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峻

陳國峻

陳國峻(越南語:Trần Quốc Tuấn,?-1300年),因受封興道王,故此又稱陳興道(越南語:Trần Hưng Đạo),越南古代軍事家,陳朝皇族、名將,南定美祿縣即墨鄉人。曾於13世紀率領陳朝軍隊,成功擊退蒙古軍隊的兩次入侵,成為越南歷史上的民族英雄之一。此外,陳國峻對於古代越南的軍事學甚有建樹,撰有《檄將士文》、《兵書要略》等軍事作品。

人物生平


早年事迹

陳國峻是越南陳朝宗室、陳太宗皇帝的兄長安生王陳柳的兒子。據《大越史記全書·陳英宗紀》所載,陳國峻剛出世時,便有相士說“他日可經邦濟世”。到長大后,更是一位“容貌瑰偉,博習群書,有文武才”的有為青年。
越南紙幣上的陳興道
越南紙幣上的陳興道
安生王對於陳國峻這位才華橫溢的兒子,滿懷心機地加以栽培。由於“安生王初與昭陵(因陳太宗葬於昭陵,故代指陳太宗)有隙,心懷怏怏,遍求藝能之士,以訓國峻。”意思是,安生王與曾與陳太宗發生不和,希望籍此培養兒子陳國峻,來有所圖謀。1251年(陳天應政平二十年),安生王逝世,臨死前要求陳國峻起兵奪取天下,並說:“汝不能為我得天下,我死地下不瞑目。”但陳國峻卻不以為然。
1257年(陳元豐七年),蒙古帝國因越南陳朝不願臣服,便派兵進攻越南。陳太宗有見於此,便預先派陳國峻到北境把守。但蒙古兵從中國雲南南下,勢如破竹,即將攻到首都升龍。陳國峻因兵少無法抵抗,便撤守山西,陳太宗亦棄守河內。其後,因蒙古軍不服水土,狀態大減,才由陳太宗及歸化寨地區的土人所擊退。在此役中,陳國峻雖有參與抗敵,但卻並未能展現鋒芒。

統領諸軍

1277年(陳寶符五年),越南陳朝的太上皇陳煚去世;1278年(陳寶符六年),皇帝陳聖宗讓位給太子陳昑(即陳仁宗)。元朝以越南陳朝“不請命而自立”為藉口,派使節柴椿來責備,並要求陳仁宗到中國朝覲,但遭拒絕而回。
從1278年到1283年間,元朝試圖迫使越南陳朝臣服,並且擁立新的“安南國王”陳遺愛,但都未能成功,並且因為使節柴椿被打傷,故此忽必烈派軍南下(陳仲金說人數達五十萬),由鎮南王脫歡、唆都等率領,以借道攻打占城之名侵越。
越南陳朝得悉元軍來意,便開始布防,陳國峻則獲封為“國公、節制統領天下諸軍”,並且享有“擇軍校有將才者分統部伍”的權力。

護駕出逃

1284年(陳紹寶六年),陳國峻雖已在各地派兵把守,但元軍勢如破竹,攻入現今的諒山省,並在支棱隘擊敗越軍,陳國峻便撤退到萬劫(位於今海陽省),收拾殘軍(陳仲金說聚集了二十萬餘眾)。
陳朝朝廷聞悉戰事不利,陳仁宗便與太上皇陳晃離開首都升龍,到海陽與陳國峻商議軍情。太上皇見到陳國峻后,說“賊勢如此,我可降之”,陳國峻則回答“先斷臣首然後降”,表現出他堅決衛國的心意。
但是,越南陳朝對元軍的攻勢難以招架,元軍很快直逼首都升龍。陳國峻只得護送太上皇與陳仁宗,輾轉經過海陽、廣安,最後到清化暫避。與陳國峻相反,一些王室成員如陳益稷等,則投降元朝。

擊退元軍

陳國峻護送太上皇、陳仁宗到清化,讓各路越軍得以專心抗敵,並逐漸傳來捷報。在咸子關(位於今興安省),越將陳日燏、陳國瓚在南宋遺將趙忠協助下擊敗元將唆都;陳光啟在升龍附近擊敗脫歡,使之退守京北地區(今北寧省地區),越軍收復國都。1285年(陳紹寶七年)農曆五月,唆都移師西結(位於今興安省),陳國峻乘機設下伏兵,擊斃唆都。這些戰事,令元軍士氣大挫。
西結之役后,元軍士氣低落,加以時值盛夏,軍中爆發疫病,造成士卒嚴重摺損,脫歡決定撤軍回國。陳國峻亦知道脫歡必然撤兵,便先在各地布置軍隊后,親自率軍攻脫歡軍,脫歡潰退,至萬劫(位於今海陽省)時,更被陳國峻默認的軍隊殲滅一半軍士,在退走路上一直遭遇越軍追擊,最後倉皇撤回中國。陳朝的江山得以收復。

