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烽

毛烽

毛烽,1923年12月出生,河南省武陟縣人,中共黨員。1937年畢業於武陟縣廣濟小學。1938年1月入伍參加八路軍,1939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文工團副團長、軍政治部秘書科科長、總政文藝處處長、思茅軍分區副政委、昆明軍區政治部文化部部長等職,副軍職待遇。著名革命電影《英雄兒女》編劇。1983年7月離養后,積極投身關心下一代活動,為培養教育青少年做出了突出貢獻。先後被瀋陽軍區、總部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先進離休幹部、離休幹部標兵;被國家民政部等7部委授予“老有所為金榜獎”。

人物經歷


毛烽
毛烽
1923年12月出生河南武陟人。中共黨員。1937年畢業於武陟縣廣濟小學。1938年參加八路軍,歷任敵後抗日根據地戰士、通訊員、偵察員,八路軍野戰政治部實驗話劇團團員、戲劇組組長,抗日軍政大學文工團團員、副團長,東北十縱隊宣傳隊長、指導員,第四野戰軍四十七軍幹事、民運隊長、協理員、秘書科長,志願軍第四十七軍秘書科科長,總政治部編輯組長、秘書、文藝處長,昆明軍分區副政委、文化部部長,雲南省文聯副主席、省作家協會副主席。1940年開始發表作品。戰爭年代,曾編寫《為誰打天下》、《殺敵立功》等劇目,解放后曾創作《黑山阻擊戰》、《英雄兒女》等劇本。著有小說《一支人蔘》,歌劇劇本《為誰打天下》、《毛不登》,電影文學劇本《黑山阻擊戰》、《英雄兒女》等。《黑山阻擊戰》、《英雄兒女》均已拍攝發行,並列為百部愛國主義教育影片。《英雄兒女》獲第四次文代會優秀作品表彰獎。

