產生活水平,鞏固了農業基礎地位。
2019年,修武縣糧食產量22.23萬噸,增長2.1%。棉花產量8噸,油料產量921噸。蔬菜產量6.33萬噸,增長0.2%。肉類總產量2.13萬噸,增長2%。
2019年,修武縣糧食種植面積456570畝,比2018年減少1080畝。其中,夏糧種植面積227715畝,減少1065畝。秋糧種植面積228855畝,減少15畝。棉花種植面積90畝,油料種植面積3825畝,減少270畝。蔬菜種植面積17595畝,增加8畝。有效灌溉面積27.6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0.3萬畝。
2019年,修武縣生豬存欄9.99萬頭,減少36.2%。生豬出欄18.63萬頭,增長3.56%。牛存欄0.89萬頭,增長8.5%。牛出欄1.09萬頭,增長2.8%。羊存欄2.68萬隻,羊出欄2.46萬隻,減少9.2%。禽蛋產量1.5萬噸,增長15.5%,其中雞蛋產量1.3萬噸,增長6.8%;牛奶產量0.11萬噸,增長21.9%。

第二產業

上世紀80年代,小造紙、小煤炭、小水泥、小煉鐵、小磚瓦窯等“五小企業”是修武縣的主要經濟支柱。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修武縣委、縣政府把發展新型工業作為強縣富民的重大舉措,在淘汰一批能耗高、污染重、效益低的企業后,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積極調整工業結構,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強力推進產業集聚區建設,引進培育具有較強帶動能力的骨幹企業,不斷發展壯大鋁產品加工、農副產品加工、機械製造三大支柱產業,全縣工業經濟保持了持續增長的發展態勢,進一步增強了工業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和戰略地位。
2019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5%;產銷率98.6%。
2019年,修武縣規模以上工業營業收入223.8億元,增長26.3%;利潤總額1.8億元,增長193.5%。營業收入超億元企業35家,其中超10億元企業4家,超5億元企業8家。產業集聚區規模以上工業營業收入105億元,增長80.3%。
2019年,修武縣社會建築業增加值11.0億元,下降4.5%。建築業總產值3.5億元。資質以上建築業企業7個,從事建築業活動的從業人員平均人數350人;房屋施工面積6.5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3.1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2019年,修武縣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下同)比2018年增長10.1%。其中,第一產業投資比2018年下降92.7%,第二產業投資(工業投資)增長145.3%,第三產業投資下降20.5%。基礎設施投資下降90.6%,民間投資增長8.3%。
2019年,修武縣房地產開發投資12.8億元,比2018年增長2.8%。商品房屋施工面積69.8萬平方米,下降12.3%。商品房屋竣工面積4545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面積14.2萬平方米,下降24.4%。億元及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在建項目36個,投資比2018年增長43.6%。產業集聚區固定資產投資比2018年增長236.7%,占固定資產投資35.1%,比2018年提高21.3%。
2019年,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8.2億元,增長6.3%;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4.1億元,增長9.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5億元,增長10.5%。進出口總額2.3億元,增長1.3%。其中,出口總額1.1億元;進口總額1.2億元。實際吸收外商投資8653萬美元,比2018年增長2.8%。實現旅遊綜合收入46.0億元,增長5.8%。接待遊客1100.8萬人次,增長4.6%。
2019年,修武縣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存款餘額115.4億元,比2018年增長13.2%。各項人民幣貸款餘額85.7億元,增長9.2%共有掛牌企業24家,其中新三板掛牌企業1家,中原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企業23家。

