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蠱術的結果 展開
- 神秘巫術
- 黑岩網小說
蠱術
神秘巫術
蠱術是中國西南部的苗族古代遺傳下來的神秘巫術。
最早見於湖南湘中及湘西古梅山地區的一些宗教書籍中,文人學士交相傳述,筆之翰籍,也儼然以為煞有其事;一部分醫藥家,也信以為真,於是,就想出許多治蠱的名堂。文字學上的蠱有多種涵義,主要的一種涵義作「腹中蟲」解,從蟲,從皿。皿是一種用器——盛飯的飯盒、飯碗或盛其他食物和飲料的用器都是;蟲字象徵好幾隻蟲「腹中蟲」就是人的肚子里侵入了很多蟲,也就是中了「蟲食的毒」——一種自外入內的毒。眾多的蟲侵入人的腸胃發生了蠹蝕的作用就叫做蠱,又叫中蠱。民間以訛傳訛至禍害民眾的妖術。繼承者多為女性,生來就有,以害人性命為生。
傳說中製造毒蠱的方法,一般是將多種帶有劇毒的毒蟲如蛇蠍、晰蠍等放進同一器物內,使其互相嚙食、殘殺,最後剩下的唯一存活的毒蟲便是蠱。蠱的種類極多,影響較大的有蛇蠱、犬蠱、貓鬼蠱、蠍蠱、蛤蟆蠱、蟲蠱、飛蠱等。雖然蠱表面上看是有形之物,但自古以來,蠱就被認為是能飛游、變幻、發光,像鬼怪一樣來去無蹤的神秘之物。造蠱者可用法術遙控蠱蟲給施術對象帶來各種疾病甚至將其害死。對於毒蠱致病的法術,古人深信不疑,宋仁宗於慶曆八年(1048年)曾頒行介紹治蠱方法的《慶曆善治方》一書,就連《諸病而侯論》、《千金方》、《本草綱目》等醫書中都有對中蠱癥狀的細緻分析和治療的醫方。
蠱術[神秘巫術]
這些放蠱方式和蠱的樣子,除了代代相傳的說法,誰也沒有見過,所以有的人認為是子虛烏有的。
人們認為“蠱”只有婦女才有,只能寄附在婦女身上,傳給下一代女性,而不傳給男性。比如某男青年“遊方”遇到一個情投意合的“有蠱”姑娘而未徵得父母的同意就娶來,那麼他們的下一代,凡屬女性,均要從她母親那裡將蠱承傳下來,並代代相傳。在漢文典籍中,放蠱者並不僅限於女性,為什麼苗族認為只有婦女才有蠱呢?這與漢、苗兩族的社會文化傳統有關。在漢族的巫術信仰中,只有正邪之分,沒有性別的對立。而在苗族等南方少數民族中,在母權制被父權製取代過程中形成的文化上的性別對立遺存要強烈得多,這種對立表現在巫術信仰中,就是佔據正統地位的男性巫師成了維護社會秩序的一方.而在母系社會曾經居統治地位的女巫則成了秩序的破壞者,被誣為黑巫術的傳承者。一切男性巫師無法解釋或禳解的天災人禍,統統被扣在了女巫的頭上。於是,婦女有蠱的結論就這樣被推理了出來。
由於放蠱被認為是謀財害命的嚴重犯罪活動,歷史上一直將它列為嚴厲打擊對象。《漢律》中就有“敢蠱人及教令者棄市”的條文;唐宋以至明清的法律都把使用毒蠱列為十惡不赦的大罪之一,處以極刑。官府對所謂施蠱者的處罰極其殘忍。明人鄺露說,壯族地區的“峒官”提陀潛抓到施蠱婦女后,將其身體埋在地下,只露出頭部在外,再在蠱婦頭上澆上蠟汁點火焚燒。在苗族地區,被誣為有蠱的婦女,儘管不會都有性命之憂,但被誣者名譽掃地,受人歧視非難,精神上造成極大痛苦,甚至含冤而死。那些被認為有蠱的人家,受盡歧視和羞辱,連親友也害怕與之往來。不論誰家有人病了,只要巫師說中了蠱,那麼有病人家就指桑罵槐地大罵,罵的是誰,人們心照不宣,而被罵者自己也明白,就像本文開頭的喊寨。有蠱的人家也只好忍氣吞聲,因為一申辯,無異於公開自己家裡有所謂的蠱,所以只好憑白遭受這等羞辱。
苗族多處偏僻地區,舊時醫學落後,許多疾病得不到有效治療,每遇就診無效,動輒歸咎於蠱。民國時期湘西有位漢人,曾在軍隊中做過官,有權有勢。他得了腹部膨脹的怪病,每當膨脹時,似乎覺得腹中有物在遊走,由於請的幾位醫生醫術不高,吃藥無效,便歸咎於被鄰居苗婦施蠱。經過巫師多次作法仍然毫無起色,這位漢官一怒之下把鄰居苗婦捆綁后吊起來,百般辱罵,施以非刑,差點將其折磨而死。苗婦的丈夫懾於漢官的權勢,敢怒不敢言,只能在一旁束手旁觀。後來過了一年多,經人介紹,這位漢官延請一位高明的醫生診治,該醫生看后,說是某種鼓脹病,並不是什麼蠱毒。果然一劑葯吃下之後病就好了。可憐苗婦無故含冤,差點殞命。經過該醫生的證實,這位苗婦才恢復了清白的名譽。而那些一輩子不得洗去冤屈的苗婦不知又有多少!