講述《英雄兒女》


《英雄兒女》編劇毛烽
《英雄兒女》編劇毛烽
20世紀50年代,為了宣傳志願軍的英雄事迹,鼓舞全國人民獻身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宣部等部門決定拍一部志願軍戰士英勇獻身精神的影片,當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夏衍,將巴金創作的反映抗美援朝親情的短篇小說《團圓》(1961年8月《上海文學》)推薦給長春電影製片廠,並責成將它改編為電影。
導演武兆堤接受了這個任務。他看完了登在《人民文學》上的稿子《團圓》,感到確是一個好本子,但要將不到二萬多字的短篇小說改編成電影,卻決非易事。於是,武兆堤想起我這個抗大時期的老同學。當時,我在總政任副主任傅鍾將軍的秘書,武兆堤找到我說:“這改編的事就得找你了,你在朝鮮戰場生活戰鬥了五六年,有著跟小說里同樣的經歷,小說《團圓》太簡單了,必須要有大量的素材來充實它。”
我推脫說:“沒有寫電影劇本的經驗。”“還要啥經驗?你在朝鮮戰場上,有那麼多的經歷和故事,如能融入劇本里,就是最好的經驗!”見實在拗不過武兆堤,我就接受了這個工作,和武兆堤一起廢寢忘食、徹夜筆耕了20多天,終於將劇的雛形框架搭了起來。一番反覆斟酌后,總感覺還不夠味,沒有把主題表達出來,特別是主人公的塑造,缺乏鮮明的個性。
《英雄兒女》—王成“雙手緊握爆破筒”
《英雄兒女》—王成“雙手緊握爆破筒”
怎樣才能更生動地體現出志願軍英雄與敵人浴血奮戰、英勇頑強的精神呢?當然是以推出的現有典型為好,可是小說里根本沒有這樣一個人,況且,在英雄的典型當中,已有了堵槍眼的黃繼光、炸碉堡的董存瑞、烈火中的邱少雲……幾經思量,所有的構思均不理想,仍尚需調整。一天,我突然想起了在朝鮮戰場上保留過兩個厚厚的《志願軍一日》記錄本。
它可不是普通的記錄本,而是前線戰士親手記錄的真人真事,共有上千篇日記。我興奮地從箱子里翻了出來,細細地翻閱品讀,裡面有:418團戰士騰桂橋,拉響爆破筒與20多個美國鬼子同歸於盡;422團連長揚寶山,抱起大石頭與美國兵同歸於盡;422團一位43歲的老連長,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握著兩棵手榴彈沖入敵群與敵人同歸於盡;415團在朔寧前線戰鬥中,湧現了25位與敵人同歸於盡的英雄,特別是步話機員王樹昌的壯舉,深深地感動了我。
激戰中,王樹昌被派去參加281.1高地東山腿的爭奪戰。經過一整夜的戰鬥,整連官兵全部犧牲,陣地上只剩下他一個人,他不斷用沙啞的聲音呼喚炮火支援,從早晨到中午,有時來不及調炮,他就跳出去,用手榴彈阻擊敵人。戰鬥到了12時,敵人從三面包抄上來,密密麻麻的向王樹昌逼近,他連續呼叫我軍炮火:“快打周圍50公尺!打30公尺!打20公尺!”,團長孫斌急切問他:“你在什麼位置,有何危險?”他莊嚴急切地呼喊:“別顧我,向我開炮!為了勝利,向我開炮!向我開炮……”
王成高喊“為了勝利,向我開炮”
王成高喊“為了勝利,向我開炮”
最後,他高喊;“首長同志,親愛的戰友,再見啦……”接著,拉響了手榴彈,沖入成群的敵人,同魔鬼同歸於盡。讀此,片中王成的形象瞬間脫穎而出——從呼叫炮火支援,直至與敵人同歸於盡的情節,不加任何虛構,把王樹昌的事迹搬上銀幕即可。所不同的是,僅僅把王樹昌的手榴彈換成了王成的爆破筒。對於影片文工團員王芳的形象,我是不陌生的,我愛人寧敏就是文工團員,文工團的生活,我是熟悉的,象王芳歌唱炊事員的臨場採訪、現場演唱,或行軍途中的呱噠板宣傳,都是朝鮮戰場宣傳鼓動工作的真實再現。
影片中的政治部主任王東的形象,是我最熟悉的人物。我在朝鮮戰場的三年裡,基本都在軍政治部機關工作,影片中王主任的工作環境、戰爭生活、習慣動態,以及他在戰鬥中的指揮若定、沉著剛毅我都再熟悉不過,他所表現的父女之情、戰友之情、階級之情,正是我親歷和見證的。我接待過祖國慰問團,當過慰問團長和郭沫若的臨時秘書,見證了志願軍與祖國親人之情,親歷了中朝軍民之間的生死與共、血肉相連的深情厚意。
整個創作過程中,朝鮮前線的一幕幕真實生活,叩擊著我的心靈,有時寫著寫著便不由自主地一任淚水汩汩而流……歷時28天,總計3萬字的電影劇本《英雄兒女》終於象足月的嬰兒誕生了。很快,劇本轉到了文化部,夏衍指示電影局主管領導:“重點拍好這部影片,膠片要用從英國進口的。”同時,劇本也送到了遠在上海的巴金手裡。巴金看后,表示同意將它拍成電影。
接下來是電影主題歌曲的創作,我和武兆堤分頭寫,然後再一起碰,幾次易稿都不滿意,總感到詞寫的太實、太白、不深。武兆堤說:“我去找一下長春師大的教授公木,他很有水平,寫過不少的歌詞,何不請他來幫忙?”武兆堤跟公木一說,公木欣然接應允了,僅用一天就完成了歌詞的改寫,從長春寄到北戴河。我倆一看,真不愧是著名詞作家,寫的真誠、深邃、浪漫。木公在信中附言:“是劇本啟發了我的靈感,是劇本的人物催生了歌詞的生動。”
王文清和王成父親王復標(左)
王文清和王成父親王復標(左)
隨後,公木又找長影的著名作曲家劉熾譜了曲。從此,《英雄讚歌》激昂旋律很快傳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就連日理萬機的周恩來總理,也在百忙中觀看了這部影片。一天晚上,當時在文化部和中國作協任職的劉白羽,接到周總理打來的電話,周總理說:“我想,作家一定要到火熱的鬥爭中去……你們不是到了火熱的鬥爭中寫出了新的作品嗎?巴金帶了頭,他到了抗美援朝戰場,深入生活,很好嘛!寫出了《英雄兒女》那樣好的作品”。
“文革”期間,《英雄兒女》被禁演,我也因此被關押,囚禁了一年零八天,但我堅信,這部影片沒有錯,我堅信,一名共產黨員要為捍衛真理而鬥爭,這就是我的信念和意志,我無怨無悔!讓我欣慰的是,在那個年代,是周恩來總理點出要放映四部影片:首先就是《英雄兒女》、《打擊侵略者》、《鐵道衛士》、《奇襲》,后又得到毛澤東主席的獲准。
朝鮮停戰後,我被調到了總政治部文化部,後任昆明軍區文化部部長。1985年離休進干休所,我的晚年生活很豐富,擔任300多個單位名譽校長、德育老師、客座教授、校外輔導員、名義指導員等職務,累計作傳統報告1000多場。能參與《英雄兒女》的編劇是我的幸運,我要象影片中王成說的那樣:“活著就要象條龍,不能象條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