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月落烏啼霜滿天的結果 展開
- 詩詞名句
- 1957年嚴俊執導香港電影
月落烏啼霜滿天
詩詞名句
“月落烏啼霜滿天”殘月西沉,令人壓抑;烏啼凄哀,催人淚下;冰霧滿天,寒氣逼人。寫冰霧瀰漫,冷風凄凄,實乃傳達詩人的凄冷心緒。尤其刺耳的是“烏啼”,本來,它就是兇險、不祥、不利的預兆。
這是《楓橋夜泊》里的第一句。
全詩為: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月落烏啼霜滿天 月落:這裡是指的是天將破曉;烏啼:這裡是指烏鴉的鳴叫;霜滿天:詩人張繼把冰霧誤認為是霜了。在氣象學上,霧是指懸浮於近地面空氣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見度小於1千米的物理現象;霜則是空氣中的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上凝華而成的白色冰晶。顯然,霧是指水汽的空中凝結物,它可以是水滴,也可以是冰晶;霜僅指水汽的地表固態凝結物。詩人夜泊於楓橋時,天氣寒冷,漫天冰霧,點點漁火之光和月光(或月亮餘暉)經冰晶的反射,進入詩人眼中,他就覺得那是霜反射的光亮。一千多年的唐朝,人們對許許多多的自然現象認識還十分膚淺,他們要麼把空中的冰霧和地上的霜籠統地都稱作霜,要麼認為地上的霜是由空中的“霜”降落形成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的“霜降”,其名稱就是由此而來的。所以,張繼用“霜滿天”也就順理成章了。
冰晶霧又稱冰霧,冬季比較常見,只是現代人常常把它誤認為是下雪,因為它看上去就是“雪花”在紛紛飄落。實際上,雪花和冰霧是有區別的。形態上,雪花一般是多個冰晶粘連在一起,較大較厚,看起來毛茸茸的;冰霧則是無數單個的冰晶,較小較薄,晶面很光潔。成因上,雪花是從雲中凝結而成的,出現在陰天里;冰霧則形成於晴天里,能夠反射日光和月光。
這句詩雖然寫了具體的景物,但實際是表達了作者的孤單寂寞,還有淡淡的憂愁。
本句可以解釋為:天即將破曉,烏鴉也開始了聲聲鳴叫,看到漫天冰霧,讓人更覺寒冷。
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千古名作。《楓橋夜泊》的藝術價值,在於描繪了一幅色彩鮮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圖畫,抒發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情懷。從視覺、聽覺、觸覺三方面描繪了楓橋夜泊的環境和詩人的感覺。
寒山寺位於蘇州閶門外的楓橋鎮,建於六朝梁·天監年間(502—51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梁時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到唐貞觀年間,浙江天台山的高僧寒山和拾得,來到這裡住持,才改名“寒山寺”。
歌曲《濤聲依舊》中的歌詞“留下一盞漁火,讓它停留在楓橋邊”“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化用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中的題目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句。穿越時空聆聽張繼落第失意的慨嘆,感受當代人的離別愁緒又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張曉風的文章《不朽的失眠》第九段,化用了“月落烏啼”“霜滿天”的意境,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運用了細膩的心理描寫如:“也罷,這半生,不是處處都遭排拒嗎”,環境描寫如:“月亮西斜了,一副意興闌珊的樣子。有鳥啼,粗嘎嘶啞,是烏鴉。那月亮被它一聲聲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結乾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絕凄絕。
吳鶯音歌曲《月落烏啼》,也化用了此名句.
張繼(約715~約779),字懿孫,唐代詩人,襄州(州治在今湖北省襄陽縣)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肅宗至德初前後在世。博覽有識,好談論,知治體。與皇甫冉交,情逾昆弟。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登進士。然銓選落第,歸鄉。唐代宗李豫寶應元年(公元762年)10月,政府軍收復兩京(長安,洛陽),張繼被錄用為員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從此棄筆從戎,后入內為檢校員外郎又提升檢校郎中,最後為鹽鐵判官。分掌財賦於洪州。大曆末年張繼上任鹽鐵判官僅一年多即病逝於任上,其友人劉長卿作悼詩《哭張員外繼》曰:“世難愁歸路,家貧緩葬期”可見其清廉正直,後來其妻亦歿於其地。張繼有詩集《張祠部詩集》一部流傳後世,為文不事雕琢,其中以楓橋夜泊一首最著名。
高仲武評張繼的詩:"事理雙切","比興深矣","不雕而自飾,丰姿清迥,有道者風。"他的詩不但"有道者風",也頗有「禪味」,這是當時士大夫崇尚儒、道的普遍風氣,他自也不例外。但他並無一般仕宦者的官僚習氣,曾作感懷詩:"調與時人背,心將靜者論,終年帝城裡,不識五侯門"。他不逢迎權貴,與當時同是進士出身的詩人皇甫冉交情很好,時有往來。
張繼流傳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詩收錄一卷,然僅《楓橋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賜,成為遠近馳名的遊覽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