更有聽信巫師的謬傳,造成家庭拆散,一家人反目成仇者。民國時期在湘西鳳凰縣,有一位70來歲的老婦,身染風濕肺疾,得病半年多了,醫藥無效。老婦早年守寡,有一個兒子,兒子早已娶媳,並生有三男三女。兒子和媳婦非常孝敬,一家人和和睦睦。有一天,一個補鍋匠路過此地,到這一家找個地方歇息,見老婦躺在床上呻吟不已,就上前詢問。補鍋匠誇口說:這種病最好醫,得了這種病的人,我不知醫好了多少個。下藥后馬上止痛,7天就痊癒,保證以後永不複發。老婦信以為真,就請他醫病。補鍋匠說,只有先設神座除掉草鬼(蠱),葯才有效,並講了一通如何設神座請神除草鬼之法。老婦見他說得頭頭是道,更加相信。雙方當即講定除肉酒、香火、法幣3元外,再加1丈2尺青布作為報酬。禮物備齊后,補鍋匠把“葯”也采來了。該補鍋匠極其狡猾,特意在一個十字路口設神座請神,以為路上行人多,一定有婦人經過觀看,他便乘機誣陷其為盅婆,好騙取錢財。豈料作法兩小時之久,並無婦人經過。回家后老婦覺得補鍋匠不靈驗,大說其不是。補鍋匠懷恨在心,便刻意挑動一家人成仇,他詭秘地對老婦說:“此草鬼婆不是外人,正是你家媳婦。我不便施用法術加害於她。別以為我求神不靈。”說罷,將禮物一卷而去。老婦因損失錢財大為懊喪,把憤恨轉到兒媳婦身上,大罵兒媳婦是蠱婆,並準備到官府告兒子忤逆不孝。后經族人再三勸解,同意不狀告兒子,但逼兒子立即退妻。兒子不肯休妻,老婦人便把兒子、媳婦逐出家門,併發誓與兒子一刀兩斷,死後也不要兒子送終。好端端一個和睦家庭,被補鍋匠活活攪散。那補鍋匠拐騙財物后,一去不返。半月之後老婦就病死家中。
在苗族地區,以盅婆名稱罵人或泄私忿進行報復,會惹出糾紛。1971年,貴州鎮寧、安順、紫雲三縣交界處的革利寨卡子門朱某的小孩生病,罵說是她弟媳楊某放的“蠱”。這話被楊某舅家知道。如果說楊某有蠱,等於說楊某的母親有蠱,也就是說楊某的舅家世代有蠱。楊某舅家大怒,便派人提刀到朱某家,要她把“蠱”拿出來看,否則就要她的命。嚇得朱某連話都說不出來。禍起於因為她平時與弟媳有些矛盾,即借小孩生病造謠生事。於是只好給楊某的舅家認錯,並把家裡僅有的一條狗、三隻雞宰殺,向楊某的舅家賠禮道歉。
苗族“談蠱色變”,尤其是在婚姻上最忌諱。兒女要開親的話,雙方父母都要暗地裡對對方進行嚴格審查(俗稱“清針線”),看其家庭及親戚乾淨與否,即有沒有蠱。如果發現對方有不幹凈的嫌疑,就借口婉言拒絕,因此造成不少婚嫁上的悲劇。有些青年婦女,被人懷疑有蠱,只能嫁給有缺陷的或家境貧寒的男子;有的青年婦女甚至為此自殺。由於害怕與有蠱人家結親,造成有的苗族地區基本上單線開親,在自己的親戚之間相互開親,導致血親越來越近,人的素質越來越低下。
鑒於蠱術陋俗對苗族社會的嚴重危害,許多苗族學者感到對蠱的迷信到了非剷除不可的地步,大聲疾呼,呼籲移風易俗,革除陋俗。隨著苗族地區科學文化知識的普及,醫療水平的提高,蠱術迷信在苗族地區的影響將會越來越小。
正因為人們沒有辦法證明或找出苗族蠱術的運用原理,所以就將它歸為了迷信。
文字學上的蠱有多種涵義,主要的一種涵義作“腹中蟲”解,從蟲,從皿。皿是一種用器──盛飯的飯盒、飯碗或盛其他食物和飲料的用器都是;蟲字象徵好幾隻蟲。“腹中蟲”就是人的肚子里侵入了很多蟲,也就是中了“蟲食的毒”──一種自外入內的毒。眾多的蟲侵入人的腸胃發生 了蠹蝕的作用就叫做蠱,又叫中蠱。
穀子儲藏在倉庫里太久,表皮穀殼會變成一種飛蟲,這種古人也叫它為蠱。左傳昭公元年說:
“谷之飛,亦為蠱。”註:“谷久積,則變為飛蠱,名曰蠱。”從穀殼變成的飛蟲與米糠不同:
飛蟲會飛,米糠不能飛。
(何謂活蠱,就是活活的把人做成一種蠱,拿來養活或者煉製另一種蠱)直到嬰兒能夠完整被煉蠱人所操控,發出第一聲啼哭聲為止。那麼那個活蠱,就會被那個嬰兒(這時分曾經不是嬰兒了,有嬰兒的外形,可力大無量,一口利牙)活活吃掉····
蠱是許多蟲攪在一起造成的。本草綱目說:造蠱的人捉一百隻蟲,放入一個器皿中。這一百隻蟲大的吃小的,最後活在器皿中的一隻大蟲就叫做蠱。可知蠱本來是一種專門治毒瘡的葯。後來才被人利用來害人。