文化


戲劇

1、懷梆
光緒九年(1883年)冬,孟縣懷梆藝人牛三堂因生活所迫,到修武縣山區大東村落戶,即在村上傳授技藝。光緒十九年(1893年),該村張春來組織起有40餘人參加的大東村戲班,很快懷梆風靡全縣。至民國時期,懷梆最為著名的演員是崔福令(外號“拐來孩”),他嗓音優美,身架利落,扮相俊俏,聞名遠近數縣。崔福令下台拄雙拐,上台不拄拐,拿手戲為《桃花庵》中飾陳妙常,《刀劈楊凡》中飾樊梨花。
2、京劇
光緒十五年(1889年),修武城內南門富家子弟李堯組織起京劇班,收納數名貧困幼童學戲,數年後名聲大振。民國13年(1924年),由郭相五等京劇愛好者發起,組成了“樂天社”京劇班。他們自籌經費,自購行頭,免費為群眾演出,有《九江口》、《四郎探母》、《狀元譜》、《女起解》等傳統劇目。民國27年(1938年),日軍侵佔修武縣城,“樂天社”自行解散。
民國9年(1920年)冬,原武縣二夾弦藝人葛玉堂因生活所迫來修武傳藝,南關村周文德等人均向葛拜師學藝,演出《小姑賢》、《三疑計》等傳統劇目。
4、豫劇
民國35年(1946年)有一“血花劇團”在修武演出豫劇,曾風靡一時。1950年,北門村侯同勛春節時組織村內戲劇愛好者演出摺子戲《斷橋》、《劈山救母》、《卷席筒》等劇目,在當地大受歡迎。因豫劇充滿地方特色,念白好學,韻調易唱,故至今仍十分風行。
1954年,斗水村戲曲愛好者郭麥旺等人組織起有30餘人參加的上黨梆子戲班,逢年過節演出《五鳳樓》、《雁門關》、《海桃關》等劇目。文革期間,戲班解散。

民間藝術

修武縣民間藝術歷史悠久,種類繁多,流傳下來的民間藝術有十多種,主要有:
1、花船,也稱旱船。三個人物分坐(實為站立)在插滿花的布制船上,由老公和丫環持槳划船,皆著戲劇古裝,表演時三船穿梭跑動,停時只搖槳,開始唱詞,並有樂隊伴奏。
2、獅子:用麻和布製作成獅皮,兩人駕馭,一人撐頭,一人作身和尾,表演時可登山(上桌子),可直立,也可滾球和舞蹈,由訓獅人指揮。
3、老虎:和“獅子”類似。
4、高蹺:為傳統節目。表演者雙腳綁在兩各50厘米高的木棒上,以代替雙腳行走、跳躍,有古裝,也有時裝,撲蝶節目最為精彩。
5、腰鼓:為建國后新興的文藝節目。表演者於腰際背一長圓形紅鼓,雙手持木棰擊鼓,發出不同節奏,全隊由拍鑔者一人指揮隊形和鼓點變換。為增加氣勢,另有大鼓重擊。
6、秧歌:為革命根據地的傳統文藝節目,人數不限,表演者按樂器節奏扭動,時而變化隊形。
7、推花車:也叫小火車,建國初最為盛行。一俊婦坐(實為立)在一方形花車內,車後有兩扶手,一老翁手握扶手作推車狀,車兩邊少男少女各一人,手搖扇子扭動,一小丑擔一軟質杠子扭在車前,樂器伴奏,表演者扭動數圈后停在原地扭唱,唱腔為民間小調。
8、背妝:一個大人身上背一鐵架,架上立一兒童,上下固定為一體,稱為“一妝”,表演者可據故事人物多少,決定妝數多少(一般不超過八妝)。妝上兒童扮作故事人物在上表演,背妝人在下走場套花,有樂隊伴奏,只行走,不演唱。
9、張公背張婆:由一人上身扮張婆,下身扮張公,另做一張公假頭和雙肩,置張婆身前作背狀,再做一張婆假下身,於張公身後,使其共成一體。無唱,只需樂器伴奏,表演者按節奏扭動,作些嬉戲動作,別有風趣。
10、騎毛驢:表演者足踩高蹺,用紙或布做一毛驢,固定在表演者身上,按樂器節奏跑動舞蹈。
11、霸王鞭:表演者人手一鞭,上系銅鈴和花,諧和鼓點節奏擊臂、腰、腿、腳等處,或與別人互擊,使其發出有節奏的聲響。人數不限,有歌有舞。

