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榮

王琦榮

王琦榮,法號悟如,1975年出生,甘肅武山人,現為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美協培訓部創研室副主任,甘肅省美協國畫委員會副秘書長,甘肅省山水畫協會常務副會長,蘭州敦煌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甘肅美術》藝術總監《敦煌美術研究》雜誌學術主持。

簡介


范揚王輔民等在欣賞王琦榮的作品
范揚王輔民等在欣賞王琦榮的作品
王琦榮,1975年出生甘肅武山,1994年結業於甘肅書畫藝術進修學院,2008年結業於中國美協中國畫高研班,其作品具有濃厚的敦煌元素,被譽為敦煌畫派的傳承者,《人民日報。海外版》《美術》《國畫家》《甘肅文史》和甘肅電視台等媒體曾對其敦煌元素繪畫作品做過專題介紹。其學術著作有《中國山水畫祖---李思訓考實》及《老子在甘肅武山的佐證》《唐王故里考證》《敦煌壁畫中的----山水之變》等學術著作。 2013年被甘肅省蘭州市文聯敦煌畫派領導小組聘任為首席畫家。同年,在蘭州新華書店新華堂舉行舉辦畫展。與原甘肅省文聯副主席,甘肅畫院院長康金成、甘肅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楊俏童被譽為"武山三劍客”。其中學術文章《唐王故里在今甘肅武山》一文發表后在新浪網騰訊網人民網上相繼出現了不少有關於唐王故里在今武山的新聞。一段時間以來,這則新聞報道不僅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還在學術界和輿論界引起了一定的反響。

大家說琦榮


王琦榮
王琦榮
王琦榮山水畫中的丘壑形象不是憑理性選擇來的,他甚至摒棄傳統中那些經典格式,但卻裡面埋伏了雄強之骨和深厚學植。他對傳統里雄渾一體的畫風顯然是體悟頗深的,從宋元繪畫到黃賓虹都是他直接吸收的對象,他研讀畫史論等養成思中識度的高,使作品有極高的境界 ——范迪安(中國美術館長)中國山水畫是有一種寓意,一種山水精神,一種人文形式的文化式樣,王琦榮的山水畫就有這種體驗和體會,他畫的很好友深度…——范揚(中國國家畫院山水畫研究室主任,博導、教授)
我講過畫者文之極,畫品的高下,直接取決於畫家素養的多寡,學習中國畫不能單純的為學畫而學畫,一定要注意對人的綜合素質的培養,通過我們中國優秀的的文化遺產,進行認真的學習和深刻的體驗,提高自己的認識及審美能力。因為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才能有“自發”走向“自覺”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就是全面系統的過程,從王琦榮的作品中能看出這一點,給人以“中和”與“平淡”的心態。這很難得…… ——霍春陽天津美術學院國畫系主任、博導、教授)
王琦榮對筆墨的感覺很好,線的虛實變化處理得也好,從畫中可以看出有八大的筆意,有些微妙的變化也很豐富,整個畫面的氣息感很好,有“靜”氣……——許俊(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院長、博導、教授)
王琦榮的畫很有才氣,無論是筆墨還是構圖上他都處理的很巧,如有幾幅畫,下部清清楚楚,上部又糊糊塗塗,這一點很難,也是他的長處,他的畫應屬於“崇高美”類,你再看他的線,不時畫出來的,而是寫出來的,很注重書寫性,我對這位青年畫家抱有很大的期望……——呂雲所(天津美術學院博導、教授)王琦榮在藝術實踐中,經歷了從畫地域風情到傳統再到創新與實踐的思考,並在創作中逐漸廓清並梳理了自己的藝術理念與藝術方向,他理解並研究傳統,同時也融入了自我體驗與感受,所以,筆墨到處全篇生輝。山水主題與文人情懷,使王琦榮的作品形成雋永雅緻、雄健渾然的氣質與主題風格,使他在表現上往往站在俯瞰的制高點上,大處看氣勢,小處看筆墨,構成一種渾然大氣,骨氣生動的藝術特徵。可見,畫家王琦榮是一位心靈豐富,有著多面及廣度,深度的藝術探索者與實踐者,他在山水主題與山水意向中表達的是自己的一份渴慕與追求。——徐恩存(《中國美術》主編,著名書畫評論家)

