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忠

西北大學地質學系講師

李三忠,男,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青島海洋大學教授。

人物經歷


教育經歷

時間院校專業學位
1986年9月-1990年7月長春地質學院地質系獲地質學學士
1990年9月-1993年7月長春地質學院構造地質學碩士
1993年9月-1996年6月長春地質學院博士
2004年9月-2005年1月北京語言大學德語
2005年3月-2005年6月北京語言大學英語

工作經歷

1996.09-1998.10,任西北大學地質學系講師,地質學博士后流動站博士后
1998.11,任青島海洋大學副教授
2001.11,被聘為青島海洋大學教授
2002.01,被聘為中國海洋大學博士生導師
2002.11-2003.01,為香港大學訪問學者
2004.03-2004.06,再次為香港大學訪問學者
2006.04-2007.04,受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資助為德國Kiel大學和IFM-GEOMAR(萊布尼茲海洋研究所)訪問學者
2009.09-2009.11,美國德州農工大學,IODP太平洋324航次構造專家,合作者 William W. Sager
2010.04-2010.05,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和麻省理工學院,訪問學者,合作者 Jian Lin
2011.09-2017.05,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地球科學學院,院長助理
2012.09,台灣大學,訪問學者,合作者Bor-ming Jahn院士
2012.12-至今,中國海洋大學洋底動力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
2013.09-2013.11,澳大利亞悉尼大學,訪問學者,合作者Dietmar Mueller院士
2014.08,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訪問學者,合作者 Masatoshi Sone
2016.09-至今,中國海洋大學學術委員會,常委
2016.09-至今,海底科學與探測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
2017.05-至今,為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地球科學學院副院長
2017.09-11,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高級訪問學者,合作者Janathson Aitchison
2018.04-至今,為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海洋礦產資源評價與探測技術功能實驗室,副主任
2018.05-至今,為中國海洋大學海洋高等研究院,副院長
2019.04-至今,為中國海洋大學海底科學與工程計算國際中心,常務副主任
2020.06-至今,為教育部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副主任

