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梧

徐金梧

徐金梧,男,漢族,生於1949年4月,浙江寧波人。1976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6年12月,畢業於北京鋼鐵學院機械系。1981年3月,畢業於北京鋼鐵學院機械系,獲碩士學位。1988年12月,畢業於德國亞琛工業大學機械系,獲博士學位。1989年1月至1993年3月,北京科技大學機械系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1993年3月至2004年7月,北京科技大學副校長。2004年7月,出任北京科技大學校長。2013年1月24日,辭任北京科技大學校長。

職業生涯


徐金梧
徐金梧
1968年05月至1973年09月,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38團職工。 1973年09月至1976年12月,北京鋼鐵學院機械系學生。
1976年12月至1978年10月,浙江寧波動力機廠技術員。
1978年10月至1981年03月,北京鋼鐵學院機械系碩士研究生,獲碩士學位。
1981年03月至1983年10月,北京鋼鐵學院機械系教師、助教。
1983年10月至1984年04月,西德慕尼黑德語培訓中心學習。
1984年04月至1988年12月,德國亞琛工業大學機械系留學,獲博士學位。
1989年01月至1993年03月,北京科技大學機械系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3年03月至2004年07月,北京科技大學副校長。
2004年07月至2013年1月24日, 中共北京科技大學委員會常委、北京科技大學校長。

科研成果


徐金梧
徐金梧
科研方面主要從事設備故障診斷、圖像處理技術以及流程工業ERP研究,先後負責2項國際合作項目、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863”項目、8項國家科技攻關項目,以及幾十項企業合作項目。出版專著、譯著7本,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1999-2008年,共培養博士生10餘名、碩士生20餘名。1996年入選國家教育部第二批“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

