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長江大橋

瀘州長江大橋

瀘州長江大橋(Luzhou Yangtze River Bridge),又名瀘州長江四橋,是四川省交通部門在長江上直接施工的第一座公路大橋,也是當時全國在長江上修的最長的公路大橋。是中國四川省瀘州市境內的過江通道,位於長江水道之上,是遂寧—麻粟坡公路(國道G246)的組成部分。

瀘州長江徠大橋於1977年10月5日開工建設,於1982年5月31日合龍貫通,於1982年10月1日通車運營。

瀘州長江大橋北起連江路,上跨長江水道,南至城南大道;線路全長1255.6米、主橋長720米;橋面為雙向四車道城市主幹道。

建設背景


改革開放前,瀘州境內長江上沒有橋,只有自古長江險,隔江如隔天。人群佇立江邊望,飛渡恨未插雙翅。那望水而興嘆的無奈讓人心酸。許多年長的人不會忘記,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瀘州的經濟面貌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人、車流量連年增加,給當時處於咽喉要道的藍田渡口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儘管藍田渡口配有對開的兩艘大馬力輪渡,但仍然遠遠滿足不了汽車渡江的需要,經常發生嚴重堵塞。尤其是在洪水期,兩岸待渡汽車每天像一條長龍躺在江邊,翹首待渡,長隊排上二三公里是平常事。許多駕駛員吃在渡口,睡在渡口,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季,又飢又渴,飽受煎熬之苦。因此兩岸有車單位的車輛利用率很低,嚴重影響了生產的發展。客運渡口也同樣緊張。遇到洪水霧天,過江更是難上加難,使做生意的遭受損失,上班的人常常遲到,真是苦不堪言。因而有人用打油詩描述:走遍川南路,最難藍田渡,要過藍田渡,自備吃和住。瀘州人民殷切地盼望彩虹飛架,改渡為橋。
1977年,這時的瀘州,修橋成了頭等大事。市委有關領導曾三上成都,向省里黨政領導及有關部門彙報情況,提出儘快修建瀘州長江大橋,這是發展瀘州經濟的生命線。費盡了種種周折,瀘州長江大橋終於被列入四川省公路建設規劃的重點工程,並下撥資金4800萬元,作為建橋經費。1977年10月5日,開工剪綵大會召開那天,瀘州市委向全市發出了“人民大橋人民建,人人為橋作貢獻”的動員令。

建設歷程


瀘州長江一橋
瀘州長江一橋
瀘州長江大橋,是四川省交通部門在長江上直接施工的 第一座公路大橋,也是當時全國在長江上修的最長的公路大橋。它具有基礎施工水深、流急、覆蓋厚、上下結構多樣、技術複雜、要求高的特點。工程規模宏大,是一項戰天鬥地、非常艱巨的工程,面臨沒有深水作業技術和經驗、設備簡陋、物資缺乏等一系列嚴峻考驗。儘管存在的風險和壓力巨大,但英雄智慧、不屈不撓的瀘州兒女,硬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迎著困難上。指揮部還提出人民大橋人民建、四面八方來支援、群策群力排萬難、雙管齊下的建橋方針。
組織了數千名的義務勞動大軍,每天到工地參加義務勞動,運沙石、抬水泥、挖坑基,為大橋出力流汗。水下施工急需的直徑20米的沉井鋼圍堰、主橋墩施工用的鋼滑模、安裝定位導向船的萬能桿件、深水橋墩高樁承台基礎、沖孔成柱使用的直徑2米特大鑽頭等,指揮部一時無法解決,都是由當時的瀘州船廠、西南駐瀘建築五公司、瀘州柴油機廠、長江挖掘機廠等單位趕製出來支援的。大橋建設缺少運輸工具,省運輸公司29隊、33隊將自己的大貨車交給指揮部無償使用。當時電力緊張,瀘州供電局堅持滿負荷供給,以滿足大橋施工的用電需要,使大橋建設呈現出八方支援的轟轟烈烈場面。
1975年,瀘州長江大橋獲准納入“川漢輸氣管道工程”項目。
1976年,“川漢輸氣管道工程瀘州長江大橋指揮部”成立。
1977年10月5日,瀘州長江大橋開工建設。
1978年,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計劃委員會將瀘州長江大橋建設工程改為四川省交通廳直屬的大中型基本建設項目。
1980年1月20日,瀘州長江大橋2號橋墩開工建設;同年5月16日,2號橋墩竣工。
1982年5月31日,瀘州長江大橋完成合龍;10月1日,正式通車。
2020年5月1日,瀘州長江大橋維修整治加固工程開工;7月2日,開始全封閉斷道施工;9月29日,維修整治加固工程竣工,大橋恢復通車。