烽煙再起

雖然由陳國峻率領的越軍成功擊退元軍,但忽必烈並不甘心失敗,並在不久后發動蒙元的第三次入侵越南。
1287年(陳重興三年)春,脫歡再次領軍(陳仲金說凡三十萬人),以護送越南陳朝宗室陳益稷回安南稱王為名,再次入侵陳朝。
面對來勢洶洶的元軍,縱然陳國峻早已作好準備,在諒山、乂安、海陽等地布防,亦無法抵擋,並一度威脅國都升龍。但陳國峻堅守升龍,並讓上皇、陳仁宗遷到安全地方暫避,令元軍追趕不及而後撤,其後便據守萬劫(位於今海陽省)。

再敗元軍

元軍陣容龐大,但軍糧亦快速消耗,需要從海路運送軍糧補給。1287年(陳重興三年)農曆十二月,越將陳慶余在綠口灣設下伏兵,俘獲元軍水師將領張文虎的軍糧船,奪走大批軍糧、器械及若干人員。當上皇接見這些戰利品時,便提出:“元兵所資者糧草器械,今既為我獲,恐彼未知,猶或陸梁”,將被俘人員釋放回元軍陣營,使他們聞悉糧食被奪而軍心動搖。
陳國峻為避免元軍從陸路運送糧食,便先行派軍駐紮諒山地區,截斷通路。脫歡無從選擇,唯有返回中國。1288年(陳重興四年)農曆三月,元軍退至白藤江,陳國峻命將領阮蒯走捷徑先到達元軍必經的河面,繼而“王已植樁於白藤,覆叢草其上”,令河裡的木樁陷阱不易被察覺。《大越史記全書》記載當時戰況,元軍乘船渡河,越軍“乘潮漲時挑戰佯北,賊眾(元軍)來追,我軍力戰。水落,賊船盡膠,……二帝(太上皇及陳仁宗)將軍繼至,縱兵大戰,元人溺死不可勝計,江水為之盡赤,及文虎至,兩岸伏兵奮擊,又敗之。潮退甚急,文虎糧船閣樁上,傾覆殆盡,元人溺死甚眾。”在戰役中,元軍多名將領被俘獲。脫歡率領殘軍敗逃途中,又不斷遭越軍伏兵攻擊,元軍最終以潰敗的狀態撤返中國。

議和殺俘

越南陳朝取得勝利后,隨即派出使者入元,請求按前例向元朝朝貢。忽必烈亦無心戀戰,應允和議,雙方便恢復過往的宗藩關係。雖然忽必烈在去世前有意以安南國王不肯來朝為口實,再度興兵侵越,但剛好因他的去世而計劃終止。
越南陳朝將一批元軍戰俘遣返中國,唯獨其中一名將領烏馬兒因對越南人殺戮過多,陳仁宗恨之入骨,不願放回,但又擔心影響議和。陳國峻便想出,用船送烏馬兒到海中,然後鑿沉船,使之溺斃,元朝亦無從責怪。此一行徑,被阮朝嗣德帝批評為“不仁非義”,陳仲金亦認為批評恰當。
1289年(陳重興五年),朝廷論功行賞,陳國峻被進爵為大王。

病重去世

1300年(陳興隆八年)農曆六月,陳國峻卧病。陳英宗擔心失去陳國峻后越南國防出現危機,便問陳國峻:“如有不諱,北寇來侵,其策安在。”陳國峻回答抗擊敵人的方法:“若用蠶食緩行,不務民財,不求速勝,則拔用良將,觀其權變,如圍棋然,隨時制宜,收得父子之兵,始可用也,且寬民力,以為深根固柢之計,此守國之上策也。”
1300年(陳興隆八年)農曆八月二十日,陳國峻“卒於萬劫第”,獲朝廷追贈為“太師尚父上國公仁武興道大王”。
據《大越史記全書》所載,或許他由於自己從兩度擊敗元朝,“後來或有發掘之患”,亦即擔心被掘墓戮屍,於是便對兒子留下遺囑:“我死必火葬,以環器藏骨,密埋於安樂園,旋移土種樹如初,使人莫知其處,且要速朽。”

個人作品


兵書要略

陳國峻曾撰寫了一本“兵家妙理要略書”,用來“授諸裨將”。該書用漢文寫成,原本的卷數不詳。現存一些抄本,但已非原著,而是匯錄17、18世紀越南史事及17世紀的越南兵書。

檄將士文

《檄將士文》是陳國峻在抵抗第二次蒙古入侵時,撰寫出來用以激勵眾將士氣的訓示。當時,陳國峻在萬劫糾集了一批將士,擔心他們意志不堅,便寫成《檄將士文》向眾將訓示說:“何則蒙韃乃不共戴天之讎,汝等既恬然不以雪恥為念,不以除凶為心,而又不教士卒,是倒戈迎降,空拳受敵,使平虜之後,萬世遺羞,尚何面目立於天地覆載之間耶。”要求全體將士,務必全心全意抗戰迎敵。

萬劫宗秘傳書

陳國峻搜集了諸家兵法為“八卦九宮圖”,書名稱為《萬劫宗秘傳書》。與他同時代的仁惠王陳慶余為該書寫序,其中提到陳國峻總結古來戰爭成敗,目的只是“授受家傳,不為外泄”。陳國峻本人把這部書當作秘本流傳給後人,並對子孫後代囑託說:“后我子孫陪臣,得其秘術者,可以明哲施行布列,不可以頑昧遺文傳言,否則身招殃咎,禍及子孫,是謂泄天機者。”