有毒的蠱多在中國大陸南方各省養成,種類很多,有蜣蜋蠱、馬蝗蠱、金蠶蠱、草蠱和挑生蠱等。放蠱的人趁他人不注意的時候,把蠱放入食物,吃了以後,就會染上蠱毒,染了蠱毒的人會染患一種慢性的病痛。以現代觀點說,這是一種人為的,由許多原蟲的毒引發出來的怪病。
詳解
蠱,相傳是一種人工培養而成的毒蟲。放蠱是我國古代遺傳下來的神秘巫術;過去,在中國的南方鄉村中,曾經鬧得非常厲害,談虎色變,誰也不敢當它是假的。文人學士交相傳述,筆之翰籍,也儼然以為煞有其事;一部分的醫藥家,也信以為真,於是,就想出許多治蠱的名堂。蠱之種類有十二種
蛇蠱、金蠶蠱、篾片蠱、石頭蠱、泥鰍蠱、中害神、疳蠱、腫蠱、癲蠱、陰蛇蠱、生蛇蠱、情花蠱。
過去,有些人專以制蠱來謀財害命。制蠱法:多於端午日制之,乘其陽氣極盛時以製藥,是以致人於病、死。又多用蛇、蠱、蜈蚣之屬來制,一觸便可殺生。其餘有些特殊的,分說如下:
癲蠱:傳說多是壯族所為,把蛇埋土中,取菌以害人。
疳蠱:又謂之“放疳”、“放蜂”。據說,兩粵的人,多善為此。方法是:端午日,取蜈蚣和小 蛇,螞蟻、蟬、蚯蚓、蚰蠱、頭髮等研末為粉,置於房內或箱內所刻的五瘟神像前,供奉久之,便成為毒藥了。
泥鰍蠱:用竹葉和蠱葯放水中浸之,即變有毒的泥鰍。
石頭蠱:用隨便的石頭,施以蠱葯而成的。
篾片蠱:將竹片施以蠱葯后便成。
金蠶蠱:據說這種蠱不畏火槍,最難除滅;而且金蠶蠱還能以金銀等物嫁之別人。
《嶺南衛生方》云:制蠱之法,是將百蟲置器密封之,使它們自相殘食,經年後,視其獨存的,便可為蠱害人。
金蠶的害人:能使人中毒,胸腹攪痛,腫脹如瓮,七日流血而死。
篾片的害人:將竹篾一片,長約四五寸,悄悄的把它放在路上,行人過之,篾跳上行人腳腿,使人痛得很厲害。久而久之,篾又跳入膝蓋去,由是腳小如鶴膝,其人不出四五年,便會一命嗚呼。
石頭蠱的害人:將石頭一塊,放在路上,結茅標為記,但不要給他人知道。行人過之,石跳上人身或肚內,初則硬實,三四月後,更能夠行動、鳴啼,人漸大便秘結而瘦弱,又能飛入兩手兩腳,不出三五年,其人必死。
泥鰍蠱的害人:煮泥鰍與客吃,食罷,肚內似有泥鰍三五個在走動,有時衝上喉頭,有時走下肛門。如不知治,必死無疑。
中害神的害人:中毒后,額焦、口腥、神昏、性躁、目見邪鬼形,耳聞邪鬼聲、如犯大罪、如遇惡敵,有時便會產生自盡的念頭。
疳蠱的害人:將蛇蟲末放肉、菜、酒、飯內,給人吃。亦有放在路上,踏著即入人身。入身後,葯末粘在腸臟之上,弄出肚脹、叫、痛、欲瀉、上下衝動的癥狀來。
腫蠱的害人:壯族舊俗謂之放“腫“,中毒后,腹大、肚鳴、大便秘結,甚者,一耳常塞。
癲蠱的害人:取菌毒人後,人心昏、頭眩、笑罵無常,飲酒時,葯毒輒發,忿怒兇狠,儼如癲子。
陰蛇蠱的害人:中毒的,不出三十日,必死。初則吐瀉,然則肚脹、減食、口腥、額熱、面紅。重的面上、耳、鼻、肚有蠱行動翻轉作聲,大便秘結。加上癲腫葯,更是沒有治好的希望。
生蛇蠱的害人:中毒的情況,與陰蛇蠱害人相似,但也有些異點。即腫起物,長二三寸,跳動,吃肉則止;蠱入則成形,或為蛇、或為肉鱉,在身內各處亂咬,頭也很痛,夜間更甚;又有外蛇隨風入毛孔來咬,內外交攻,真是無法求治。
情蠱:苗族特有的『情蠱』又名情花蠱,是苗族女孩子特有的,用“心血”加“蠱”練成,每日以心血餵養,十年得一『情蠱』,此『情蠱』可下在飯菜中,也可下在服飾上,苗族女孩子都以此『情蠱』下在自己的情郎身上。”每月『情蠱』會發作一次,那種感覺應該是撕心的。中了『情蠱』的人如果不吃解藥的話,在『情蠱』發作的時候,大多數人忍受不住痛苦,自殺了。
金蠶蠱
金蠶蠱是在四川省偏僻地區養成的,漸漸流傳於湖南、福建、廣柀魘種蠱的表皮是蠶金色,每天喂它錦鍛四寸,把它解出的糞便放在食物里,吞服了的人就會生病死亡。
傳說這一種蠱會使養它的人暴富,也會使養它的人發生災害,因而不能得罪它。如果無意繼續供養它,要準備一隻小箱子,放些金銀錦綢,把金蠶蠱墿咨面,然後把這隻小箱子放在路旁,聽憑別人把箱子攜走,叫做嫁金蠶蠱。