個人觀點


學校戰略發展

徐金梧
徐金梧
第一,整合學科資源,學科建設取得新突破。徐金梧同志帶領班子成員以“2 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為核心,整合校內學科資源,拓展學科分佈,推進學科建設整體發展步伐。首先,鞏固、提高礦業工程、冶金、材料、機械、自動化等傳統學科的優勢地位;其次,整合全校資源,以優勢學科為依託,延伸土木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力學、物理學、化學等一批理工類和基礎學科;第三,通過引進優秀人才、加大投入等有力措施,加速培育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工程等一批新興學科;第四,以管理學院、文法學院、外國語學院為基礎,重點發展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法學、公共管理等一批人文、管理學科。2004年至2006年,學校學科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新增博士學位授權學科26個,新增碩士學位授權學科47個,新增本科專業7個。截至2006年底,學校共有43個本科專業,109個碩士學科點,另有MBA(含EMBA)、MPA和17個領域的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48個博士學科點,8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形成了以優勢學科領銜、學科分佈相對合理、特色鮮明的學科群。2006年,學校成為國家“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建設項目試點高校。
第二,緊貼國家重大需求,促進科技工作蓬勃開展。徐金梧同志帶領班子成員深入研究當前國際鋼鐵工業技術發展趨勢,以行業發展需求指導科技創新。學校有效整合冶金、材料、機械、信息等多種學科領域和校內外優勢的研究力量,於2004年組建了冶金工程研究院,面向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現代化的重大需求,開展具有前瞻性和戰略性的科學研究,注重成套技術集成、關鍵工藝裝備開發,建成集“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新技術開發-新技術產業化”為一體的產學研創新體系,形成能夠對鋼鐵冶金領域重要新工藝新技術進行深度開發的研究平台。通過創新平台的建設,提高學校為國家重大科技前沿和重要戰略需求服務的自主創新能力。同時,在徐金梧同志的積極倡議和推動下,學校於2004年組建了“鋼鐵企業科技合作委員會”,並以此為平台,先後組織了兩屆“鋼鐵冶金新技術發展論壇”,為推進中國鋼鐵工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獻計獻策,在國內外鋼鐵領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同時,徐金梧同志積極尋求與鋼鐵企業的廣泛合作,於2004年與寶鋼鞍鋼武鋼、首鋼四大鋼鐵公司簽署了共建協議,開創了學校與鋼鐵企業科技合作與交流的新局面,為學校今後發展和更好地服務於中國鋼鐵行業的發展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和機遇。2005-2007年,學校與四大鋼鐵公司通過聯合研發項目、成立研發中心、設立研究生培養基地等方式開展了實質性的合作。如:2005年5月,學校與鞍鋼共建“鞍鋼—北科大冶金技術研發中心”,首批確定了包括管線卷板、雙相鋼、高性能結構鋼等六個研究項目,總經費達3100餘萬元;2005年9月,學校與首鋼共建“首鋼-北科大學汽車用鋼聯合研發中心”,合作金額達到1500萬元。同期,學校還與武鋼、寶鋼確立了在硅鋼、汽車用鋼、高強結構鋼等領域進行全面合作的方案。2007年學校還獲准牽頭建設國家發改委立項的“重大工程材料安全服役研究評價設施”項目,實現了教育部直屬高校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零的突破。
第三,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育人質量不斷提高。徐金梧同志帶領班子成員不斷探索與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精品化辦學模式相適應的教育教學手段,在擴大培養規模、確保培養質量的同時,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在教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為本,以學生成長成才為目標,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強調個性化教學和培養計劃的系統性,培養環節的多樣性,努力提高教學質量。本科生培養方面,在學分制框架內實現了學習雙專業、攻讀雙學位、研讀輔修專業、提前攻讀研究生、優秀本科生直接攻讀博士研究生等多途徑培養模式;研究生培養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進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措施,提高了研究生培養質量,學校牽頭的產學研結合培養工程碩士的研究和實踐成果對中國設立和培養工程碩士起到了重要作用。通過努力,學校湧現出一批優秀的教改成果,育人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明顯提高。幾年來學校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和優秀教材獎12項、北京市教學成果獎和精品教材獎37項,學校學生參加各類學術實踐活動成績優異,特別是學校學生機器人代表隊在前六屆全國大學生機器人電視大賽中穩居前三甲,並兩次獲得冠軍,充分體現了北京科技大學育人質量的不斷提升。2007年5月份,學校以優異的成績通過教育部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
第四,加快學校改革發展步伐,努力營造和諧的育人環境。徐金梧同志與校領導班子一起確立了“在基本建設方面,五年之內重新創建一個學校”的目標,即:2002年至2007年,新增教學、科研用房建築面積30萬平方米,是建校50年教學、科研用房建築面積的總和。2004年至今,學校已新建學生宿舍、食堂、學生活動中心、教學樓等工程,總建築面積約23萬平方米,基本實現了一個學院一棟樓的格局,教師學生學習、生活、工作條件得到全面改善,此外,學校體育館暨2008奧運會柔道跆拳道比賽場館也已竣工,這不僅將成為學校的一項標誌性建築,也將會進一步豐富全校師生體育運動和業餘生活。同時,徐金梧同志號召舉校動員創建和諧育人的軟環境,大力支持共青團和學生組織以“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為中心,開展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學術、科技、體育、文化活動,努力營造“求新”、“務實”、“人和”的大學文化理念和校園氛圍;同時,在全校各級管理和服務部門倡導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積極營造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和尊重知識、尊重勞動、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校園環境,充分發揚民主,調動和激發全校師生員工的積極性,努力構建和諧向上的校園氛圍。

