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草

今草

今草亦稱“小草”,草書的一種,始於漢末,是對章草的革新。據史書記載,今草為東漢張芝所創,世稱張芝為"草聖"。至東晉王羲之,博採眾長,以《十七帖》最為著名,是歷代草書之絕品。王羲之之子王獻之,隋代智永,唐代孫過庭張旭、懷素等皆為草書大家。其中張旭、懷素二人尤見個性(俗稱"顛張醉素"),對後世影響極大。

簡介


筆畫連綿迴繞,文字之間有聯綴,書寫簡約方便。為東晉王羲之所發揚完善。唐代張懷瓘書斷》載:“(王)獻之嘗對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頓異真體,合窮偽略之理,極草蹤之致,不若藁行之間,於往法固殊,大人宜改體。”更加縱放的“狂草”為“今草”的發展。正如李志敏所說:“臨於池,酌於理,師於物,得於心,悟於象,然後始入草書妙境。 ”

來源


今草是一種在繼承章草的基礎上,適應隸書向楷、行體發展趨勢和形體上的變化,進一步省減了章草的點划波磔,成為更加自由便略的草體。我國最早的一個今草大師,是東漢的張芝。
張芝(?——約190至193年),字伯英,敦煌酒泉人。他敢於創新,省略章草的繁難之處,在運筆上使用了流利的筆鋒,顯示出的奮逸的力量,打破了章草的常規,從而創造了“今草”這種書法體。今草行筆自然,剛柔相濟,疏密相宜,後世將張芝列為“草聖”。連後世“書聖”王羲之也說自己的草書不如張芝。但最多的說法卻是王羲之其兒王獻之所創造,而不是張芝。
可惜,張芝書法的原跡流傳極少,只有宋刻的《淳化閣帖》卷二載張芝五帖,這些是真品還是偽品,眾說紛紜,至今難以論定。
近現代草書首推林散之、李志敏、于右任,有“草聖”之美名,林散之代表作是《中日友誼詩》,堪稱林散之第一草書。李志敏的每一幅草書作品都極力尋求變化和差異,這使得他的作品呈現“千篇多面”的特點,但整體上又能體現出凝重粗獷、雄奇厚拙的碑學意蘊。如果說在當代草書實踐中,林散之為飄逸之美,那李志敏則為蒼茫之美,兩者風格迥異、剛柔互補,凸顯“南林北李”的雙峰對弈。在書法探索中,李志敏創造性地發展了“枯筆連綿”技法,並將其推向自由之境,其枯筆在連續中鋒絞轉之中不散、不斷、不弱。正如實力派書法家寇克讓所指出:“李志敏的‘枯筆連綿’冠絕古今,歷代書家鮮有觸及。”
縱觀20世紀書壇,以草書名世者,莫過於右任、毛潤之、林散之等人。但于右任和林散之的草書均屬小草範疇,並未進入狂草境界,毛體草書雖有狂草氣勢,卻夾雜了較多的行楷書結體。而李志敏則走“純草”路線,開創引碑入草獨特書風,填補百年狂草史空白。即使他在法律教學中使用的鋼筆講義都由草字撰寫,其致友人的小字草書信札也處處彰顯大字狂草格局。
林散之第一草書《中日友誼詩》
林散之第一草書《中日友誼詩》

評價


正如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李志敏評價:“張芝創造了草書問世以來的第一座高峰,精熟神妙,兼善章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