科研成就


從事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前寒武紀地質、構造地質學、中國大陸邊緣構造、含油氣盆地構造、造山帶構造、大地構造和
海洋地質學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學工作。
目前側重如下研究內容:
1. 華北克拉通:華北克拉通古元古代中部構造帶和膠遼吉造山帶構造地質學,古-中元古代Columbia
大陸重建;
2. 中國東部中、新生代造山帶的構造研究:中生代秦嶺大別山-蘇魯造山帶與高壓-超高壓岩石的折
返機制,華南構造帶(黔、桂、川、渝、湘、贛)和新生代台灣造山帶;
3. 中國東部盆地的構造研究:拉分-逃逸盆地:渤海灣盆地和膠萊盆地,中、新生代岩石圈減薄和盆地
成因;
4. 區域海底構造與大陸邊緣構造:中國海域東海盆地、南北黃海盆地,蘇門答臘俯衝帶前弧盆地和海嘯
地震成因與預測,西太平洋大陸邊緣構造。
在研項目
1999年以來,已經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教育部國際合作項目、教
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資助計劃、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海石油各級各類科研項目28項。
1. 2008年10月-2009年12月,東海陸架盆地構造特徵與演化研究,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項目,項
目主持人;
2. 2008年1月-2010年12月,印尼附近海域海嘯地震海域地質地球物理調查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
上項目(40776038),為第二項目主持人;
3. 2007年1月-2009年12月,鄂豫交界桐柏山地區碰撞造山帶結構與區域成礦背景,中國地質調查局
質調查項目,項目編號:1212010711812,為構造負責人;
4. 2007年1月-2009年12月,遼河群中基性-超基性岩的地質地球化學和年代學特徵及其構造環境分析,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資助計劃(NCET-06-0595,研究領域:資源),項目主持人;
5. 2006年08月-2011年07月,課題名稱:雪峰陸內複合構造系統與油氣保存研究(G0800-06-ZS281),中
國石化總公司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為技術首席。
主要國內、外合作夥伴
目前,與香港大學、美國聖路易斯大學、日本高知大學、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德國基爾大學、萊布尼
茲海洋研究所、韓國漢城國立大學等建立了長期密切的國際科研合作關係。
學術出版物
1994年至今,已發表論文、會議論文摘要、出版圖件及專著分別為140多篇、45篇、3幅、1部,其中國內
核心雜誌或國際刊物第一作者論文70餘篇。此外,撰寫科研報告約25部,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項。1998年
以來,期刊論文被著名檢索機構SCI收錄45篇,8篇被ISTP收錄,3篇被EI收錄。主要第一作者論文如下:
2009, 李三忠,李安龍,范德江趙廣濤, 金寵,戴黎明. 安徽巢北地區的中生代構造變形及其大地構造背景. 地質學報, 出版中
2007, Sanzhong Li, Guochun Zhao. SHRIMP U-Pb zircon geochronology of the Liaoji Granitoids:
constraints on the Paleoproterozoic Jiao-Liao-Ji belt in the eastern block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Precambrian Research,158(1-2):1-16 (SCI收錄).
2007,Li Sanzhong,Timothy M. Kusky,Wang Lu,Zhang Guowei, Lai Shaocong,Liu Xiaochun,
Dong Shuwen and Zhao Guochun. Collision leading to multiple-stage large-scale extrusion in
the Qinling orogen: insights from the Mianluesuture. Gondwana Research, 12(1-2):121-143
(SCI和ISTP收錄).
2007, Li, S.Z., Kusky, T.M., Zhao, G., Wu, F., Liu, J.Z., Wang, L., Sun, M., Mesozoic
tectonics in the Eastern Block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implications for subduction of
the Pacific Plate beneath the Eurasian Plate. Mesozoic Sub-Continental Lithoshperic
Thinning Under Eastern Asia. Edited by Mingguo Zhai,Brian F. Windley,Timothy M. Kusky and
Qingren Meng.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 280, 171-180 (ISTP收錄).
2006, 李三忠, 呂海青,侯方輝,郭曉玉,金寵,劉保華. 海洋核雜岩. 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6(1):47
-52.
2006, Li Sanzhong, Zhao Guochun, Sun Min, Luo Yan, Han Zongzhu, Zhao Guangtao.Are the South
and North Liaohe Groups different exotic terranes?—Nd isotope constraints on the Jiao-
Liao-Ji orogen. Gondwana Research, 9:198-208(SCI收錄).
2005, Li ¬Sanzhong, Zhao Guochun, Sun Min, Han Zongzhu, Hao Defeng, Luo Yan, Xia Xiaoping.
Deformation history of the Paleoproterozoic Liaohe Group in the Eastern Block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4(5): 659-674(SCI收錄)
2005,李三忠,王金鐸劉建忠, 於建國, 呂海青, 侯方輝. 魯西地塊中生代擠壓構造格局及其形成背
景. 地質學報, 79(4):487-497
2005,Yu Jianguo, Li Sanzhong, Wang Jinduo, Timothy M. Kusky, Wang Xinhong, Lu Shengqiang.
