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褐斑病

蘋果褐斑病

蘋果褐斑病又稱綠緣褐斑病,是由蘋果雙殼菌侵染所引起的、發生在蘋果上的一種病害。主要為害葉片,其次是果實和葉柄。

蘋果褐斑病在中國各蘋果產區都有發生。蘋果褐斑病是蘋果樹早期落葉病的一個主要病害,也是蘋果樹落葉最普遍、最嚴重的一種病害。蘋果褐斑病發生后,導致蘋果樹早期落葉,減少了蘋果樹的光合作用,造成營養不足,樹勢衰弱、果實小、果實黑點病較多,直接影響果品產量和品質,減少了果農的經濟效益。

蘋果褐斑病主要以農業防治和化學防治為主。藥劑可選擇戊唑醇丙環唑寧南黴素多抗黴素農抗120等,噴葯時要兼顧葉片背面、樹體內膛及樹冠下部葉片,力求均勻周到。

危害癥狀


主要危害葉片,導致早期落葉。病斑褐色,邊緣綠色不整齊,故有綠緣褐斑病之稱。病斑有三種類型:(1)同心輪紋型。病斑圓形,四周黃色,中心暗褐色,有呈同心輪紋狀排列的黑色小點(病菌的分生孢子盤),病斑周圍有綠色暈。(2)針芒型。病斑似針芒狀向外擴展,無一定邊緣。病斑小而多。(3)混合型。病斑很大,近圓形或不規則形,暗褐色,中心為灰白色,其上亦有小黑點,但無明顯的同心輪紋。有時果實亦能受害。病斑褐色,圓形或不整形,凹陷,表面有黑色小粒點。病部果肉褐色,呈海綿狀干腐。
蘋果褐斑病
蘋果褐斑病

具體癥狀


該病主要危害葉片,也可侵染果實和葉柄。一般樹冠下部和內膛的葉片、果實最先發病。發病初期,葉片出現黑褐色小皰疹或針芒狀暗褐色病斑,邊緣不整齊,病健界限不清晰,後期病葉變黃脫落,但病斑周圍仍然保持綠色,病斑表面有黑褐色的針芒狀紋線和蠅糞樣黑點。因蘋果樹品種和發病期的不同而表現為三種類型的病斑。一是同心輪紋型,葉正面病斑圓形,褐色,初發生時為黃褐色小點,后直徑擴大為1~2.5厘米;病斑中心為暗褐色,四周黃色,病斑周緣仍保持有綠色暈圈;後期病斑表面產生許多小黑點,呈同心輪紋狀排列。二是針芒型,病斑成針芒狀向外擴展,邊緣不規則,暗褐色或深褐色,上散生小黑點;病斑小,數量多,常遍布整個葉片;後期葉片逐漸變黃,病部周圍及背部仍保持綠褐色。三是以上兩種混合型,病斑較大,暗褐色,病斑中部呈同心輪紋狀,邊緣呈放射狀向外擴展。
葉柄感病後,產生黑褐色長圓形病斑,常常導致葉片枯死。
果實發病,在果面出現暗褐色斑點,逐漸擴大,形成圓形或橢圓形黑色病斑,表面下餡,有隆起小點。病斑果肉褐色,干腐,海綿狀。

病原形態特徵


病原在有性態為稱蘋果雙殼菌(Diplocarpon mali Harada et Sawamura),屬子囊菌門真菌;無性世代蘋果盤二孢菌(Marssonina mali (P.Henn.)Ito.),屬半知菌類真菌。

形態特徵

子囊盤肉質,杯狀,淡褐色,大小120-220微米×100-150微米,側絲有1-2個分隔,約與子囊等高,寬2-3微米,頂部稍寬。子囊闊棍棒狀,大小55-5微米×14-18微米,有囊蓋,內含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香蕉形,直或稍彎曲,通常有1個分隔,有的在分隔處稍縊縮。子囊孢子頂端圓或尖,大小24-30微米×5-6微米。無性態產生菌索。菌索多分枝,粗20-40微米,細胞深褐色,穿行於表皮下,交叉點上方著生分生孢子盤。分生孢子盤初期埋生在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外露,直徑100-200微米。分生孢子梗柵狀排列,單胞,無色,棍棒狀,大小1.5-2微米×3-4微米。分生孢子無色,雙胞,上胞大且圓,下胞窄且尖,分隔處縊縮,內含2-4個油球,大小20-24微米×7-9微米。偶爾產生單胞分生孢子。
蘋果褐斑病
蘋果褐斑病