與蒼茫對話——王琦榮的西部山水畫


當代文化語境提供給我們的是一個尋找與發現的空間,其內在動因緣於觀念的轉換,在一個巨變的時代,價值觀念、精神取向、評判標準,都在顛覆中獲得了重建。
我們正在上述的背景中,去閱讀、理解與評價王琦榮的西部山水畫。
王琦榮的作品貫穿邊塞文化特有的蒼茫與悲涼,在這一特定的氛圍背後,則是一種粗獷、陽剛與雄健的本質表現。
面對著市場經濟的潮流與誘惑,藝術的投機者應運而生,美感的媚俗與淺薄正在導致審美的停頓或倒退,這是令人憂慮的現實。像王琦榮這樣的畫家,執著於西部山水主題,面對長河落日、大漠孤煙,孤獨的與蒼茫大地對話,體現的正是一種精神上的自信、藝術上的堅定、取向上的專一;顯然,置身於當代文化語境中的王琦榮,所挑戰的不只是自我,還挑戰著他的繪畫文本。
分析作品,可以看出,蒼茫連綿的祁連山、廣泛浩瀚的大漠、迷濛瀰漫的雲煙、秦漢烽燧、行色匆匆的駝隊與旅人等意象,都是為著與蒼茫對話而選擇和設置的。
與蒼茫對話,作為王琦榮的藝術追求與藝術目標,以及上述的意象符號特徵與意義,至少說明了這樣幾個意思:
一、自然崇拜意識。王琦榮筆下的《蒼塬雄關》、《關山秋牧圖》、《關山行駝圖》、《祁連春潮》等作品中的蒼茫、悲涼,所營造的空間是十分廣袤無垠與浩瀚無邊的,在人與自然關係的處理上,反差極為強烈,人,總是在自然的包圍與擠壓之下;而且,與自然相比,十分渺小;無疑,畫家要表達的對大自然的崇拜敬畏之情,並且由於畫家的主觀處理與個性手法的表現,西部山水獲得了深沉、渾然的“天地大美”的浪漫氣息,成為一種雄健精神與力度的象徵。
就此而言,王琦榮面對喧囂的“紅塵”市井生活,他毅然另尋道路——面向自然、走近自然,用一顆靜默的心靈去感受天地之大美,去營造那種單純、樸素、渾厚的氛圍,在蘊含著一種古風中表達他獨特的情感意向,審美嚮往與藝術追求。
二、原始古風傾向。王琦榮以西部山水畫的特定氣息與神韻,展示了西部山水獨具的古樸,粗獷而又醇厚的原始風情——近乎原生態的邊塞關山、荒漠、塵埃與古烽燧、旅人、駝隊等,其中都蘊含著經久不衰的力量,這種力量在畫面終雖不至於振聾發聵,甚至心情激蕩,卻在人的心靈深處持久的顫動,令人回味不已。
原因在於,它包含了原始的素質,因而顯得格外淳樸、真摯、不虛偽、不矯情、富有野性,並在人的心中喚起莊嚴而又悲涼的審美情感。王琦榮的作品洋溢著樸素的古風,不已雕琢眩人耳目,上有韻味、情思和不可言說的空靈、渾茫,讓人流連忘返。在這裡,從審美感受中,我們獲得了歷史的縱深感,引起我們對新舊生活交替之際複雜文化現象的思考;有了這種思考,加上歷史感的滲透,作品變得凝重而渾然。
三、浪漫主義的復歸。可以肯定的認為,王琦榮的西部山水畫,不僅客觀的在現生活,而是主觀的再現生活;王琦榮的作品不在乎對西部山水的真實再現而是強調對西部山水的主觀感受上那些蒼茫的群山、悲愴的大漠、飄動的雲煙、滾滾的塵埃,都是他心靈的過濾並呈現主觀色彩的意向。因為,畫家筆下的邊關意向在蒼涼的筆致下體現出最深沉的情緒,營造了新意的感覺,並在一種想象中把主觀表達推向一種境界。
通過王琦榮的作品,撲面而來的感覺是,畫面中不是形象的堆砌與鋪排,而是情感的流動。我們在前面的作品中感覺到的不是真實的山水,而是情感的抒發,並體現為抒情性與情緒性。這種抒情與情緒在王琦榮的作品中,具體為一種迷人的遙遠感,令人在凝眸群山深處蒼茫的時間深處,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對生活的態度,讓人覺得人生既艱難又十分壯麗,並從中獲得一種昂揚、深沉的鼓舞和激勵。
美感,永遠是一種符合想象的價值,這個價值的基本結構中包含著對物質世界的虛天化,王琦榮的西部山水畫證明的正是這一點。
我們看到,王琦榮的西部山水畫是以水墨為材質,以寫意為原則的中國藝術表現方式與文本的體現。寫意的筆墨,在率性與分寸、靜止與運動、具象與意象之間,獲得了魅力的空間;王琦榮基本上確定了以點、線、墨、色為基本語言方式,以大景觀、大氣象、大境界為目標,在作品中呈現了一種大氣恢宏的場面,以體現西部山水的渾然與蒼茫,畫家運用了深遠、平遠與高遠法相結合的綜合手段,在淡化情節、淡化主題中,使筆墨的運用從屬於造境,而積墨、渲染、皴擦等,都在於抹去物質層面的障礙,使之回到藝術本身。
王琦榮是努力的,他的藝術追求也顯得很寂寞。其實,這是值得欽佩的選擇,唯有在寂寞中,才能有可能峰迴路轉,才能有可能獲得藝術表現的深度。當然,王琦榮當前的作品仍具有過渡性、不確定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必定會在心靈感悟中有重新發現,西部山水在他的筆下會獲得進一步深化的表徵。
因為,王琦榮愛他的西部故鄉,西部山水的情感蘊含都在他的懷抱之中;所以,他的藝術選擇了西部,選擇了雄渾、蒼茫......
最終,他才能得以與蒼茫對話。
(本文作者徐恩存:首都師大教授,《中國美術主編》,著名美術評論家)

畫家王琦榮作品敦煌一夢拍出


在蘭州雷迪森酒店舉辦的2011年四方春季文物藝術拍賣會上,我省青年山水畫家王琦榮的作品《敦煌一夢》系列山水畫作品吸引了眾多收藏家的目光,最終以2.2萬被蘭州藏家拍得。
據悉,王琦榮先生的這幅名為《敦煌一夢》系列山水畫,該作品長1.76米,寬1.23米,為設色紙本立軸。買家陶先生說,我比較喜歡收藏蘭州本地有潛力的中青年畫家的作品,王琦榮作為70后甘肅實力派青年畫家,他的作品增值的空間是比較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