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認同感

城市認同感

城市認同感,是指作為常住城市的一員,市民對這座城市的歸屬感、自豪感,比如自我感覺“這就是我所想生活的那座城”。根據中山大學大數據傳播實驗室發布國內首份超大城市認同感調查報告,在全國七個超大城市中,城市認同感最高的城市是重慶,居民對自己的地位認同感最高的城市是廣州,最包容外地人的城市也是廣州。各項數據表明,在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中,廣州的“親民程度”都超過了北京和深圳

簡介


市民的城市認同感是評價一座城市軟實力的最重要標準。城市認同感包含四個因子:文化認同、身份認同、地位認同和地域認同。其中,地位認同即社會經濟地位身份認同,是對“我的社會經濟地位歸屬於哪一個階層”的回答。
比如,進城務工人員在城市裡工作了幾年之後,回到原籍地去,因為生活習慣有所改變,當地人覺得他們是城裡人,而到城裡來,城裡人又把他們當做鄉下人。在文化認同感方面,是兩邊都不認同。許多早期進城的農民工都已在城市安家了,他們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居民,但由於戶口沒有得到解決,工作流動性很大,所以仍然在城市裡也找不到認同感。

調查狀況


2015年9月29日,中山大學大數據傳播實驗室發布國內首份超大城市認同感調查報告,這是國內首份針對超大城市的認同感調查報告,有望能為社會研究者、城市管理者提供一個區別於城市經濟類指標硬數據的新視野。本次調查通過網際網路移動端滾雪球式向全國網民發放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150971份,覆蓋全國所有省市自治區,其中包括上海、北京、天津、廣州、武漢、深圳、重慶七個常住人口超一千萬的“超大城市”市民有效問卷佔22991份。
調查發現,七個超大城市的認同感高低與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並不完全一致。經濟發展不應以市民幸福感為代價,須重視城市居住者的心理常態及匹配度。作為改革開放以來快速發展形成的超大城市,是中國現代化大都市的典型代表,也必然具有“城市病”的典型癥狀。
報告顯示,重慶市民的城市認同感總分為76.24(標準分),位列七大城市之首,上海和廣州則分別位列第二、三名。其中,在地位認同和地域認同上,廣州和上海分列七大城市之首,而重慶則包攬了文化認同和身份認同的榜首。
研究者通過對城市居民對自身社會地位的感知、對所從事職業的滿意度等方面來測量地位認同。從這一點來看,廣州人的社會經濟地位與階層的相關性較高。

認同差距


過對比城市本地和外地人口的城市認同差距,研究者認為,在一個本地人和外地人完全沒有差距的城市,理想狀態下,兩個人群的差距分值應該為零,因此,差距分值越小,說明城市接納度越高,反之則城市接納度越低。他們發現,廣州、深圳和重慶是城市接納度最高的三個城市。此次調查的七大城市中,本地人口的城市認同感明顯高於外來人口,平均差距達8.47分,而廣州的差距最小,只有4.86分。上海、北京、天津、武漢的城市接納度均低於平均值。

影響因素


2015年12月1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研究中心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社會心態藍皮書: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2015)》發布會在京舉行。分析發現,不同學歷水平的群體之間的城市認同感存在顯著差異。擁有博士學歷的被調查者在城市認同感上顯著低於其他學歷人群。
最能代表人才層次和質量的博士群體,對城市的認同感顯著低於其他學歷者,這是一個比較尷尬的調查結果,也對城市管理者積聚人才進行了善意提醒。一個沒有對城市具有強烈認同感的人才群體,恐怕是不可能迸發出具有與其相匹配的創造力和貢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