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棠

李友棠

李友棠 (1720一1798) 字召佰,號適園,又號西華,臨川榮山人,名臣李紱的孫子。曾充《三禮義疏》、《續文獻通考》兩館纂修官;又任《四庫全書》副總裁,為我國文獻整理做出了貢獻。

李友棠自幼“天稟絕倫”,在其祖李紱的精心培養下,於康熙末年中舉人,乾隆十年(1745) 進士,歷官廣西桂平、廣東和平等縣,中進士后,改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十五年充陝西鄉試副考官,次年補授福建道監察御史。又充順天鄉試同考官、貴州鄉試副考官,升戶科給事中,充會試同考官。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李友棠
李友棠
二十年(1755)受命為巡台御史,於第二年四月六日抵達台灣,他是巡台御史改為三年一派后首批至台巡視的御史。同年四月十一日奉旨補授刑科掌印給事中。隨即與滿御史官保自四月十六日起,陸續閱看台灣鎮標三營及城守營官兵,以及安平協三營、水師陸路隊伍之操演。繼而於二十一日起巡查南路,由大湖橋仔頭等處至鳳山縣治、埤頭、阿里港等地,再經由台灣縣屬之大傑顛、羅漢門等處而返回郡城。並奏報南路雨水、稻穀種植及米價情形。隨後於八月十六日再巡查北路,由木柵過灣里哆啰嘓社,至諸羅縣之斗六門,彰化縣之貓霧悚、岸里社、大甲、中港,以至淡水廳之竹塹。沿途察看北路協各營之操演,並至鹿仔港、笨港、鹽水港訪查民番情形,至九月七日始返回郡城。於十二日登舟返回大陸,出任提督福建學政。后繪有《台灣賞番圖》,蔣士銓、錢大昕、姚鼐為之題詩。台灣富饒,但地處邊遠,派往這裡的巡察官員多受賄賂。李友棠到達后,通事想賄賂他,遭嚴詞拒絕。事後,通事膽戰心驚對人說:“吾謁官長伙矣,未有氣肅嚴厲如李察院者。”
乾隆三十八年李友棠充《四庫全書》副總裁。《四庫全書》的編纂,從開館到第一部書成,歷任館職者有360多人,其中正總裁官16人,副總裁官12人,總閱官16人,總纂官3人,總校官1人。但是四庫館的首任領導班子,乾隆三十八年(1773)閏三月十一日,皇帝諭旨稱:
現在辦理《四庫全書》,卷冊浩繁,必須多派大臣董司其事。劉統勛、劉綸、于敏中福隆安、王際華、裘曰修俱著為正總裁。英廉、慶桂外,並派張若溎、曹秀先、李友棠為副總裁。
在《四庫全書》編纂的最早的領導班子中,正總裁為6人,副總裁為5人,而李友棠為這11人中的一員。又據《四庫采進書目》中,著錄有李友棠交出書目共計18種之多。可見李友棠在《四庫全書》最初的編纂過程中做了不少的貢獻。
乾隆四十一年(1777),李友棠因在新昌(今宜豐縣)舉人王錫侯《字貫》一書上題詩一首,乾隆帝斥責李友棠“身為卿貳,乃見此等悖 逆之書,尚敢作詩讚美,實屬天良已昧。”於是將其革職。在《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中所收的《辦理四庫全書在事諸臣職名》副總裁中我們沒有見到李友棠的名字,實是受到這件事的影響。
乾隆五十五年,乾隆八旬壽誕,召李友棠入京祝嘏,賞三品卿銜。乾隆六十年又重赴鹿鳴宴。《郎潛紀聞》云:“乾隆六十年乙卯,例舉鄉闈,海內重赴鹿鳴宴者四人:廣東馮潛齋太史成修,湖北陳雲仲太史中龍,江西李西華侍郎友棠,浙江馮孟亭侍御浩。自來重宴鹿鳴,從未有在一朝紀元之中者,以乾隆元年舉人與乾隆六十年舉人同宴,而四人者,又皆嘗捷南宮,陟詞苑(潛齋己未,陳壬戌,李乙丑,孟亭戊辰),潛齋最長,是年已幾百歲矣。場屋美談,朝廊鴻慶,曠不易逢。”
字苕伯,又字西華,號適園,中國清朝官員,1745年高中進士,1756年以刑科掌印給事中之差至台灣擔任巡視台灣監察御史,留台半年。

主要作品


李友棠
李友棠
嘉慶三年,李友棠病卒於臨川老家,著有《恬養集》《侯鯖集》等,其詩創古代集句詩之大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