Salt Diapirism and Faulting of the Central Uplift Belt in the Dongying Sag of the Bohai Bay
Basin, North Chin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English Version, 24(2):28-42(SCI收錄,
Corresponding author)
2004,李三忠,周立宏, 劉建忠,許淑梅. 華北板塊東部新生代斷裂構造特徵與盆地成因。海洋地質與
第四紀地質,24(3):57-66
2004,李三忠,郝德峰,趙國春, 孫敏韓宗珠, 郭曉玉。丹東花崗岩地球化學特徵及其成因。岩石學報
,20(6):1417-1423(SCI收錄)
2004,李三忠,劉建忠,趙國春,吳福元,韓宗珠,楊中柱。華北克拉通東部地塊中生代變形的關鍵時限
及其對構造的制約-以膠遼地區為例。岩石學報,20(3):633-646(SCI收錄).
2004, Li Sanzhong, Zhao Guochun, Sun Min, WuFuyuan, Liu Jianzhong, Hao Defeng, Han
Zongzhu, Luo Yan. Mesozoic, not Paleoproterozoic SHRIMP U-Pb zircon ages of two Liaoji
Granites, eastern block, North China craton.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46(2):162-176
(SCI收錄)
2003, 李三忠,賴紹聰, 張國偉, 李亞林, 程順有. 秦嶺勉略縫合帶及南秦嶺地塊的變質動力學研究.
地質科學, 38(2):137-154
2003, 李三忠, 郝德峰, 韓宗珠, 趙國春, 孫敏. 膠遼地塊古元古代構造-熱演化與深部過程. 地質學報
, 77(3):318-340
2002,李三忠, 張國偉, 李亞林, 賴紹聰,李宗會. 秦嶺造山帶勉略縫合帶構造變形與造山過程. 地質學
報, 76(4):469-483
2001,李三忠,韓宗珠,劉永江,楊振升,馬瑞. 遼河群區域變質特徵及其大陸動力學意義。地質論評, 47
(1): 9-18
2001,李三忠, 韓宗珠,劉永江,楊振升. 膠遼地塊古元古代前造山期深部過程的地質與地球化學制約。地
質科學, 36(2):184-194
2000,李三忠,張國偉,李亞林,楊永成。勉縣地區勉略帶內麻粒岩的發現及構造意義。岩石學報, 16(2):
220-226(SCI收錄)
2000,李三忠,許書梅,單業華,李西雙,等. 渤海灣及鄰區構造演化與盆地組合規律。海洋學報, 22(增
刊):220-229
2000, Li Sanzhong, Xu Shumei, Shan Yehua, Li Xishuang, Zhou Lihong, Hao Yinquan, Fan
Zheqing, Liang Huilan.Tectonic evolution and Basin assemblage in the Bohai Bay and its
neighbors.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4):91-106
1998,李三忠,劉永江,楊振升,馬瑞。遼河群變質泥質岩中變質重結晶作用和變形作用的關係。岩石學報,
14(3):352-366
1998, Li Sanzhong,Yang Zhensheng,Liu Yongjiang.Stratification of metamorphic belts and its
genesis in Liaohe Group.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3(5):430-434(SCI收錄)
1997,李三忠,楊振升,劉永江。遼河群變質帶垂向分層性及其起因。科學通報, 42(24): 2631-2635
1997,李三忠,楊振升,劉永江,劉俊來。膠遼吉地區古元古代早期花崗岩的侵位模式及其與隆—滑構造的關
系。岩石學報, 13(2):189-202
專 著
2003年10月出版,周立宏,李三忠,劉建忠,等. 渤海灣盆地區前第三系構造演化與潛山油氣成藏模式.
北京: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李三忠主要撰寫三章(共6章),約20萬字
教學成就
1999年以來指導了博士后1名、博士生4名、碩士生9名、本科生畢業設計24人;目前,指導博士生3名、碩士生12名。
1999年以來,先後主講本科生必修課《海洋地質學》《地史學》和選修課《大陸邊緣地質學》《現代構造地質理論與方法》《南京湯山野外地質實習》《安徽巢湖野外地質實習》
主講研究生的必修課《近代海洋地質學》、中德聯合班英文授課《Marine Gedynamics》和選修課《大陸邊緣地質構造》《盆地分析》《地球動力學》《地質構造分析》《高級構造地質學》《含油氣盆地分析》《海底構造》等15門課程。

社會活動


863計劃專家庫、教育部高級專家庫、山東省高級專家庫、青島市高級專家庫成員,《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s》《PrecambrianResearch》《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Gondwana Research》《岩石學報》《地質學報》《地質論評》《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地質科學》《大地構造學與成礦》《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等特約評閱人。
2003年7月28日當選為山東省礦業協會第二屆理事會理事。
2004年7月為中國IODP(國際大洋鑽探計劃)協會會員。
2006年10月為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終身會員。
2007年01月01日為歐洲地球科學聯合會(EGU)會員。
2007年01月01日為美國地球物理協會(AGU)會員。

獲得榮譽


時間獎項全稱
2000年11月山東省教委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01年11月青島市第三屆青年科技獎
2006年12月31日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2007年12月中國地質學會第十一屆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
2016年國務院特殊津貼
2017年青島市工人先鋒
2017年山東省先進科技工作者
2018年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第一獲獎人)
2020年山東省泰山學者攀登計劃入選者
2021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創新群體學術帶頭人
2021年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科研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