金蠶蠱對於人體的危害很大,它像人死後屍體上生的屍蟲一樣,侵入人的肚子后,會吃完人的腸胃。它的抵抗力很強,水淹不死,火燒不死,刀也砍不死(見本草綱目引用蔡攸叢話)。
情蠱
苗族特有的『情蠱』又名情花蠱,是苗族女孩子特有的,用“心血”加“蠱”練成,每日以心血餵養,十年得一『情蠱』,此『情蠱』可下在飯菜中,也可下在服飾上,苗族女孩子都以此『情蠱』下在自己的情郎身上。
每月『情蠱』會發作一次,那種感覺應該是撕心的。中了『情蠱』的人如果不吃解藥的話,在『情蠱』發作的時候,大多數人忍受不住痛苦,自殺了。
據說古老的苗族人擅長用蠱。蠱是指將上百種毒物放在一起,讓它們互相殘殺,最後活下來的就是蠱。而最毒的蠱叫情蠱,中蠱之人一想到自己心愛的人蠱就會啃噬他的心,讓他心痛。只有見到心愛之人,疼痛才會停止。
相傳他們的女子會在愛人的身上下蠱,美其名曰為情蠱。一但男方再與第二個女人有性行為,就會爆斃而死,當然那女子也不會獨活。 "情蠱"只有下蠱的女方可解,但"情蠱"一解,解蠱者(女方)就不可以再有第二個男人了,不然也會爆斃而死。
生在苗家,哪有不懂養蠱的,不懂得蠱經的。古蠱經記載:“巫蠱中有一種情蠱。此蠱乃是花蠱的一種,以九十九個負心人的血肉培植,三月開花,極其艷麗,此時如以養蠱人的心血相觸,即成情蠱。中蠱者不得思情慾,否則心痛難忍,每思一次,心痛更甚,九十九日後,心痛至死。蠱者必是個用情至深的人,同時要以命飼蠱,蠱方能成,故此蠱世間罕見。
情蠱到底有多厲害?情蠱是用巫師的血煉出來的,代價是生命
情蠱可是算是蠱中的極品。要是中了它,人就會失去意識,整個人都臣服於下蠱之人。會用情字是因為中蠱的人會認為自己愛上了下蠱的人,會不惜一切代價守護在那個人身邊,一但離開很快的就會死去。要解它也只有找到下蠱之人。也有傳言只要有情蠱,就可以讓兩個人一輩子在一起、永遠也不分開。
蛇蠱和虱蠱
大陸有些偏遠地區的人專門養蠱謀財。這些人養的蠱,有的是蛇蠱,有的是虱蠱。蛇蠱是在五月初五日放大、小蛇在瓦壇里,虱蠱是聚集多數的虱蟲製成的。這兩種蠱毒都可以置人於死地,特別是虱蠱如果侵入人腹,會把內臟吃光。
放蠱的人看準了一家有錢人家,就計劃將蠱放入。中蠱的人在沒有醫藥可治的情形下就會死去,死人的財產隨之移入蠱主的家裡。養蠱的主人養了這種殺人的蠱后必須用蠱連續殺人,每年一個,如果間隔三年不以蠱殺人,蠱主本人也會中蠱死去。
針蠱與羊毛疔
針蠱是用毒蟲的液精造成的。
驅蠱錄記載:有一人中蠱向醫生求診,醫生叫他口含黑豆一粒,並服一種名叫歸魂散的中藥,結果他嘴裡吐出許多羊毛和爛紙,並有一粒黑子,這粒黑子就是蠱,它被羊毛圍在裡面,並被長一寸的麻繩縛住,麻繩一頭打結,一頭散放,上面粘了無數小乾蟲。另有一個中蠱的人求診,經醫生開方:用青布包雄黃末,加山甲末和皂角末,蘸熱燒酒,擦遍全身,擦出了不少的羊毛,耳朵里也有羊毛伸出來,醫生叫這種蠱為羊毛疔。
根據醫宗金鑒記載:羊毛疔有的呈五色,有的長一丈。治療的方法是:叫患者服五味消毒飲,也就是用青布包雄黃末、蘸熱燒酒,用它擦前後心,先擦一個大圈,后擦一個小圈,擦前心時羊毛疔會移至后心,擦后心時羊毛疔會移至前心,要反覆擦來擦去,羊毛才會出現,取出的羊毛要挖一個深坑把它埋了。
植物蠱
明崇禎十七年(西元一六四四年)發生一件植物蠱疑案。在香山縣的山林里,有一種草叫胡蔓草,葉子像蒓花,有黃色、有白色,葉子含有劇毒,放入人的口裡,人就會百孔出血;葉汁若吞進肚子里,腸胃也會潰爛。當地的莠民常常利用胡蔓草做蠱害人。
崇禎時代某年春天,雲南人羅明夔到香山縣當縣令,了解胡蔓草害人的情節以後,就下令:一般人向本縣告官的,每人隨繳胡蔓草五十枝。
這道命令下了以後,胡蔓草也就砍光了。羅縣令把收繳的毒草,親自監督雜役焚燒,不久,這種毒草便在香山絕跡。
當地的醫生也訂有治胡蔓草劇毒的藥方:取母雞孵的雞蛋一個(沒有長小雞的),把它煮熟,研成細 末,加一湯匙清油,中胡蔓草毒蠱的人每天服一次,就會吐出胡蔓草蠱。蠱在“上鬲”的,加用膽礬五分,放在熱茶里溶化后服用,就會吐出蠱來。蠱在“下鬲”的,用鬱金水二錢放在菜湯里服下,蠱也會吐出來(見廣柀閔嬌志,道光年修)。