生理特性

菌絲生長適溫為20-25℃。分生孢子在水中才能萌發,萌發溫度範圍0-35℃,最適25℃,最適pH6-7。10%葉片浸出液及1%葡萄糖可增加孢子萌發率,瓊脂促進萌發的效果最好。該種病原除侵染蘋果外,還可侵染沙果、海堂、山定子等。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 ● 採用綜合防治措施,加強果樹管理,徹底清園,消滅越冬病源,適時防治。選好對症藥劑,掌握好噴葯時間和噴藥液量,提高防效。 
● ● 加強栽培管理,增施有機肥,增施生物菌肥,配方全營養施肥,增強樹勢,增強果樹抗病抗逆能力,減少褐斑病的發生。 
● ● 及時合理修剪,改善通風透光條件,降低果園濕度,做好窪地排澇,惡化病害發生環境,減少褐斑病的發生;適時環剝,合理環剝,適期癒合,以免高溫環剝過重癒合不良,導致果樹抗病力減弱。 
● ● 及時疏花疏果,減少負載量,增強樹勢,減少病害。 
● ● 蘋果落葉后,及時清理落葉,集中燒毀,同時淺耕果園,減少越冬病菌。 
● ● 果實套袋,減少褐斑病的病果率,同時在套袋后噴1次防治蘋果褐斑病的銅製劑農藥,如波爾多液,未套袋果園不可用,以免產生藥害。 

化學防治

● ● 發病前使用藥劑預防。可選用70%丙森鋅(安泰生)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80%大生M-45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68.75%易保1200倍液,80%超威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等。 
● ● 發病初期與積累期,交替使用內吸性治療劑控制。43%戊唑醇懸浮劑3000倍液(注意:戊唑醇套袋后使用,一年內最多用2次,否則對果實著色不良),也可選用40%氟硅唑(福星)乳油8000倍液,40%腈菌唑(信生)可濕性粉劑8000倍液,62.25%腈菌唑+代森錳鋅(仙生)可濕性粉劑600倍液等。 
● ● 盛發期處理,除以上內吸性治療劑外,還可在8-9月對已套袋的果園噴布1-2次波爾多液或多寧或必備,保護葉片,波爾多液的配比為1(硫酸銅):1.5-2(生石灰):160-200(水)。

疾病傳播


適宜的氣候條件是褐斑病發病較重的主因,不同年份褐斑病發生早晚和發生程度不同,其主要原因是當年雨水來得早晚和降雨次數多少、降雨量大小而定,降雨早、次數多、雨量大,褐斑病發生早且嚴重,降雨次數少且雨量小,褐斑病發生晚且輕。
● ● 施有機肥過少,氮多磷鉀少,養分不平衡,負載量過大,樹體衰弱,本身抗病能力差,病菌易侵入,易發生褐斑病。 
● ● 藥劑防治存在問題,噴葯不適時,間隔時間長,雨前雨後用藥不對路,噴藥液量少等會造成褐斑病發生。 
● ● 高溫時期,環剝不適時,環剝量過重,導致環剝口不能正常癒合,樹體養分輸導受阻,營養供應不上,影響樹體正常生長,抗病力減退,易引起褐斑病發生。 
● ● 地勢低洼,栽植密度大,枝條茂密,蔭蔽嚴重,通風透光差,濕度高,給病菌侵染創造了有利條件,促進褐斑病的發生蔓延。

發病規律


病菌以菌絲團或分生孢子盤在落葉上越冬,第2年春季降雨後產生分生孢子,隨雨水沖濺至樹冠下部的葉片上,成為初侵染菌源,繼而進行多次再侵染。一年內有多次再侵染,其周年流行動態可劃分為4個時期。4-6月為病原菌的初侵染期,其中落花后至6月底是子囊孢子侵染期,也是預防褐斑病的第1個關鍵時期。7月是病原菌累計期,初侵染病斑於7月發病,並大量產孢,進行再次侵染,不斷積累侵染菌源,防治病害的第2個關鍵時期。8月、9月是褐斑病的盛發期和大量落葉期,病原菌若在7月底累積至一定的數量,再遇連續陰雨,可導致病原菌的大量侵染,引起嚴重落葉。10月、11月隨著氣溫下降,病葉不易脫落,病菌在病葉內不斷生長擴大,為越冬作準備,10月底果園內的病葉數量直接決定了越冬病菌的數量。凡春季多雨、夏秋季多雨、高溫潮濕的年份,病害就會流行。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潛育期一般為6-12天,最長可達45天,發病至病葉脫落歷時13-55天。氣溫高時,潛育期短,發病進程迅速,病葉脫落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