歷史事件

1、武王伐紂途經“寧邑”修兵練武,“修武”從此誕生。公元前1046年正月,周武王姬發興兵伐紂,從陝西東進渡孟津會合八百諸侯后,大軍向商都朝歌一路猛進,到達寧邑後天降大雨,三日不止,經姜子牙問卜后,乃勒兵於寧,修整武器,休養軍隊,遂將寧邑改名為“修武”。從此,修武不但獲得了沿用三千多年的縣名,還誕生了一大批與武王伐紂相關的村名、地名。武王大軍將修武作為伐紂之戰的最後出發地和後勤基地,從修武出發后在修武之東二十公里處的一個小山包舉行了最後的“會盟”儀式,宣布了“戰場紀律”,宰牲宣誓,然後才揭開了牧野之戰的序幕,奪取了朝歌,推翻了殷商王朝。武王最後一次會盟的小山包後來被改名為“同盟山”,當時也在修武境內(現屬獲嘉縣)。
2、魏曹丕逼漢“禪位”,漢獻帝貶居修武。延康元年十月,魏王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禪位”於魏。劉協被封山陽公,居修武縣濁鹿城共14年,死後葬於古漢山下,墓冢稱“禪陵”。
3、“竹林七賢”隱居修武。魏正始至景元年間(約公元241—262年),魏著名文學家嵇康、詩人阮籍,因不滿當時的黑暗政治與禮教束縛,隱居於修武縣的雲台山百家岩一帶,達20年之久,以縱酒佯狂的消極方式表示反抗,與當時的名士阮咸、山濤向秀、王戎、劉伶常游會於百家岩竹林之中,飲酒賦詩,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竹林七賢”。
4、劉阿知率族東渡,日本三姓源修武。漢獻帝劉協死後,其後代一直居於修武。西晉王朝統治之時,劉協玄孫劉阿知恐為當朝所害,遂率其家族東渡日本避難。上岸后,他們最初居住在今日本的奈良縣,后遷至岡山縣。他們同當地人一同披荊斬棘,創家立業,贏得人們的尊敬,此後,這支家族就在日本生息繁衍。在今日奈良縣的檜前村和岡山縣倉敷市妙見山,仍有“阿知宮”,它們如今成為當地的神社。在此後的歲月里,這支遷居於異邦的劉氏後裔,為創建和保衛日本民族做出過傑出貢獻。日本古代一般民眾是沒有姓的,只有上層貴族、大官和有大功績者才有姓氏。在日本落根的這支中國劉氏後裔,因對日本人民有突出貢獻,先後都得到了封姓。如今日本姓氏為“坂上”、“大藏”、“原田”的,均為劉氏後裔。
5、孫思邈雲台採藥,“藥王洞”千古留芳。唐貞觀二十九年(公元658年),偉大的醫學家、藥物學家、“藥王”孫思邈從京都長安來到修武,在雲台山區採藥煉丹,為民醫病。他住在被今人呼之為“藥王洞”的一個大型山洞內,一住就是八年。他一方面採藥醫病,一方面收集民間秘方驗方,撰寫《千金方》巨著,流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與傳說。在他居住過的“藥王洞”內,修武人民刻制了他的石雕塑像,樹起了石碑,以志紀念。

遺跡

1、李固龍山文化遺址東西長約600米,南北寬約400米,文化層厚3—4米。由於歷史原因,一條南北大道將遺址分成東、西兩塊,東、西、南三面形成2—3米高的斷崖,大量的遺跡、遺物暴露在外。經常看到的有石刀、石鏟、石斧、石鏃,大量的陶片標本和漢代的空心磚,以及少量的骨器和陶文符號。根據出土的器物和地層關係來分析,此遺址經歷了新石器時期龍山文化、商、周、春秋、戰國和漢代等歷史時代。
當陽峪瓷窯遺址
當陽峪瓷窯遺址
2、當陽峪瓷窯遺址位於西村鄉當陽峪村,東西長約2000米,南北寬約1000米。當陽峪瓷窯是宋代北方一處重要的制瓷生產場地,規模可觀,工藝精湛,產品豐富,種類齊全,尤以剔花瓷和刻花填彩著稱,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河南省博物館、以及英國、日本等著名博物館都有不少藏品。
3、運糧河流經修武的運糧河是隋朝開鑿的京杭大運河永濟渠的一條重要分支。歷史上有豫河、小丹河等不同的稱謂,因其下游入衛河直達天津,且以漕運為主,故最終得名為運糧河。道光年間,運糧河在修武境內全長62里,過水量4立方米/秒。建國以後的1953年,新鄉專區曾在修武成立運河管理局,負責博愛、武陟、修武、獲嘉4縣的運河治理與灌溉農田工作。據資料記載,當時4個縣共可灌溉農田4萬畝,其中修武可灌溉農田2萬畝。運糧河還具有排泄洪水功能,最大過水斷面可達30立方米/秒。1959年冬,修武縣開始實施引黃工程和開發治理大沙河工程,使具有千年歷史的運糧河失去灌溉與排洪能力。修武縣委、縣政府對運糧河道進行整修拓寬,並在沿岸建起了濱河公園,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墓葬