談辦學定位

高等教育的迅猛發展是中國國民經濟20年來快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今後20年繼續保持發展勢頭的必要條件。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打破了原有的格局,使得學校內部的辦學理念、辦學定位、辦學模式發生了深刻變化,對於這場深入的改革,確切地說還缺乏充分的思想準備。從長遠發展看,研究型大學的經費來源將趨於多元化,尤其今後企業和社會對科技成果的需求將大大增加,誰抓住先機,誰就贏得更多資源。1998年以來,中國高等教育迎來了跨越式的發展。一方面是由於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一批高校通過調整、共建、合併等方式形成了綜合性大學的基本構架;原行業高校通過划轉,全國高校實現了中央和地方兩級管理體制。另一方面由於連續幾年的擴招和辦學條件的迅速改善,中國高等教育的辦學規模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此外,大批民辦學校和獨立學院的湧現,使中國高等教育的辦學體制出現了新的成分。在這場歷史性的改革中,有關中國今後高等教育的發展策略、辦學理念、辦學特色等一系列的討論正在悄然興起。這場討論將關係到中國高等教育能否快速、健康、協調地發展;能否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討論的焦點集中在怎樣看待這場跨世紀的改革,怎樣適應這場改革。
首先應該認識到,高等教育的迅猛發展是中國國民經濟20年來快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今後20年繼續保持發展勢頭的必要條件。從歷史上看,發達工業國家在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發展,英國工業革命催生了像牛津劍橋等一批著名的大學;19世紀後期,德國科學技術的迅速崛起,得益於洪堡博士提出的大學應成為教學、科研兩個中心的辦學理念;20世紀初葉,美國高等學校強化了研究生培養和社會服務功能,不僅使一批大學成為國際著名的大學,同時為美國成為世界超級大國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就應當保持高昂的鬥志,立足於解決發展和前進中的問題,立足於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立足於探索新的辦學模式和辦學理念。任何觀望、疑慮都可能放慢前進的步伐,都可能在機遇面前迷失方向。但是也應當認識到,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打破了原有的格局,使得學校內部的辦學理念、辦學定位、辦學模式發生了深刻變化,一批學校通過調整、共建、合併提出了建設綜合性大學的目標;一批地方學校和原行業學校通過招生規模的擴大以及辦學空間的擴大,提出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目標。對於這場深入的改革,確切地說還缺乏充分的思想準備。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的高等教育已從精英化教育急速過渡到大眾化教育階段。面臨著各種矛盾和機遇,必須清醒地分析學校的辦學歷史和現狀,以科學的發展觀謀划學校的辦學方向和定位,正確處理以下幾個關係。
正確處理長遠目標和近期目標的關係。從歷史的觀點,國外一些著名大學都經歷了上百年的歷史,學校的發展需要長期的積累,就像一場馬拉松賽跑,不可急於求成、急功近利。學校在發展過程中必須明確自己的辦學定位和長遠目標,近期目標應當與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目標相一致,這樣才能在辦學過程中不斷地積累,不斷地提高辦學實力。
正確處理辦學規模與辦學質量的關係。著名大學的名望在於辦學質量,而不在於辦學規模。大學是培養人的地方,只有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傑出的人才,才是學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在質量與規模問題上,質量是前提,規模是后因。沒有質量的教育是一種浪費,誤人子弟不僅會對社會造成深遠的影響,而且會對學校造成深遠的危害。
正確處理辦學特色和辦學層次。不同類型的學校應當有不同層次的辦學定位。從中國辦學投入來看,只能是一小部分重點大學可能辦成綜合性大學;多科性和單科性重點大學應瞄準國民經濟的重大需求,培養高水平的專業人才;地方學校應當突出為區域經濟服務的理念,培養區域經濟所急需的專業人才。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學校都可以通過不懈的努力,辦出自己的特色和優勢。一所學校在一段時間內能夠利用的資源是有限的,有限的資源只能用於有限的目標,盲目地提升辦學層次和辦學規模就會稀釋辦學資源,從而失去辦學特色。
正確處理自主性辦學與依賴性辦學的關係。中國高等教育的主體是從計劃經濟模式下發展起來的,辦學經費的主要渠道仍依賴於國家投入的單一來源。從長遠發展看,研究型大學的經費來源將趨於多元化,尤其今後企業和社會對科技成果的需求將大大增加,誰抓住先機,誰就贏得更多資源。過多地依賴於單一資金來源,將束縛學校自身的發展。實現高等學校的新一輪跨越就應當發掘各種資源,堅持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的辦學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