拍花
古代社會的“拍花”,也是放蠱的一種方法。在中國大陸民間,有些逃荒 的婦人,頭上裹一 塊藍布,走到一處人家,與人寒暄的時候握住他的手,在他的手心拍幾下,並說“好,好”。第二天,這個被她拍過手心的人就會忽然仆地,發起顛來。有一家人家就發生過這種情形,請中醫治療,診斷以後才發現這個人中了蠱,後來經由專門治蠱的人治療,服藥后他口中竟吐出幾十個紙團,這種紙團就是蠱。
以木偶和紙人作怪
木偶也可用來害人,但利用木偶和用毒蟲造蠱不同。後者是活生生的蟲造成的蠱,木偶卻是木頭製造,不可能有毒。但巫人會利用木偶和紙人作怪,來擾亂別人的安寧。清人紀曉嵐寫的“閱微草堂筆記”,記載一個術士專造木人(即木偶)、紙虎(即紙人)作怪,打擾別人,當事人送錢給他,木人、紙虎會暫時停止作怪,隔一陣子又死灰復燃。聊齋志異也記過木偶和紙人作怪的故事。金章宗元妃李氏嫉妒皇帝,曾叫一個名為李定奴的女巫剪紙作紙木人,製成鴛鴦符作怪(見金史卷六十四)。
蠱或有形或無形,中毒極易,但辨認之法,是應該萬分注意的。中毒后的辨認之法:
(1)以生黃豆(黑豆也可以)食之,入口不聞腥臭,是中毒。
(2)以灸甘草一寸嚼之,咽汁隨之吐出的,是中毒。
(3)插銀針於一已熟的鴨蛋內,含入口內,一小時后取出視之,如蛋白俱黑者,是中毒。
蠱毒非常厲害,能使人惹病喪生,雖有方法醫治,也不應輕易去嘗試。據說預防之法有:
(1)凡房屋整潔,無灰塵珠網的,是藏蠱之家,切勿與之往來。
(2)凡食茶、水、菜、飯等物之先,須用筷子向杯碗上敲動的,是在施毒,急須向主人問道: “食內,莫非有毒嗎?”一經問破,可免受毒。
(3)攜同大蒜頭出行,每飯,先食大蒜頭,有蠱必吐,不吐則死,主人怕受連累,當然不敢下蠱。
(4)大荸薺,不拘多少,切片曬乾為末,每早空心白滾湯送下(以二錢為度),縱入蠱家,也可免害。
(5)蠱之由飯酒中毒的,分外難治,故出外宜以不飲酒為原則。
解除毒蠱的方法,最普通的,是用雄黃、蒜子、菖蒲三味用開水吞服,使之瀉去惡毒。金蠶,最畏頭嘴似鼠,身有刺毛似蚝豬箭的刺蝟,故刺蝟是專治金蠶蠱的特殊藥品。其他如蜈蚣、蚯蚓,每每也可以治蠱。
避蠱方法
傳說的避蠱方法很多。試驗是否已經中金蠶蠱?可啃白礬或口嚼生黑豆。白礬的味道很苦,白礬是甜的,生黑豆是香的,就是中了蠱,要用石榴皮煎成汁,服用以後,可以吐出金蠶蠱的蠱毒。
有旅行經驗的人,進入蠱區要飲食的時候,會偷偷的用筷子揀第一塊食物放在手裡,用餐完畢以後,隨手將放在手裡的食物埋在人行道的十字路地下,蠱就回到放蠱的人家裡。有的人經過蠱區,遇到可疑的食物,先請主人下筷子揀吃,這樣可以避免中蠱。
常在傍晚快日落時分,在自己屋檐下燒香避蠱。
有的人在蠱區就食,通常先問主人:“這碗菜、這碗面你們有沒有下蠱?”一面揀出一塊食物,放在一邊,然後就食,蠱就不能為害了。
古代醫藥不發達,如有人染上了蠱毒,通常用兩種方法治療:一是服用草藥,周禮稱這種草藥為嘉草(見庶氏注),一是禱告神明,請神明降下醫藥,史記就有“秦德公作伏祠,磔狗邑四門,以御蠱災。”(見封禪書)的記載。
後漢書說:在仲夏月,用一根米色的繩索,將葷菜和彌牟連在一起來撲滅蠱毒,在大門上掛一枝桃樹 以驅邪氣(見禮儀志)。本草綱目引用古代療治奇毒的藥方,是在每年五月五日收取許多毒蟲做蠱,這種蠱主治惡瘡,不料後來 有人利用這種蠱來害人。民間在端午節當日午時也有“聚五毒”和飲雄黃酒、在脖子上搽雄黃酒的舉動,其用意都在預防生瘡。
江蘇省溧陽縣的鄉下,早年常有人中蠱。當地的竹林寺有一個會治無名種毒的和尚,製造一種藥丸專門治療蠱毒,一枚藥丸的售價是絹一匹,治癒了不少中蠱的病患。在當地做“觀察使”的韓晃,為了根絕蠱毒,在溧陽縣溫泉旁建造一座寺廟,請竹林寺那位懂藥性的高僧主持,專門治療民間發生的蠱毒,並請高僧把藥方公開刻在石碑上。
這份治蠱的藥方是:在每年農曆五月初取初生的桃子一個,把它的皮碾成細末,份量是二錢。另用盤蝥末一錢,先用麥麩炒熟,再用生大蕺末二錢,將這三味藥用米湯和拌在一起,搓成如棗核一樣大的丸子,中蠱的人祇要用米湯吞服這種藥丸一個,就會葯到毒除。
