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恩詔

清朝官員

蒙恩詔,男,字廕堂,1788年出生,1834年逝世,漢族、四川川北鎮保寧府閬中人(今閬中古城迎恩街人)。蒙得正次子,清代名將蒙應瑞的第三代孫,川北鎮綏定府太平營右司把總分防羅文壩(今四川萬源市羅文鎮),正七品武職,早年僑居在貴州。

人物介紹


蒙恩詔五歲時因其先父蒙得正時任川北鎮標左營外委於乾隆五十六年出師西征,在抗擊廓爾喀尼泊爾)的一個部落侵略戰役中,奮勇殺敵,身負重傷,奉旨回閬治療,於(公元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七月八日在閬中治療無效,在閬中迎恩街“元戎第文魁蒙府”病故,遺體由川北鎮將士舉行了盛大葬禮,葬於蒙家宗祠,川北鎮營區各級將領上奏朝廷和乾隆帝,乾隆帝得知蒙得正的祖父蒙應瑞名將時,思念名將蒙應瑞把一生的精力用在安定和藹邊疆建設之中,照會兵部議准奉旨照定例打仗受傷在餘限內亡故者三等功蔭封子弟一人以八品官用就近留於本省學習期滿以把總補用。
蒙得正次子蒙恩詔於乾隆五十九年滿八歲,兵部奉旨頒給執照一張承領給與半俸在案扣至嘉慶九年,蒙恩詔年滿十八歲遵例具呈投營學習,經川北總鎮田與爵督部堂勒考驄蒙恩詔成績優秀,准於分發川北總鎮標左營(今:閬中古城左營街)學習。
經川北總鎮將領上奏朝廷和嘉慶帝蒙得正次子蒙恩詔家族教育情況和西征陣亡將士情況、朝廷下旨在川北鎮保寧府閬中建昭忠祠紀念川北鎮標左營外委蒙得正和西征陣亡全體將士。
保寧府並於嘉慶九年奉旨建昭忠祠在保寧府府文廟右府署西以知紀念(川北總兵朱射斗、中營千總郭德元、左營游擊傅廷劍、外委蒙得正……將升陣亡:42人(本邑23人);兵丁部勇:596人;軍功陣亡:15人(給以頂戴);各寨團練:205人,被俘不屈而死:15人,從征金川陣亡:6人,從征緬甸陣亡:6人)。
蒙恩詔長大成人後經過各地多年軍營歷練。於道光六年十月拔補川北總鎮綏定府太平營領哨外委、十一月改補太平營左司外委把總、道光十一年二月初一、拔補太平營左司把總、道光十二年正月初八日奉旨拔補川北總鎮綏定府太平營右司把總遵旨接印駐札川北總鎮綏定府太平營分防羅文壩(今萬源市羅文鎮)右司把總分防羅文壩(正七品武職)。
蒙恩詔於(公元1834年)道光十四年三月初四日子時因公獻身邊區、遺體由太平營羅文壩將士護送回閬、由川北鎮綏定府太平營將士舉行了盛大葬禮,歸葬蒙氏宗祠。當時川北總鎮綏定府太平營各級將領上奏朝廷和道光帝蒙恩詔獻身邊區事迹,道光帝得知閬中蒙氏家族以有六世忠孝華夏疆土,因此道光帝欽賜蒙氏“簪纓濟美”御筆宅匾一道和緞皮銀兩,以彰顯蒙氏從古到今特別是入川后以有六世忠孝華夏軍政歷史,不分官位品級都盡心儘力為國為民服務。
道光欽賜蒙恩詔“簪纓濟美”御筆宅匾簡介
“簪纓濟美”
簪纓:是清代官員頭上戴的“翎纓頂戴”,為官品級的標誌。
道光皇帝欽賜蒙恩詔御筆宅匾“簪纓濟美”是對蒙氏入川之後已有六世將門文士世家,歷經113年的“忠孝華夏疆土”之歷史的高度肯定和對蒙恩詔事迹的特殊讚賞。
此匾是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道光皇帝欽賜蒙氏家族,迎接聖恩地點是迎恩街“元戎第”“文魁”蒙府。情因:蒙應瑞重孫,蒙恩詔少年四歲時,先父蒙得正於乾隆五十六年出師西征,奮勇殺敵,身負重傷,奉旨回閬,於(公元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七月八日治療無效病故,由川北鎮將士舉人行盛大葬禮,葬於蒙氏宗祠,蒙恩詔先父蒙得正生前系川北鎮標左營外委(正八品武職)。
並於嘉慶九年保寧府奉旨在府文廟建昭忠祠紀念人之一。
其次子蒙恩詔以父得正從征西藏奮勇殺敵,身負重傷,治療無效病故,蔭封八品官職,長大后,子頂父職,後行伍學習。蒙恩詔經過各時期將軍長期提攜後上奏朝廷,於道光十二年正月初八奉旨撥補太平營(今萬源市)右司把總(正七品武職),分防羅文壩。
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因公獻身邊區。遺體由太平營和羅文壩將士百姓護送回到曾養於他家六世將門文士世家的土地閬中。
各將軍上奏朝廷蒙恩詔事迹。道光皇帝得知是蒙氏入川之後,從祖先到子孫,已有六世將門文士世家,歷經113年的“忠孝華夏疆土”之歷史。
為此道光帝欽賜蒙氏“簪纓濟美”御筆宅匾一道,此匾從1834 年起長期高懸於蒙府前大庭上方正中。意為蒙氏家族從遠古到清代,世代文武官員,不分種族,不分官位品級,都“忠心報國”,此匾歷經132年之歷史(公元1834~1966)毀於1966年文革“破四舊,立四新”時期。
清道光元年分巡川北兵備道兼鹽運使黎學錦編纂《保寧府志》卷四,第二頁,“蒙恩詔以父得正從征西藏病故蔭八品官職”
(摘“國民二十年代萬源縣誌卷四、官政門、職官第11頁,右司把總分防羅文壩,蒙恩詔,閬中人”。)
(民國丙寅年仲冬月(公元1926年)劉文選編纂《閬中縣誌》“卷八,十四頁”、昭忠祠在府文廟街右府署西,嘉慶九年奉旨建。)