軼事典故


會見元使

在柴椿出使越南期間,陳國峻曾與他有一次會面。柴椿初來越南時態度囂張,在使節館里便“高卧不出”,不接受越南朝廷官員的迎接。陳國峻得知后,便剪去頭髮,身穿布衣裝束去找柴椿。柴椿一見他便“起揖延坐”,因為當時“剪髮布衣,乃北和尚狀”,而佛教僧侶在元代地位甚高,所以柴椿看到他的樣貌便必恭必敬。但柴椿企圖向陳國峻施下毒手,假意請陳國峻坐下茗茶,然後命僕從“執箭立國峻后,鑽其首流血,國峻色不變,及回,椿出門送之”,在陳國峻的堅忍下,柴椿的奸計終不得逞。

計娶公主

陳國峻的早年時候,在他身上曾發生了一宗“婚姻不正”的桃色事件。據《大越史記全書‧陳太宗紀》的記載,1251年(陳元豐元年)二月,陳太宗想把天城公主嫁給宗室忠誠王,並在即將成婚之前,命天城公主暫居於忠誠王父親仁道王的府第。這件婚事原本與陳國峻無關,但陳國峻卻“欲求配而無由,夜間乃潛入天城公主所居通之。”在陳太宗、仁道王尚未知情的情況下,陳太宗姊姊瑞婆公主(亦是陳國峻養母)欺騙皇帝說陳國峻已被仁道王所擒,並且“恐遇害”。皇帝迅速派人到仁道王府查探,但卻平靜無事,只是在天城公主的住處“見國峻在焉”。其後,瑞婆公主還向皇帝進獻財物,慫恿皇帝把天城公主許配給陳國峻。在大家都無何奈何的情況下,陳太宗唯有“以天城公主下嫁國峻”。

人物評價


越南近代史家陳仲金對他忠君愛國及秉公辦事的作風深表讚賞:“興道王的確是盡忠於君主和國家,雖然威權顯赫,而仍恪守為臣的職份,不敢驕橫傲慢。當元軍侵擾之時,興道王掌握兵權,聖宗、仁宗委以封爵專權,侯爵以下可先封後奏。然而興道王也不敢擅自封賞任何人。凡捐獻錢糧以供軍食之富裕人家,他只封之為假郎將,意即貸之將。興道王如此謹慎,且待人秉公持正,因此至其卒時,上自皇帝下至百姓黎民,人人為之哀悼。許多地方的百姓都立祠廟奉祀,以緬懷他的大功大德。”
1970年代越共學術機關越南社會科學委員會盛讚陳國峻在軍事上的貢獻:“他那淵博的軍事知識跟熾烈的愛國精神和對祖國的無限忠誠相結合,在組織和領導抗戰中作出了偉大的貢獻,把越南的軍事科學和軍事藝術大大地推進了一步。陳國峻是一位光榮的民族英雄和天才的軍事家,他所從事的救國事業及其豐功偉績將同民族的光輝歷史一樣永世長存。”
中國學者郭振鐸、張笑梅認為,越南人的成功擊退元軍,不能僅歸功於陳國峻:“蒙古人因氣候炎熱,戰士多疾而北撤。在北撤途中,遭到北方越南各民族和以陳國峻為首的陳氏大軍的狙擊而遭受重創,但這並不是蒙古軍北撤的主要原因。總之,對蒙古軍隊北返的原因應以客觀的態度去評述。”

史籍記載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
《元史‧外夷列傳二‧安南》

著作


兵書要略

陳國峻曾撰寫了一本“兵家妙理要略書”,用來“授諸裨將”。該書用漢文寫成,原本的卷數不詳。現存一些抄本,但已非原著,而是匯錄17、18世紀越南史事及17世紀的越南兵書。

檄將士文

《檄將士文》是陳國峻在抵抗第二次蒙古入侵時,撰寫出來用以激勵眾將士氣的訓示。當時,陳國峻在萬劫糾集了一批將士,擔心他們意志不堅,便寫成《檄將士文》向眾將訓示說:“何則蒙韃乃不共戴天之讎,汝等既恬然不以雪恥為念,不以除凶為心,而又不教士卒,是倒戈迎降,空拳受敵,使平虜之後,萬世遺羞,尚何面目立於天地覆載之間耶。”要求全體將士,務必全心全意抗戰迎敵。

萬劫宗秘傳書

陳國峻搜集了諸家兵法為“八卦九宮圖”,書名稱為《萬劫宗秘傳書》。與他同時代的仁惠王陳慶余為該書寫序,其中提到陳國峻總結古來戰爭成敗,目的只是“授受家傳,不為外泄”。陳國峻本人把這部書當作秘本流傳給後人,並對子孫後代囑託說:“后我子孫陪臣,得其秘術者,可以明哲施行布列,不可以頑昧遺文傳言,否則身招殃咎,禍及子孫,是謂泄天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