第一件巫蠱案是公孫賀本人引起的。公孫賀當時在朝做丞相,很得武帝信任,他的兒子公孫敬聲也在朝做太僕,父子二人權傾一時。可惜公孫敬聲的私生活不檢點,私自挪用了軍費一千九百多萬錢,因而被關進長安詔獄。
蠱術[神秘巫術]
第二件巫蠱案,是由武帝的一個近臣江充引起的。江充在朝擔任治安和警衛安全工作,很得武帝信任。他在宮裡處理警衛事件,連戾太子也不放在眼裡,因而得罪了太子,江充並不是沒有 私心的人,他顧慮太子一旦登上皇帝寶座不會放過他,恰巧宮中發生了公孫賀父子為蠱加害武帝的事件,江充就假藉這個機會,據說宮中蠱氣很重,影響武帝生命安全,武帝信以為真,把這件事情 交給江充處理,江充果然在戾太子宮中的地道里掘出一對木偶巫蠱,誣控太子 加害武帝,促武帝早點死去。太子為了自保,將江充殺死後出走,宮中的人就說太子想造反,殺死江充后他逃。後來太子也被迫自殺。
古代社會放蠱的事是有的,但以上兩件事卻是假造出來的。以漢朝發生的 這兩起巫蠱案來 看,可知蠱毒害人在中國社會由來已久。
隋朝宮廷也發生過一次無形的蠱亂。隋代大將軍獨孤迤的家裡,有一個名叫徐阿尼的丫頭,有拜貓鬼的習慣,每天深夜子時,她偷偷的起床,備供品焚香向貓鬼祭拜,(子屬鼠,子時拜貓,暗示以鼠祭貓),她越拜越靈,貓鬼常把別家的財物搬給她。
獨孤迤還沒有做官的時候,在家閑居,有飲酒的嗜好,他的妻子不肯給錢買酒,獨孤迤只得向徐阿尼討酒。阿尼回答說:“沒有錢買酒。”獨孤迤說:“你為什麼不叫貓鬼到越公家取錢買酒?”阿尼只得暗中祈禱,不到一個時辰,買酒的錢就送到了,獨孤迤就這樣貪而無厭的不斷叫阿尼向貓鬼取錢買酒。
獨孤迤因內戚關係做官以後,有一天他在花園裡向徐阿尼說:“你叫貓鬼向獨孤皇后(獨孤 迤同父異母的姊姊)說:我家沒有錢,請皇后常常賜錢給我。”阿尼就照他的話向貓鬼祈禱,貓 鬼果然走到隋宮,向獨孤皇后取物。
徐阿尼有一次在宮中一間空房裡,安排一隻桌子,桌上置放香粥一盆,湯匙一隻,用湯匙敲響了粥盆說:“貓小姐,你快來吃粥。但是你不能住在宮裡。”她一面叩頭祈禱,口裡念念有 詞,沒有多久,她的面色鐵青,四肢像是有鬼在牽她,並說:“貓鬼到了。”
這件事被人向隋文帝(西元五八九──六○四年)參了一本;文帝說:這是一種妖怪,下令把徐阿尼趕走,不久獨孤迤被處死刑,他的弟弟向文帝哀求,才免官為庶人,貓鬼也消失了(見隋書獨孤迤傳)。
民間放蠱害人的事,也常在刑事案件中傳到朝廷。宋仁宗慶曆八年(西元一○四八年),仁宗一天翻看福建路(省)奏報朝廷的刑案,發現民間常有人放蠱害人,仁宗非常難過。又一次在 刑事案件中。敘明福州有一個叫林士元的醫生用中藥治療蠱毒,很有效果,仁宗告知近官:可將林士元的治蠱藥方交給宮中的太醫審查,連同太醫們搜集的治蠱秘方,匯為一編,印成專書,頒發各路,轉發各地民間使用(見續資治通鑒卷四十九)。
宋朝對於民間有過放蠱和養蠱前科的人,管理非常嚴格。太祖乾德二年(西元九六四年)下令將永州(湖南省零陵縣)養蠱的人三百二十六家移往當地的窮鄉僻壤,不准他們進城(同上書,卷四)。
明朝放蠱事件
蠱除了種類不同外,還有一定的期限。中蠱的人在一定的期限里,蠱毒就會發作,發作以後,有解藥可以解除,如果超過一定的期限就無藥可救。
明英宗正統(西元一四三六──一四四九年)間,江蘇省吳江縣的商人周禮從小在外經商,有一年到廣西省思恩府,無意中遇見了一位中年陳姓寡婦,經媒人說合后,周禮答應入贅陳家為贅夫,自此他就在當地落了籍,不久生下一個兒子,光陰荏苒,一晃就是二十多年,他的兒子也有十六歲了。
人到中年以後,想起年輕時候的事,也會有落葉歸根的念頭,他的妻子勸止不住,只好由他去,並叫兒子跟他父親一同回吳江老家瞧瞧,陳氏放了一個蠱給周禮,暗中告知兒子說:“你爸爸肯回來,就為他解蠱。”周禮父子回到吳江故鄉,不到一年,周禮的蠱發作,每天要喝飲水一桶,肚子漲得像水桶大,他的兒子向老爸說:
“爸!我們還是回廣西吧!”
“我也想念你的母親,但是生了這個怪病,走不動啊!”
“爸,你這個病我會治。”
“你又不是醫生,你怎麼會治病?”