建設意義


長江大橋從1977年10月開工到1982年10月竣工,整整5年的時間裡,全體建橋職工和瀘州人民一道,發揚了人定勝天的大無畏精神、不怕艱難險阻的英雄氣概,以衝天的幹勁,克服種種無法想象的困難,終於在長江上建起了一座深水高墩,主橋長1252.5米,輔橋(引橋)長4676米的公路大橋,使長江的歷史在這裡濃縮,民族的精神在這裡弘揚。
從此,彩虹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不但民生受益,也給瀘州的發展和繁榮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尤其是對瀘天化、赤天化兩大化工企業的穩步發展,茜草工業園的形成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每當我乘車從橋上經過之時,便會深感自豪和驕傲。瀘州長江大橋的落成,加快了瀘州由地轄市轉變為省轄市的步伐,也是瀘州建設史上的一座豐碑。

險情限行


2012年11月21日,瀘州官方微博“中國酒城 酔美瀘州”發布消息稱:由於長江大橋北岸2號橋墩出現重大安全險情,所有貨車和大型客車禁止通行,請小型車輛盡量繞行。
此處裂縫是由於長江大橋長期超負荷運行和交通流量的迅猛增長,已經投入運行13年的瀘州長江大橋北岸引橋2號橋墩身出現裂縫,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為此,交通部門迅速採取應急處置措施,一是安排交通路政與公安交警聯合從11月20日18時對長江大橋實行臨時交通管制,禁止貨運車輛和大型車輛(公交車除外)通行,減輕大橋負荷;二是安排工程技術人員24小時在現場監控,每隔半個小時報告一次監測情況;三是立即與省交通規劃設計院橋樑專家聯繫,於11月20日23時來瀘對橋樑病害情況進行會診,提出指導性處置意見,研究處置方案,儘快消除安全隱患;四是迅速請求四川省交通運輸廳和省交戰辦支援,採取架設戰備鋼橋的臨時應急處置措施,保障交通基本通行。

重新命名


瀘州市分別對長、沱兩江上15座已建和將建的城市跨江橋樑進行了排序,瀘州城市橋樑命名方案正式出爐。該方案以長江和沱江作為橋樑主名,從下游至上游依次命名。2013年6月,瀘州市住建局向社會發布一則公告,正式對瀘州市中心城區的橋樑命名進行公示。專門分管瀘州城區地名命名的,政府設置有專門的單位,目前是瀘州市民政局的地名科。由於城市橋樑的特殊性,為此,在正式向社會公示瀘州橋樑命名方案之前,瀘州市政府還專門召集交通、城管、城建、逐漸、民政等多個部門商討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原為瀘州長江一橋的瀘州長江大橋被重新命名為瀘州長江四橋。