1、商冢
商冢位於修武縣城東城關鎮秦廠村東部,雲台大道的東側。據道光十九年《修武縣誌》記載:“商冢在縣東二里,武王伐商,其子孫有來歸而死者,葬於此”。據近代考證,所謂“其子孫來歸而死者”,就是跟隨武王伐紂作戰中負傷犧牲的周軍將士,他們在牧野之戰中戰死後,被運至“大後方”修武集中埋葬,牧野之戰中受傷犧牲的周軍將士也被運回修武搶救,其犧牲將士就埋在修武,成為一個一個百餘畝大的墓冢。又因此冢成於商末,所以叫“商冢”。當地群眾相傳,黃飛虎所騎五色神牛埋於此,所以又稱“牛王冢”。可以說是周初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烈士陵園。該冢原有面積一百餘畝,現存面積東西長約290米,南北寬約110米,封土最高處約7米。
2、漢獻帝陵
漢獻帝陵位於修武縣七賢鎮(原方庄鎮)古漢村南。現存陵墓為半圓形,高約7米,周長250餘米。漢獻帝劉協(181—234年),東漢末帝。延康元年(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劉協被廢,封為山陽公,居於濁鹿城(今修武縣李固村南)。漢獻帝在濁鹿城生活了十四年,經常攜夫人到百家岩遊樂避暑,並走鄉串村為民醫疾治病,因此,在當地留下了許多動人的傳說和可憑弔的遺跡。古漢村、古漢山即由漢獻帝禪陵的所在而得名。
3、韓愈墓
韓愈墓位於修武縣方庄村西之韓坡,是唐代偉大的文學家韓愈的墓地。韓愈乃修武人氏,其上六代已從常山遷來修武,至韓愈時已七代了。韓愈死後葬此,墓高八尺,墓前豎有丈二高碑曰:“韓文公之墓”。墓道旁原有石人、石馬、石獸等八對。
4、韓昶冢
韓昶冢位於修武縣前雁門村北,高3米多,周長50多米,乃唐代大文學家韓愈長子韓昶之墓。
5、金代雜劇磚雕墓
金代雜劇磚雕墓位於郇封鎮大位村。墓葬坐北面南,全用小磚砌成仿木結構。由墓道、墓門、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組成。墓室的西北壁、北壁、東北壁鑲嵌十四塊磚雕。磚雕分男、女侍和雜劇兩大類。雜劇磚雕為“吹笛童子”、“拍板童子”、“傘舞童子”、“拍鼓童子”、“拱手者”、“持物者”、“吹口哨者”、“戴卷襆者”、“搖手鼓者”等形象。

交通


修武縣處於鄭州、新鄉、焦作三個城市的中心地帶,位於中原城市群半小時經濟圈,濟東高速、鄭焦高速、新月鐵路穿境而過,地理位置優越,區位優勢突出。境內有焦枝鐵路以及正在規劃設計中的鄭州到焦作輕軌鐵路、新鄉到月山的新月二線三條鐵路(鄭焦城際鐵路正在實施,新月二線即將實施),鄭雲高速.焦輝公路、武陵公路、濟焦新高速、晉焦鄭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在東、南兩個方向,與京珠高速、連霍高速兩條大動脈緊密相連,距離新鄭國際機場僅有一個小時車程,鄭州至雲台山的直達高速公路也正在籌建中。國家南水北調、西氣東輸工程均從修武通過並設有開口。

社會


文化事業

截至2019年12月,修武縣共有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1個,廣播人口覆蓋率100%,電視人口覆蓋率100%。

科學技術

截至2019年12月,修武縣共有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家。簽訂技術合同29項,合同金額5520.6萬元。獲得上級科技資金382.7萬元。申請專利385件,下降6.1%。授權專利294件,增長10.5%。

醫療衛生

截至2019年12月,修武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282家。其中:醫院4家(綜合醫院3家、中醫院1家、專科醫院0家),鄉(鎮)衛生院9家,專業衛生機構3家(婦幼保健機構1家、衛生監督機構和疾控中心1家、采供血機構0家、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1家)。擁有醫療衛生床位數873張,衛生專業技術人員1390人,其中執業醫師(含助理)912人,註冊護士570人。