他的兒子照著他母親教他的方法,將他老爸的蠱病治好,周禮的肚子里吐了一條活的鯽魚,這條鯽魚就是他妻子放給他的蠱。
江西省興國縣在清道光年間(西元一八二一年──一八五○年)發生過一件訴蠱的刑案。一戶新遷入境的客家人──趙如瞻,被村民曾起周等五人控訴放蠱害人,這件案子的經過是這樣的:
趙如瞻從福建長汀遷到江西興國縣,就獨資開一家油店,僱工人曾起周等五人榨油,除發給工資外,並供給他們午餐。曾起周等五人到工第一天中午用餐后,就覺得肚子很痛,立刻回家請了一個醫生治療。醫生以為他們生的是普通的腹痛,開方服藥,肚子依然痛得死去活來,身體也一天一天的消瘦下來。另有三位過路人經過趙家店門,向他家店伙買桃子吃,他們三人吃下后肚子也痛起來了。
曾起周和趙家店裡的傭工吳老六有金錢往來,吳老六一天到曾家向他討回借的錢,曾起周向吳老六說:“你把我的病治好,我就把借你的錢還給你,如果我的病治不好,甚至死了,你的錢就沒人還了。”
“你的病祇有楊老六會醫。楊老六是老闆(指趙如瞻)從長汀帶來的,他有一種解藥可治好你的病。”吳老六為了討回借款,因而向曾起周說出了秘密,曾就拜託吳老六轉請楊老六給葯治病,並給他一筆錢,楊老六隻得偷偷的將解藥交給吳老六,曾起周五人服了解藥,沒有好久就將趙家下的蠱毒從大便里解出來,解下的蠱長有半寸,白色,蠱的口像針一樣,顏色是青的。
曾起周的病稍有轉機就迫不及待的向興國縣正堂控告趙如瞻放蠱害人,這件事情才公開出來。當地的醫生陳錫卿並將曾起周等八人的蠱毒治好,他們八人肚裡的蠱並從大便解出。
這件放蠱的案子真相大白以後,吳老六、楊老六二人並說出趙如贍養的蠱,共有瓜蠱、蛇蠱和蟲蠱等三種。瓜蠱就是瓜蟲,形狀像瓜,大小如一枚棗子。蛇蠱的形狀像蛇。蟲蠱比蛇小,數量很多。曾起周等八人中的蠱毒是趙家養的蟲蠱,是從水草里采來的一種草“雞脊柴”造成的。
興國縣醫生陳錫卿年輕時在福建長汀縣中過蠱毒,是一個和尚為他治好的。陳錫卿將他本人用過的丹方治療其他患蠱的人。曾起周等八人的蠱毒也是用這個丹方治好的。丹方的內容是:將白頭翁、獨腳蓮、透骨硝三味用水酒和雞煮。再把巴豆搗碎,以酒蒸熟製成藥丸。服前一種葯后,會腹痛如絞的暈過去,然後服用第二種藥丸,蠱就被殺死在腹中而解了出來。
漢代的法律對於巫蠱的查禁,規定非常嚴格,如:
一、放蠱人及教令者,棄市。──見周禮秋官的庶氏註:鄭司農引賊律。二、坐妻為巫蠱,族。──見漢書公孫敖傳。三、后坐巫蠱,族。──見漢書趙破奴傳。
後魏也有巫蠱律。古弼傳:“有怨謗之言,其家人告巫蠱,俱伏法”(後魏書)。
隋書規定“厭蠱”為“不通”,隋書鄭議傳:“其婢奏鄭議厭蠱左道,與母別居,為司所劾,由是除名。”
隋書獨孤皇後傳:“獨孤皇后異母弟獨孤迤,以貓鬼巫蠱咒詛於後,坐當死。”
唐律賊盜律有“造畜蠱毒”的條文:
一、“造畜蠱毒(謂造合成蠱,堪以害人者)及教令者,絞。”
律疏說:蠱有很多種,是左道旁門的事,無法盡知其中的詳情。有的蠱是集結很多的蟲,放在一個器具裡面,聽由它們自相殘食,把許多蟲吃完以後,剩下的一個是蛇就是蛇蠱,是蟲就是蟲蠱。
律文的造畜,是自造和傳畜的意思,都是毒害別人,也就是自造蠱毒,或是傳畜貓鬼,或教唆他人害人。
二、“造蠱者雖會赦,並同居家口,及教令人亦流三千里。即以蠱毒同居者,被毒之人父母妻妾子孫,不知造蠱情者,不坐。”
律疏說:有人問:被毒的人的父母不知情的,可否放免?假設一例,有一 家親兄弟二人,大 房造蠱害二房,二兄弟同屬一個父母,不知他父母能否免罪?答覆是:雖是兄弟相毒,仍然是律文的“被毒之人父母妻妾子孫,不知造蠱情者,不坐。”所以父母不知情是“合原”的。
明律、清律也有限制蠱毒殺人的律文:
一、“置造、藏畜蠱毒,堪以殺人及教令造畜者,斬。”
二、“造畜者,不問已未殺人,財產入官,及同居家口,雖不知情,併流二千里安置。”
三、“若以蠱毒,毒同居人,其被毒之人父母、妻妾、子孫,不知造蠱者,不在流遠之限。”
四、“里長知而不舉,各杖一百,不知者,不坐,造獲者,官給賞銀二十兩。”
根據清律輯注說:蠱毒的種類很多,以毒蠱合成的,有蛇蠱、鵝蠱、小兒蠱、金蠶蠱等種,以蠱毒人,到期必死,有的期限在數年以後。其中以金蠶蠱最毒,中了這種蠱的人,蠱病發作后就會死去。
蠱術[神秘巫術]