建築設計


建築結構
● 整體布局
瀘州長江大橋分別由主橋、引橋、橋墩、橋台組成;主橋路段呈南北方向布置。
● 設計特點
結構特點
主橋瀘州長江大橋主橋由預應力混凝土T型剛構和鋼板掛梁組成,其中T型剛構為單箱雙室斷面。
引橋瀘州長江大橋北岸引橋由預製預應力混凝土T梁和鋼板組合梁組成;南岸引橋由鋼筋混凝土箱型拱橋和石拱橋組成。
橋墩瀘州長江大橋主橋1號墩位於北岸岸邊,為明挖混凝土基礎、空心墩;2、3號墩位於河床主槽,為沖孔灌注樁基礎、空心墩;4號墩位於南岸岸邊,為沖孔灌注樁基礎、空心墩。引橋橋墩為明挖基礎。
橋台瀘州長江大橋北岸橋台為明挖混凝土基礎,南岸橋台為挖孔樁基。
設計參數
瀘州長江大橋線路全長1255.6米,主橋長720米,引橋長641.6米。橋跨組成為27.6米預應力混凝土簡支T梁+20米鋼板組合梁+(105+3×170+105)米預應力混凝土T型剛構+6×70米鋼筋混凝土箱型拱橋+20米石拱橋。橋面總寬17米,主橋典型橫斷面布置為2米人行道+0.25米路緣+2×3米行車道+0.5米雙黃線+2×3米行車道+0.25米路緣+2米人行道。全橋共12個橋墩,2個橋台;主橋橋墩4個,高度分別為32、35、40、30米,截面(14.6×8)米,壁厚1米;全橋最高橋墩從樁底道橋面為86.5米。全橋共13孔,其中主橋5孔,北岸引橋2孔,南岸引橋6孔。主橋T型剛構懸臂長65米,分16塊現澆;箱室縱向配高強鋼絲束510束,其中頂底板302束,肋板208束,另預留備用鋼絲束孔道20道;主橋每跨設置5片掛梁,每片掛梁重70噸、長40米。
設計參數
車道設置雙向四車道
荷載標準汽車—20級、掛車—100、150噸平板車;人群:3.5千牛/平方米
設計車流量6000-8000輛/日
通航凈空高度:≥18米;寬度:≥120米
設計洪水位百年一遇
坡度自南岸橋頭至5號墩有2%縱坡,其餘為平坡。
橋墩抗撞擊能力順水流方向為200噸力,順橋向為150噸力。
抗震等級基本烈度為6度,按7度設防

運營情況


通行事項
1.工作日07:30-09:00,瀘州長江大橋實行“三出一進”管控。管控期間,出城方向(由北岸向南岸)設置三條車道,入城方向(由南岸向北岸)設置一條車道。
2.每日07:00—21:00,瀘州長江大橋南岸十字路口禁止除公交車、特種車等外的車輛由藍安大道左轉進入橋樑,車輛需經城南大道掉頭駛入橋樑。
3.瀘州長江大橋全天禁止除旅遊包車、公交車外的大型客車、貨車、三輪車通行。
4.每日23:40-次日04:00,瀘州長江大橋實行限高措施,禁止高度為2米以上的車輛通行。
徠交通流量
2012年,瀘州長江大橋日車輛量約4萬輛次。
2014年,瀘州長江大橋日車流量約8萬輛次。
2020年,瀘州長江大橋日車流量約10萬輛次。

建設成果


技術難題
瀘州長江大橋工程具有基礎施工水深、流急、覆蓋厚、上下構造多樣、技術複雜、要求高的特點。瀘州長江大橋3號橋墩的建設採用華羅庚“統籌法”,使整個工序層次分明、上下關係密切、銜接合理。
科研成果
項目名稱所獲榮譽
瀘州長江大橋二號墩深水基礎施工中國國家科學進步三等獎
榮譽表彰
項目名稱所獲榮譽
瀘州長江大橋1984年四川省優秀設計獎
瀘州長江大橋國家優秀設計金質獎

文化特色


● 大橋題詞
瀘州長江大橋兩岸橋頭設有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張愛萍將軍題詞。
● 文物保護
2012年4月11日,瀘州市江陽區人民政府公布江陽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瀘州長江大橋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