社會保障

2019年,修武縣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23837人,其中企業在職職工參保19448人
城市美景
城市美景
。參加失業保險人數20311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員210911人,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員23697人。
2019年,修武縣共發放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84.76萬元,救助城鎮最低生活保障對象226人。共發放農村低保金841.81萬元,救助農村低保對象3566人。救助農村五保對象384人,資金275.36萬元。共發放醫療救助資金208.20萬元。住院醫療救助2319人次,資金193.53萬元;門診救助257人次,資金14.67萬元。

教育事業

截至2019年12月,修武縣普通高中招生數2204人,在校生6751人,畢業生2604人。職業技術教育招生235人,在校生652人,畢業生79人。初中學校招生數2874人,在校生8753人,畢業生3124人。普通小學招生數3171人,在校生19455人,畢業生3028人。

旅遊


雲台山

雲台山
雲台山
修武縣境內的雲台山景區總面積240平方公里,擁有1個世界級(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和9個國家級品牌(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國文明風景旅遊區、國家自然遺產、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水利風景區、國家級獼猴自然保護區、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與美國大峽谷國家公園結為姐妹公園,榮獲河南省首屆省長質量獎、中國質量工作先進單位和中國自然山水景區中唯一的馳名商標。
修武縣旅遊資源得天獨厚,境內大小奇峰70多處,景區眾多。雲台山位於河南省焦作市的修武縣境內,以獨具特色的“北方岩溶地貌”被列入首批世界地質公園名錄。同時又是河南省唯一一個集七個國家級於一體的風景名勝區。景區面積190平方公里,含泉瀑峽、潭瀑峽紅石峽、子房湖、萬善寺、百家岩、仙苑、聖頂、疊彩洞、青龍峽、峰林峽等十一大景點。還有亞洲落差最大的瀑布雲台瀑布。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採藥煉丹的“藥王洞”、漢獻帝的避暑台、魏晉時期“竹林七賢”隱居的百家岩等古迹,更有絕妙之處。2000年發現的集峽谷、溶洞景觀為一體的青龍峽景區,已被評為省級風景名勝區,總面積108平方公里,主要景點100餘處,極具開發價值。
2003年7月7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國世界地質公園推薦會上,雲台山地質公園以103.85分的高分,排名黃山、廬山之後,成為中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的8個地質公園之一。2004年2月13日北京時間23時,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專家評審大會上,雲台山金榜題名,成為首批28個世界地質公園中的一員。雲台山景區以中國第三、世界第五的名次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而在中國驟然引起強烈關注。
修武縣大力開展旅遊“創優環境、提升服務”活動和北部山區生態環境治理,被焦作市評為旅遊標準化示範縣和旅遊信息化建設試點縣,雲台山旅遊服務標準通過國家旅遊局評審。雲台山旅遊品牌進一步提升。雲台山上市進入軌道,成功舉辦中國雲台山“九九”國際登山挑戰賽、第四屆竹林七賢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設立了雲台山駐韓國首爾辦事處,與美國大峽谷成功續約,中美地質公園發展論壇達成初步協議。