蠱在苗族地區俗稱“草鬼”,相傳它寄附於女子身上,危害他人。那些所謂有蠱的婦女,被稱為“草鬼婆”。有苗族學者調查后認為,苗族幾乎全民族篤信蠱,只是各地輕重不同而已。他們認為除上述一些突發症外,一些較難治的長期咳嗽、咯血、面色青黑而形體消瘦等,以及內臟不適、腸鳴腹脹、食欲不振等癥狀為主的慢性疾病,都是著了蠱。屬於突發性的,可用喊寨的方式讓所謂放蠱的人自行將蠱收回就好了;屬於慢性患者,就要請巫師作法“驅毒”了。這種令人生畏的蠱,並非苗人的專利。蠱術在中國古代江南地區早已廣為流傳。最初,蠱是指生於器皿中的蟲,後來,穀物腐敗后所生飛蛾以及其他物體變質而生出的蟲也被稱為蠱。古人認為蠱具有神秘莫測的性質和巨大的毒性,所以又叫毒蠱,可以通過飲食進入人體引發疾病。患者如同被鬼魅迷惑,神智昏亂。先秦人提到的蠱蟲大多是指自然生成的神秘毒蟲。長期的毒蠱迷信又發展出造蠱害人的觀念和做法。據學者考證,戰國時代中原地區已有人使用和傳授造蠱害人的方法。
傳說中製造毒蠱的方法,一般是將多種帶有劇毒的毒蟲如蛇蠍、蜥蜴等放進同一器物內,使其互相嚙食、殘殺,最後剩下的唯一存活的毒蟲便是蠱。蠱的種類極多,影響較大的有蛇蠱、犬蠱、貓鬼蠱、蠍蠱、蛤蟆蠱、蟲蠱、飛蠱等。雖然蠱表面上看是有形之物,但自古以來,蠱就被認為是能飛游、變幻、發光,像鬼怪一樣來去無蹤的神秘之物。造蠱者可用法術遙控蠱蟲給施術對象帶來各種疾病甚至將其害死。對於毒蠱致病的法術,古人深信不疑,宋仁宗於慶曆八年(1048年)曾頒行介紹治蠱方法的《慶曆善治方》一書,就連《諸病而侯論》、《千金方》、《本草綱目》等醫書中都有對中蠱癥狀的細緻分析和治療的醫方。
在苗族的觀念世界,蠱有蛇蠱、蛙蠱、螞蟻蠱、毛蟲蠱、麻雀蠱、烏龜蠱等類。蠱在有蠱的人身上繁衍多了,找不到吃的,就要向有蠱者本人(蠱主)進攻,索取食物,蠱主難受,就將蠱放出去危害他人。放蠱時,蠱主在意念中說:“去向某人找吃去,不要盡纏我!”蠱就會自動地去找那個人。或者在幾十米開外,手指頭暗暗一彈,蠱就會飛向那人。甚至有人說蠱看中了誰,即愛上了誰,就叫它的主人放蠱給誰。不然,蠱就要它主人的命。所以有蠱者不得不放。苗族民間就流傳這樣一則放蠱的故事:從前有位有盅的母親,盅看上了她的兒子,做母親的當然不願意她的兒子著蠱。但是,盅把她嚙得很兇,沒有辦法,她才答應放蠱害兒子。當這位母親同她的盅說這些話的時候,正巧被兒媳婦在外面聽見了。兒媳婦趕緊跑到村邊,等待她丈夫割草回來時,把這事告訴了他,並說媽媽炒的那一碗留給他的雞蛋,回去后千萬不要吃。說完后,兒媳婦就先回家去,燒了一大鍋開水。等一會兒子回到家來,他媽媽拿那碗雞蛋叫他吃。兒媳婦說,雞蛋冷了,等熱一熱再吃。說著把鍋蓋揭開,將那碗炒雞蛋倒進滾沸的開水鍋里去,蓋上鍋蓋並緊緊地壓住,只聽鍋里有什麼東西在掙扎和擺動。過一會沒動靜了,揭開鍋蓋來看,只見燙死的是一條大蛇。
人們認為“蠱”只有婦女才有,只能寄附在婦女身上,傳給下一代女性,而不傳給男性。比如某男青年“遊方”遇到一個情投意合的“有蠱”姑娘而未徵得父母的同意就娶來,那麼他們的下一代,凡屬女性,均要從她母親那裡將蠱承傳下來,並代代相傳。在漢文典籍中,放蠱者並不僅限於女性,為什麼苗族認為只有婦女才有蠱呢?這與漢、苗兩族的社會文化傳統有關。在漢族的巫術信仰中,只有正邪之分,沒有性別的對立。而在苗族等南方少數民族中,在母權制被父權製取代過程中形成的文化上的性別對立遺存要強烈得多,這種對立表現在巫術信仰中,就是佔據正統地位的男性巫師成了維護社會秩序的一方。而在母系社會曾經居統治地位的女巫則成了秩序的破壞者。
在苗族地區,以盅婆名稱罵人或泄私忿進行報復,會惹出糾紛。苗族“談蠱色變”,尤其是在婚姻上最忌諱。兒女要開親的話,雙方父母都要暗地裡對對方進行嚴格審查(俗稱“清針線”),看其家庭及親戚乾淨與否,即有沒有蠱。如果發現對方有不幹凈的嫌疑,就借口婉言拒絕,因此造成不少婚嫁上的悲劇。有些青年婦女,被人懷疑有蠱,只能嫁給有缺陷的或家境貧寒的男子;有的青年婦女甚至為此自殺。由於害怕與有蠱人家結親,造成有的苗族地區基本上單線開親,在自己的親戚之間相互開親,導致血親越來越近,人的素質越來越低下。
鑒於蠱術陋俗對苗族社會的嚴重危害,許多苗族學者感到對蠱的迷信到了非剷除不可的地步,大聲疾呼,呼籲移風易俗,革除陋俗。隨著苗族地區科學文化知識的普及,醫療水平的提高,蠱術迷信在苗族地區的影響將會越來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