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粲

明代書法家

沈粲(1379~1434),字民望,明松江府華亭縣人,沈度之弟。善真、草書,飄逸遒勁,自成一家。尤長於詩,有集二千餘首。永樂初,與兄度同事秘閣,度為翰林學士,粲為侍讀學士,人咸以大小學士、二沈稱焉。歷成、仁、宣、英四朝,俱受殊寵。自兄歿[mò]后,凡玉冊金簡,國家大製作,皆出粲筆。累遷大理寺少卿,與兄子藻同致仕歸。性孝友,伯仲同居,篤於事兄,人以為莫及。尤端厚謙抑,好獎掖後進。襟懷爽闓,不屑屑細,故自號簡庵。有《草書千字文卷》《草書古詩軸》《梁武帝草書狀卷》《重建華亭縣治記》等傳世。著《簡庵詩稿》。

人物經歷


明成祖時期,“二沈”兄弟——沈度、沈粲書法名聲極大。其中沈度更是名重天下,被皇帝稱為“
沈粲[明代書法家]
沈粲[明代書法家]
我朝王羲之”。然而他的書法作品只不過婉麗工整,為館閣體的範本而已,如今知者甚鮮,可見歷史是無情的,“時名”不一定能經得起歷史的淘汰。然而,他弟弟沈粲的草書卻至今為人們珍愛。
沈粲因字寫得好而做了官。書法宗明初的宋璲、宋克,草書行筆圓熟,遒勁駿逸,被人們稱為“草聖”,名擅一時。他的《梁武帝草書狀》筆筆挺勁峭拔,轉折峻利,通篇章草與今草夾雜,然而自然天成,神情貫注,灑脫奔放。因章草捺腳的率出,形成字字獨立,很少連綿,但行氣極為流貫。因此,王世貞稱他為“章法尤精,足稱米南宮入室”。
8歲通《孝經》、《論語》、《孟子》,10歲能真草,13歲時父母雙亡,兄又發配雲南,他獨自閉門讀書。家貧無紙,在牆壁上懸腕練字,其書法飄逸遒勁,名重一時。與兄沈度同年被成祖召入秘閣,授中書舍人,官至大理寺少卿,與其兄齊名,人稱“大小學士”。
他博學多才,喜提攜後進,品性高逸,不拘小節。晚年,厭楷書,喜行草,得宋仲溫、陳文東之三昧。門外求字者常不斷,並長於詩,70歲辭官歸鄉,著有《簡庵詩稿》,有詩2000餘首,比較著名的書法作品有《千字文卷》、《重建華亭縣治記碑》等。

主要作品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
沈粲《草書千字文》(局部)紙本 縱25.2厘米 橫576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
沈粲《草書古詩》紙本 縱83.4厘米 橫33.8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沈粲《梁武帝草書狀》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