宗教建築

1、萬善寺
萬善寺位於修武縣雲台山風景區主峰之下,又名溝坡寺。坐北朝南,背靠圍屏山。原有山門、中佛殿、大佛殿、僧舍等古代建築群體。寺前有明代嘉靖六年的望親台,寺東有臨濟正宗二十五世禪師石塔,寺南有臨濟正宗三十七、三十八世禪師墓碑兩座。雲台山風景管理局將萬善寺的山門、大殿進行了重修,使萬善寺成為頗具規模的佛教活動場所。
2、圓融寺
圓融無礙禪寺
圓融無礙禪寺
圓融寺座落在雲台山西部的呂澗山上,創建迄今有1650多年,是河南省境內僅晚於洛陽白馬寺的第二座古老佛寺。到北齊高僧稠禪法師重新整修后,常住僧人達千餘之眾。千餘年來,由於戰火不斷,該寺屢毀屢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雲台山旅遊事業的迅速發展,投入四千多萬元巨資重建圓融寺,重現了“深山藏古寺,梵音繞塔林”的盛景。寺內現有國家一級文物白玉佛一座,明碑一通,還有龍泉、聖姑泉、古佛洞、伽藍井、陰陽井、佛圖澄卓鍚處等名勝。
3、崇明寺
崇明寺,位於原方庄鎮桑灣自然村(現划入雲台山景區),佔地面積10餘畝,建築面積400多平方米。該寺始建於南北朝時期、北齊,唐代咸通年間重修,宋元佑2年改名崇明寺,清初增建,后廢。1995年重建,1999年正式開放。歷史記載崇明寺建築群有漢獻帝避暑台、稠禪師庵、王烈泉、孝女塔及魏晉時期“竹林七賢”的遺跡。崇明寺的古迹孝女塔仍保存完好,其斗拱式建築獨具特色,2006年,孝女塔被評為國家級文物。
4、勝果寺和勝果寺塔
勝果寺位於縣城老城大街中段,系北宋紹聖四年(1097年)所建,原寺規模宏大,為黃河之北著名寺院。后屢毀屢建,現存主殿及側房二十餘間,該寺佛塔勝果寺塔為修武縣城標誌性建築之一,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塔建於修寺之初,為古磚木混合結構,呈八角形九級樓閣式,塔高26.15米。塔身外輪呈拋物線形,逐層收斂。各層檐下,均用仿木結構的斗拱裝飾,使塔身優美玲瓏。塔心室為六角形,攀登梯道可達塔頂,頂端聳立一鐵鑄形塔尖,登頂可環眺全城。
5、百家岩寺與孝女塔
百家岩寺與孝女塔
百家岩寺與孝女塔
百家岩寺又名崇明寺,始建於北齊,為北齊高僧、一代佛學大師稠禪師所創建。后經歷代屢次復修、擴建,形成了龐大的規模,現仍為雲台山百家岩景區的主要景點之一。其寺塔又稱孝女塔,建於唐武則天垂拱三年(686年),是中國現存為數不多的唐塔之一。該塔為八角九級樓閣式磚塔,總高26.15米,此塔為當時民間孝女朱四娘,因其母久卧病床,遍請名醫不治,有僧侶勸她以死救母,到陰間乞求閻君為其母增添陽壽,即可救其母性命。該女則來到百家岩寺,祈佛之後而投崖,后其母果然久病痊癒。其母感其至孝而建塔於此,遂命為“孝女塔”。
6、玄帝宮與雲台觀
玄帝宮位於雲台山1314米的主峰茱萸峰頂,被道教信徒稱為“北頂”,和武當山稱為“南頂”相對應。道教傳說真武大帝在雲台山修成神仙,成仙后被封鎮守武當山,而雲台山的玄帝宮則成為其行宮,每年都要回雲台山駐錫、顯靈,所以此宮歷來香火極盛。該宮初建於唐代,時稱“玄元廟”,經歷代擴修復建,形成今天玄帝宮的恢宏氣勢。宮內的真武大帝銅像身高3.45米,是中國最高大的真武大帝銅像。雲台觀座落在茱萸峰下的鳳凰嶺上,除供奉道教諸神外,特侍奉生於修武、終於雲台山的道教神仙寧封子,觀外建有30多米高的重陽閣。
7、海蟾宮
海蟾宮位於修武縣城東北五里源鄉馬坊村。原名“真清觀”,相傳五代燕王宰相劉海蟾看破紅塵,棄官修道,馬坊村的馬坊泉即為劉海蟾的洗丹潭,因有金代邱處機所書“海蟾宮入道歌”而得名。現存的大殿座南朝北,當地人又叫“背南宮”,重建於明末清初,建築造型奇特,是研究古代建築的珍貴資料。宮北曾有馬坊泉,泉中有大量的石殼蟲,鴨子吃後生的蛋,經過加工做成的松花蛋,去殼后呈現清晰的松柏枝、竹葉紋理,食之味道異常鮮美,被稱之為“海蟾宮松花蛋”,元末以後,歷代皇家都視其為皇宮御宴之美味。
8、祖師廟
祖師廟位於修武縣城關鎮北關村內,座北朝南,面闊三間。相傳很久以前,北關村有一呂姓惡霸,橫行鄉里,祖師爺化作一位道人,將呂氏墳地的荊根、棗根刨出,使呂家破敗衰落。為了報答祖師,人們用荊根、棗根做梁,建起祖師廟,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祖師廟現存各種碑刻二十餘塊,碑文主要記述了每年三月三“金頂聖會”的盛況,以及歷次到武當山朝聖的經過。

代表人物


韓愈,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據新發現的韓文公門譜載。愈公,修武東關人,其烈祖鑲公自後魏神龜元年遷修武安陽城,鑲公之長子傑自隋大業八年遷修武南陽城東郭村,今天的修武東關村。清北京翰林院韓愈祠一楹聯:起八代衰,自惜文章尊北斗;興四門學,即今俎豆重東膠
山濤(205年-283年3月3日),字巨源。河內郡懷縣(今河南武陟西)人。三國至西晉時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賢”之一。
山濤早年孤貧,喜好老莊學說,與嵇康、阮籍等交遊。四十歲時,才任郡主簿。大將軍司馬師執政時,山濤被舉為秀才,累遷尚書吏部郎。西晉建立后,升任大鴻臚。歷任侍中、吏部尚書、太子少傅、左僕射等職,封新沓伯。他每選用官吏,皆先秉承晉武帝意旨,且親作評論,時人稱之為“山公啟事”。曾多次以老病辭官,皆不準。太康三年(282年),升為司徒,以老病歸家。次年去世,年七十九,謚號“康”。有文集十卷,已亡佚,今有輯本。袁宏在《名士傳》中稱山濤等七人為“竹林名士”。
向秀(約227年-272年),字子期,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陟)人。魏晉時期的文學家,竹林七賢之一。向秀雅好讀書,與嵇康、呂安等人相善,隱居不仕。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呂安被司馬昭害死後,向秀應本郡的郡上計到洛陽,受司馬昭接見,后官至黃門侍郎、散騎常侍。泰始八年(272年)去世。
向秀喜談老莊之學,曾注《莊子》,被贊為“妙析奇致,大暢玄風(《世說新語·文學》)”,惜注未成便過世,郭象承其《莊子注》餘緒,完成了對莊子的註釋。另有作品《思舊賦》、《難嵇叔夜養生論》。
喬葉,女,1972年生,漢族。河南省修武縣人,1993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河南省文學院專業作家。中國作協會員。魯迅文學院高研班第三期學員。專業作家。河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出版散文集《孤獨的紙燈籠》《坐在我的左邊》《自己的觀音》《薄冰之舞》《在喜歡和愛之間》《迎著灰塵跳舞》《我們的翅膀店》等,出版長篇小說《我是真的熱愛你》。獲首屆河南省文學獎及第三屆河南省文學藝術成果獎青年鼓勵獎。
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
孫思邈
孫思邈

獲得榮譽


千年古縣——修武
千年古縣——修武
2006年11月8日,修武縣被聯合國地名專家組中國分部授予“千年古縣”。
2004年10月26日,修武縣被生態環境部評為第九批全國生態示範區。
2007年2月1日,修武縣被評為中國最佳旅遊名縣。
2007年4月4日,修武縣人口計生委被河南省人民政府評為全省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先進集體。
2007年12月27日,修武縣被全國綠化委員會授予全國綠化模範縣。
2009年2月25日,修武縣被評為全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單位。
2009年12月25日,修武縣被評為2009年信訪工作先進縣。
2010年02月24日,修武縣被評為2009年國家園林縣城。
2012年12月10日,修武縣被評為河南省第七批職業教育強縣。
2013年1月15日,修武縣被評為中國長壽之鄉。
2018年12月7日,修武縣被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認定為河南省旅遊扶貧示範縣。
2013年6月20日,修武縣被河南省政府評為河南省雙擁模範縣。
2019年2月28日,修武縣被全國愛衛會重新確認國家衛生縣城。
2019年5月18日,修武縣入選2019中國最美縣域。
2019年9月4日,修武縣入選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2019年11月15日,修武縣入選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
2020年1月,修武縣入選2020中國春季休閑百佳縣市。
2020年3月25日,修武縣繼續保留河南省文明城縣榮譽稱號。
2020年7月29日,修武縣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第三批河南省食品安全縣。
2020年7月31日,修武縣入選“2020全國縣域旅遊發展潛力百佳縣”。
2020年8月4日,修武縣被評為河南省平安建設優秀縣。
2021年2月18日,修武縣入選“2020年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
2021年,入選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名單。
2021年7月,入選“2021 年全國縣域旅遊發展潛力百佳縣”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